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把酒问天与民共享

在宋代,沿袭唐代的诗酒之风,有许多文人名士与酒有关的故事广为流传,除“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外,还有大名鼎鼎的苏轼。

苏轼出生于一个饮酒世家,祖父、父亲均嗜酒,他也从小养成饮酒的习惯。他曾对人说:“我每天要饮酒作乐,倘若没有酒喝,就会疾病缠身。”

苏轼可以说是我国文人中写酒写得最多的文人。中年之后,他的生活和创作都离不开酒。其中苏轼在徐州的作品约95篇,提到酒的就有35篇。

从历史上看,做过徐州太守的人何其多也,唯有苏轼经常与朋友一起登山临水,寻胜访幽,诗酒唱和,以他生花妙笔描绘了徐州的山山水水,并赋予了神气与灵性。

诗言志,酒载情。在苏轼的诗文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借酒抒怀,充分体现了在徐州期间的畅快心情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爱民思想。“但喜宾客来,置酒花满堂”、“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浆肩相摩”、“醉呼妙舞留连夜,闲作清诗断送秋”、“从君学种,斗酒时自劳”等都是例证。

最能反映苏轼与百姓亲密无间的莫过于《登云龙山》了。诗云:

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

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苏轼身为使君,不摆架子,平易近人,老百姓见他醉卧在石床上,无所顾忌,拍手大笑。这不仅生动描绘了苏轼不拘一格的豪情,而且体现了他一贯“遇民如儿吏如奴”的爱民如子的思想。

苏轼喜欢与村野之人同饮,他与百姓相处得十分融洽。“杖履所及,鸡犬皆相识”。在他看来,“酒”的面前,人人平等,无分贵贱。

在徐州期间,“东坡偕民求雨”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当时,面对徐州“久旱千里赤”的严重旱情,苏轼尊重风俗民情,同百姓一起来到城东石潭求雨。苏轼并不迷信祈禳,只不过是尽知州“守土之责”罢了。

说来也巧,不久,徐州真的下了一场喜雨。当苏轼亲眼看到旱情解除、丰收在望、农民喜气洋洋时,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著名的《浣溪沙》词五首。其中有“老幼扶携收麦社,乌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垂白杖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将农村淳朴的风光、老少俱欢的情景,写得生动活泼、亲切感人。究其原因,恐怕是“使君元是此中人”吧。

1077年秋,到任还不到半年的苏东坡遇到了百年不遇的黄河决口。当洪水抵达徐州城下时,他奋不顾身,“以身帅之”,亲荷土石,结庐城上,过家门而不入,与民众一道抢救城池。“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抗洪胜利后,苏轼在东门城墙上新建两层高楼,取名“黄楼”。在落成典礼这天,苏轼在楼上摆酒设宴,全城万人空巷前来庆贺。苏轼高兴地作了《九日黄楼作》这首诗。在回忆抗洪情景后写道:“岂知还复有今日,把盏对花容一押”、“一杯相属君勿辞,此境何殊泛清”。去年抗洪斗争惊心动魄,风雨泥泞;今年与民把酒赏花,优游从容,如同泛舟江南溪,怎不令人感慨。

1079年七月,苏轼被贬职于黄州。他到黄州后,把贵贱、毁誉、得失,乃至生死,都置之度外。苏轼在黄州,写出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前者表现了苏轼贬职黄州时,放荡的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后者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在黄州期间,苏轼常常借酒消愁,曾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记述苏轼在深秋之夜,开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到寓所时已经很晚,仿佛已经三更。他在寓所门口,敲门没有回应,听见家童鼾声如雷,只好拄着拐杖,听大江的流水声。

苏轼谪贬黄州时,写了不少激情山水的诗文,风景优美,诗文也美,如《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就是一首很有特色的佳作。词的开头有段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是一篇写得很优美的散文。小序是: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苏轼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至一溪桥上。月光照着辽阔的原野。广宇天空,雾气隐隐。马肚下面的障泥未解,骏马也跃跃撒娇。词人叫酒拿的,只想在方草上睡一觉。

美丽的夜晚,月光如水,流水如玉。不能让马儿撒欢,踏破这翠玉琼瑶。苏轼曲肘醉卧缘杨桥上,醒来天亮,只听得杜鹃声声叫。他顿感天地之悠悠,似乎自己已经不在凡间。

1090年,苏东坡第二次出任杭州地方官,他发动杭州数万民工疏浚西湖、修筑湖堤、兴修水利。老百姓为感谢苏太守,便把猪肉、绍兴黄酒等送给苏东坡。苏东坡却吩咐家人:“把猪肉烧好后,连同黄酒一起送到工地慰劳民工。”

谁知家人误认为将猪肉和黄酒放在一起煮,于是便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用黄酒炖出来的肉格外香醇味美,竟然别有一种风味!

此事一时传为佳话,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传颂苏东坡的功德,同时也纷纷仿效此烹调技法。从此,“东坡肉”也就成了杭州的传统名菜,名扬四海。并将西湖上那条南北大堤称为“苏堤”,流传后世。

苏轼在惠州时,仍然以酒自娱自乐,并为当地的酒取过名字:家酿酒叫“万户春”,糯米酒叫“罗浮春”,龙眼酒叫“桂酒”,荔枝酒叫“紫罗衣酒”,等等。他也自酿酒浆,招人同饮。他曾写有“雪花浮动万家春”的诗句,大概是指上面漂着酒粕的糯米酒。

苏轼喜爱搜集民间的酒方,埋在罗浮山一座桥下,说:“将来有缘者喝了此酒能够升仙。”苏轼赞惠州酒好,写信给家乡四川眉山的陆继忠道士,邀他到惠州同饮同乐,称往返跋涉千里也是值得的。他还说饮了此地的酒,不但可补血健体,还能飘飘欲仙。后来,陆道士果真到惠州找他。酒的吸引力之大、浓香之烈,由此可见一斑。

苏轼不仅好饮酒,还喜好酿酒。为了酿酒,他常向农夫、渔夫请教,掌握制饼曲以至酿酒的技术。

苏轼的同僚与下级,“知君俸薄难多辍”,常常自携壶杯去找他。苏轼不仅与酒难舍难分,更与百姓亲密无间。在这真情中,酒成为了友谊的桥梁。

[旁注]

苏轼 (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又工书画。

知州 我国古代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

《临江仙》 唐教坊曲,双调小令,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此词共60字。至今影响最大的《临江仙》,是明代才子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的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被用于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歌词。

《西江月》 词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共50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填一仄韵。

西湖 位于浙江杭州。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仙岛上找到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后来明珠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惠州 广东文化名城,自古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誉。从唐朝到清朝末年,有480多位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被称为客家侨都。

[阅读链接]

苏轼虽然好饮酒,但他是一个从不酗酒,很有节制的人。他自己说:“我饮酒终日,不超过五杯。天下不能饮酒的,不在我的下面。我喜欢欣赏别人饮酒,看到别人举起酒杯,慢慢地喝,我的心胸就广阔无比。似乎也尝到了酒醉的味道,这种味道比饮者本人还强烈。我闲居时,每天都有客人来,客人来了,就用酒招待。”

人们常说:“人生最快乐的是身无病,心无忧。”在这一点上,苏轼认为自己确实已经做到了。由此可见苏轼饮酒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