丰富有趣的酒令和酒歌

饮酒行令是我国人民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已久,最早诞生于西周,发展成熟于隋唐,明清时更达于完善。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

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

行酒令必用筹子,筹子是此类酒令的显著特征。筹本是古代的算具。古代没有计算器,一般用竹木削制成筹来进行运算、善计者可以不依赖算具求得结果,因此筹引申为筹谋、筹划。

汉代班固《汉书》记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其中的筹,即为筹划、筹略、筹谋之义。

从唐代开始,筹子在饮酒中就有了不同的用法。比如用以记数,这种意义下的筹在后代酒令游戏中仍可见到,作用是以筹计数,后再按所得的筹的数量行酒。后来,人们不满足于筹子的原始用法,而把它变化成了一种行令的工具。

筹的制法也复杂化,在用银、象牙、兽骨、竹、木等材料制成的筹子上刻写各种令约和酒约。行令时合席按顺序摇筒掣筹,再按筹中规定的令约、酒约行令饮酒。唐代的《论语》酒筹是最早的—种筹令。

古时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后汉贾逵并撰写《酒令》一书。清代俞效培辑成《酒令丛钞》4卷。

酒令分雅令和通令。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先推一人为令官,或出诗句,或出对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必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

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

例如,唐朝使节出使高丽,宴饮中,高丽一人行酒令即应对曰:“许由与晃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错葫芦’”。名对名,物对物,唐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熟识中国文化。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到鸳鸯作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鸳鸯吃了一盅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描写出了清代上层社会喝酒行雅令的风貌。

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像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掷骰子、抽签、划拳、猜数等。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但通令掳拳奋臂,叫号喧争,有失风度,显得粗俗、单调、嘈杂。

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

在民间,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是“同数”,或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

还有文雅些的击鼓传花,是一种既热闹又紧张的罚酒方式。在酒宴上宾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击鼓,击鼓的地方与传花的地方是分开的,以示公正。

开始击鼓时,花束就开始依次传递,鼓声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则该人就得罚酒。因此花束的传递很快,每个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击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时紧,有时慢,造成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更加剧了场上的紧张程度。

一旦鼓声停止,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时大家一哄而笑,紧张的气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饮酒。

如果花束正好在两人手中,则两人可通过猜拳或其他方式决定负者。击鼓传花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于女客。如《红楼梦》中也曾生动描述过这一场景。

饮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兴,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赋诗填词、猜谜行拳之举,它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机智,有文采和才华。因此,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我国人民在社交中很讲究礼仪,诚恳相待,注重精神文明。佳节与喜庆,亲友们互相走访,主人必先捧酒招待宾客,客人也尊敬主人,显得彬彬有礼。

有的地方,在吃饭时还要用酒歌来表达宾主之间的相互询问与祝福。主人在歌中对宾客的来临表示热烈欢迎;客人也以歌相答,对主人的热情款待表示衷心感谢。歌词内容包含着团结互助,友好往来的精神,还带有一种农家淳厚、简朴、恬适的古风。

在我国民间,较常唱的歌如《酒歌》、《吃酒歌》、《敬酒歌》、《谢酒歌》、《问酒歌》、《祝贺》、《要筷子歌》、《敬老人歌》、《客人来要请坐》、《赞歌》、《问姓歌》等。

例如在宴席迎客时,主人首先唱《酒礼歌》:

贵客到我家,如凤落荒坡,如龙游浅水,实在简慢多。

客人对主人家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便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唱道:

喝酒唱酒歌,你唱我来和;

祝愿老年人,寿比南山坡;

祝福后生伙,下地勤做活;

祝福姑娘家,织布勤丢梭;

祝福主人家,年年丰收乐。

在喝酒过程中,也要不时地伴酒歌敬酒,明确地唱出敬酒为加深情谊:

