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他在滁州做太守时,有一天来到琅琊,与一形似吕洞宾的老者开怀畅谈并结为知己。
为了经常相聚一同享受山之乐,欧阳修与这个老者联手在半山腰修了一座凉亭,取名为“醉翁亭”。此后,欧阳修常常与友人在此饮酒赋诗或借酒浇愁。
有一天,欧阳修带些酒食又去游山,途中遇到几位砍柴的百姓和一位教书匠,便邀一同到醉翁亭歇息,一起猜测拳共饮。其友人智山听说欧阳修上山,也立即上山,但久等未见踪影,便下山来寻。
在醉翁亭外,智山但见欧阳修醉眼微睁,面红耳赤,忙上前问道:“太守为何醉成这般?”
欧阳修哈哈大笑道:“我哪是醉了!百姓之情可醉我,山水之美可醉我,这酒如何使我醉?偶有醉时,就是以酒浇悉,自作糊涂罢了。”说罢又自斟一杯,一饮而尽。稍倾片刻,竟脱口吟出:“四十末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自暴自弃记吾年!”
那位教书先生从席间站起,随即附诗一首:“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子了亭中。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
众人哈哈大笑,于是刻此诗于碑上,置于醉翁亭中。
欧阳修还专门作《醉翁亭记》,描述由于醉翁亭周围山也美,水也美,但重点在描写“醉翁亭”中饮酒之乐: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虽然没有管弦乐器,虽然都是就近钓的鱼,就近拔的野菜,酒也是用就近的酿泉水酿成的。这样的野餐野味,别有风趣。众宾有下棋的,有投壶的,有坐的,有站的,众宾欢乐,他自己则颓然醉乎期间。写出了国泰民安、祥和的社会风俗。
欧阳修不仅散文写得好,他的诗词也写得好。他乘船饮酒游西湖时,其中一首《采桑子》词描绘出了微醉时观景之妙: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船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乘坐彩绘的游船,听着急管繁弦演奏的音乐,朋友之间行令饮酒,玉盏催传,一醉方休。就是喝醉了,在波平如镜的湖面上,任船漂游,任君醉眠。醉后观湖之时,船在水上游,云在船下飘,把情和境写活了,使人如临其中。
欧阳修的另一首《采桑子》,则道出了借酒感慨时光之匆匆流逝: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是当年醉里声。
十几年前,欧阳修任滁州太守,徜徉山水之间日子过得像月白风清,很惬意。但转瞬间十几年的光阴已经过去,光阴之快叫人吃惊!老来多病,好友相继过世,忧患凋零,今非昔比。自己虽然鬓发已苍白,但心不老,心像十几年前一样,这也是老年人的普遍规律,人老心不老。手把酒杯,重听旧曲,人虽衰老,把酒独酌,情何以堪!
欧阳修非常善于写一些即景抒情的小词,用清丽自然的语言,描写生动优美的风景,借酒抒发委婉深沉的感慨。如《浣溪沙》词: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词的上阙写景,每句一个动词用得贴切,把景写活了。逐画船的“逐”字,说明春日游人之众;四垂天的“垂”字,说明春水之辽阔;出秋千的“出”字,用得极精湛,词评家晁无咎说:“只一个‘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词的下阙写作者在船上欢宴饮酒的场面。白发是欧阳修自指,这样的老人,头上插花,表现出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六幺》是曲名。在画船上,急管繁弦,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人生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尊前欢饮了。
欧阳修的一首《渔家傲》词,写采莲姑娘,用荷叶当杯,划船饮酒,写尽了酒给人的生活带来的美好:
花底忽闻敲两浆,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响,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
这首《渔家傲》描写一群采莲姑娘,荡舟采莲时饮酒逗乐,任船漂游,船搁沙滩的快乐情景,特别清新,特别富有生活气息。
北宋名相贾文元当北都太守时,常与欧阳修畅饮。贾文元知道欧阳修饮酒时喜欢听曲,所以预先叮嘱一官妓,准备些好曲子来助兴。不料这官妓闻而不动,再三催促,仍无动于衷,却在宴席上,向欧阳修敬酒祝寿,一曲又一曲地献酒。欧阳修侧耳细听,听完一曲,饮一大杯酒,心情十分痛快。
贾文元感到奇怪,过后一问,才知道官妓所唱的曲,全是欧阳修作的词。
晚年的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以一翁之身老于此五物之间,故自号“六一居士”,陶醉其间,怡然自乐。可见欧阳修与酒须臾不离。
[旁注]
欧阳修 (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投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在唐宋之后得到了发扬光大。
《采桑子》 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此双调小令,就大曲中截取一段为之。《采桑子》双调,共44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太守 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原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西汉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至隋初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浣溪沙》 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42字居多,还有44字和46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4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六幺》 又名《绿腰》、《录要》、《乐世》,是唐代有名的大曲之一。是今天音乐学家研究唐代大曲的重点之一。六幺在意境上真挚、潇洒、缠绵,在修辞上善用俗语俗字,不避骈律,不避旧句,兴之所至,如长江大河,流杂泥沙,而灵秀的思潮,自然奔涌。
《渔家傲》 词牌名,双调,共62字。北宋流行。北宋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则填此调最多。《渔家傲》也是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较常见,属中吕宫,其一字句格律与词牌同,有只用半阕者,用作引子;另一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
北都 唐宋时称太原为北都,690年因并州是武则天故里而建为北都;705年罢。唐玄宗时又因并州是唐高祖李渊的发祥地,复升为太原府,建北都。742年改称北京,761年停京号;次年又称北都。
[阅读链接]
欧阳修的醉意人生,值得玩味,值得推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千百年来,欧阳修的这句话,不知被多少人引用过,寄情山水是我国古代文人的共同选择。山无情,水无意,然而人有情,这山水便有了灵气,有了独特的诗意。欧阳修的醉不是麻醉,不是麻木,不是癫狂,而是心里快慰,心情舒畅。
欧阳修是一个很会自我寻乐的人,是一个很会摆脱自我的人。爱山,爱水,爱民,这就是欧阳修。只要有了爱,就会有快乐,就会有幸福,就会有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