这杯酒来清又清,美酒首先敬客人。世间贫富本是有,不讲贫富讲交情。

举起杯来好朋友,喝干这杯白米酒,别客气呀别拘束,干杯情谊多交流。

你左我右手,各端一杯酒,我俩手拉手,喝下这杯酒,今后日长久,永记此时候,情意胜浓酒。

用精致酒器盛酒宴宾和客赞主人酒器以谢盛情,是饮酒礼俗中的重要内容。早在宋代播州安抚使杨文以宋王朝赏赐的“凤樽”、“金盏”饮宴为荣。

有些村寨殷实之家酒宴多使用美观的酒具,宾客完好饮时赞唱:“马头酒壶亮锃锃,桂花米酒香喷喷”,或“酒壶像蝴蝶,顺着酒杯游”。“牛角盛酒敬客忙,牛角斟酒九两半,请君喝干别推让。”

在这种热烈隆重的盛宴场合受敬牛角酒的客人,不会立即接酒来饮,而是以谦逊的酒歌相答:“一只牛角一尺长,斟满美酒喷喷香,姑娘情义千钧重,我是蚂蚁怎敢当?”再敬而饮。

这种酒道礼仪,寓酒礼于敬献、谦让与赞誉之中,佳酿、美器、酒歌、盛情相互糅合,正像歌中所唱的:“酒歌多醉了山坡,宾主情深溢出酒窝。”

宾主饮醉之后,客人示意将返,主人用再劝酒方式以表留客之意:“好酒九十九,才喝了九壶,还有九十壶,客人请别走。”

客临行,主以歌相别并敬最后一杯送客酒:“这杯酒来黄又黄,来得忙来去得忙,再敬贵客一杯酒,路上口渴得润肠。”或赠一瓶礼酒并唱:“请你收下这瓶酒,把酒放到今秋后,五谷丰登禾满仓,那是欢庆的时候,待到再次奉举杯时,节令佳期再饮酒。”

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喜饮酒、喜唱歌的习俗,因此产生了劝酒歌、定亲歌、送亲歌、接亲歌、起房歌、老人歌等酒歌,这些酒歌,朴实大方,讲礼好客,以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生动而有力地反映了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特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人民勤劳俭朴的高尚品德和美好的心灵。

[旁注]

射礼 汉民族传统礼仪之一,共有四种: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红楼梦》 清代曹雪芹所著的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在我国古代民俗、社会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骰子 我国博戏中六博之一,被视作我国博具之祖,在春秋战国末期已较为流行。后世常作为桌上游戏的小道具,最常见的骰子是六面正立方体,上面分别有一到六个孔,其相对两面之数字和必为七。

击鼓传花 我国古代酒宴上的助兴游戏,属于酒令的一种,又称“击鼓催花”,相传唐明皇李隆基善击鼓,一次他击鼓一曲后,起初未发芽的柳枝吐出了绿色来,故名为“击鼓催花”,后用作酒令,改作“击鼓传花”。

安抚使 我国古代官名,为由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隋代曾设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兼职。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称安抚使。宋初沿之,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后渐成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以知州、知府兼任。

牛角酒 我国苗族接待来客要敬献醇香可口的牛角酒。苗家人都有外形美观、雕刻花纹的水牛角,客人到寨门时,穿着华丽的苗家姑娘举起牛角酒敬客,同时还有几位姑娘在客人胸前挂两三只紫红色彩蛋,表示吉祥如意。

[阅读链接]

我国筹令的包容量很大,长短不拘。大型筹令动辄有八十筹,而且令中含令,令中行令。筹令因有这样的特点,才能有包容像《易经》的六十四卦等具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戏剧《西厢记》及《水浒传》、《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小说也屡屡取材。

酒筹莫如诗筹。诗筹就是行酒令用的筹子一种。规定行令者要背出某人某首诗,或指出筹上诗句的作者,或指出诗句的缺字,或照规定的韵即席成诗等等。能者胜,不能者罚,这种诗筹也用作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