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的实质
今天的世界之所以满目疮痍、问题多多,是因为工业文明有诸种弊端和缺陷,而种种缺陷和弊端,则是由工业文明的本质所决定的。在工业文明的本质、工业文明的弊端和工业文明的恶果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因此,为了了解工业文明的弊端及其不良影响,我们有必要从工业文明的实质谈起。
工业文明实质上就是工业化社会的文明,体现的是社会发展到工业化阶段的基本特征。那么,社会发展到工业化阶段时,其基本特征究竟是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各式各样的,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看法,也包括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探讨和分析。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工业化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大机器生产,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主要阶级是工人和资本家,其生产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则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上层建筑,而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文明是一种腐朽没落的文明。
非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工业化社会的理论和观点形形色色,大多来自发达国家的不同学科领域。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所提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和学说。
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工业社会论,是论述工业化社会的一种经济理论,
它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在西方广为流传。其代表人物包括美国经济学家、曾获诺贝尔经济奖的哈佛大学教授加尔布雷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和法国社会学家阿隆等。他们的理论观点尽管提法不同,但都贯穿着同一个核心:工业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由技术经济决定的;在工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机器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经济。因此,他们实际上是技术经济决定论者。例如,加尔布雷斯在《新工业国》一书中,运用传统的生产要素理论来研究工业社会的经济体系,认为在新的工业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生产技术这种专门的知识便上升为新工业社会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掌握企业权力的是掌握了这种专门知识的技术专家阶层,从而出现了一种成熟的大公司及其构成的经济体系,而新工业国正是在新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又如,罗斯托在 1960 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提出了被称之为“罗斯托发展模式”的经济增长理论。他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五个成长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
的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群众性的高消费阶段。在 1971 年再版该书时, 他增加了一个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显然,罗斯托把产业革命看成是传统社会向工业化过渡的起飞阶段,而工业化社会则主要指后面的三个阶段及由这几个阶段所显示的特征,如成熟阶段的高投资和经济持续增长、高消费阶段的大规模生产高级消费品、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和空前的富裕、以及最后一个阶段的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等等。而贯穿于这些发展阶段的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也被罗斯托看作是经济成长的决定性力量。阿隆的观点和加尔布雷斯的观点极为相似,他同样把工业社会理解为现代资本主义,认为是一种大公司在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
工业社会论者对工业社会的论述还具有第二个共同点,即他们都认为工业社会的成长和发展与社会制度无关。在他们看来,工业社会就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因为社会工业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工业生产的增长而不是社会制度,而工业生产是以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的,不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同样存在着这一基础,因而资本主义社会也好,社会主义社会也罢,都只不过是工业社会的两种变体。由于他们所主张的工业社会理论,强调工业社会具有以技术经济为决定性因素的特征, 强调不同社会制度的现代经济发达国家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它成为后来的“趋同论”的先驱和基础。
工业社会论者还认为工业社会是所有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所有国家无一例外地要经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经走过的不同发展阶段,而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工业发展和实现工业化而造成的结果,也必定在所有其他国家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这是他们论述工业社会的第三个共同点。这一观点表明,工业社会的文明和这种文明的弊端及其带来的问题和影响,所有国家都是避免不了的。
美国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工业社会论的发展和系统化。显然,按照他的理论,工业社会是由工业化前的社会(或称前工业社会)发展而来的,实现工业化之后的工业社会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之后,将进入他称之为“后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换句话说, 工业社会是前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又称工业化后的社会)之间的社会发展阶段,工业文明指的也就是这一阶段的文明。贝尔认为,高于工业社会的后工业社会阶段和后工业文明已经出现,美国是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拥有后工业文明的第一个国家。和工业社会论者极其相似的是,贝尔也认为:技术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工业社会一样,后工业社会也是所有国家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尽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但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看,走向后工业社会的道路却是相同的。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于 1973 年问世时,我们看到贝尔系统论述的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征:第一,在经济方面,服务性经济取代了商品经济,占居主导地位;第二,在职业分布方面,专业技术阶级在白领社会中占居主导地位;第三,在社会的核心,即社会的中轴原理方面,理论知识具有更加突出的作用,知识阶级占据重要地位,产出知识的大学、研究机构和知识部门成为社会结构中的核心与中轴;第四,在技术方面,对技术的发展加强了规划和控制;第五,在决策方面,智能技术成为制订决策的新型工具。贝尔关于工业社会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西方未来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流派,它试图回答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将走向何处,以及人类社会的未来是什么等问题。这一理论
在西方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它不但被后来的信息社会论所继承,而且由后者加以补充和发展。
另一位美国未来学家、《未来的冲击》与《第三次浪潮》等书的作者阿尔温·托夫勒则用“超工业社会”来界定实现工业化以后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阶段。在 1981 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托夫勒写道:“人类在万年务农,一二个世纪勤工之后,现在面临的是:超工业社会。”这段话使我们联想到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的描述:“每个观察家都感到一个时代的终了。”不言而喻,贝尔指的是工业时代的终了。在判断工业时代的终结这一点上,托夫勒虽然比贝尔晚了几年,但他们的立场却是何等地相似。托夫勒是这样宣告“工业文明的末日”的:“工业化这场戏算是谢幕了,它的能源耗尽了,它的力量到处在削弱,这就是下一个浪潮变革的开端。”托夫勒还试图从经济、未来的人、文化、后核心家庭、电子化的小屋、民族国家、过时的政治和 21 世纪的民主等方面,论证人类社会已开始处在第三次浪潮的变革之中,一种新的文明正在出现。
不论是托夫勒的超工业社会论,还是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两者断言工业社会已经过时、工业文明时代已经终结的依据,都是建立在工业社会和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已经消失、新社会和新文明的基本特征已经出现的基础上。在工业社会中,其基本的两个经济特征是:第一,工业在产业结构中占居主导地位;第二,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贝尔是这样论述工业是如何失去其主导地位的:“20 世纪开始不久,美国每 10 名工人中只有 3 名受
雇于服务业,10 人中有 7 人从事商品生产。到 1950 年,这个比例接近于均
衡。到 1968 年比例已经发生了变化:每 10 人中有 6 人从事服务业。到 198O 年,随着服务业越来越占主导地位,10 名工人中差不多已有 7 名在服务业部门工作。”①贝尔认为,上述变化表明工业的主导地位已经被服务业取代,正如工业时代开始时,工业取代了农业一样,社会也就从工业社会的产品生产阶段过渡到以服务性经济为主体的阶段。此外,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的作用也在丧失。在超工业社会理论和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拥护者们看来, 信息和知识的价值的生产,已经超过了工业生产和任何有形物质商品的生产而成为社会的发展动力,并取代工业的地位,发挥其作为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的作用,工业的企业组织及其社会地位也随着失去了往昔的光彩。
工业社会基本特征的消失,意味着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将不复存在。托夫勒所谓的“第三次浪潮”的新文明,指的正是超越工业社会的文明特征的新型生活方式。他用六大原则,即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集权化来归纳和概括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标准化、大型化、高速化和省力化,才是工业文明特征的主要表现。工业文明的标准化,意味着人们被迫接受产品的标准尺寸、标准语言、标准规格、标准货币等等,以适应工业社会的大批量生产。同步化迫使人们接受与机器同步的劳动方式,接受严格的劳动纪律和紧张的工作节奏,以适应同步化的大工业生产,从而导致了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同步化。为了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工业社会实行集中化的大生产和大批量生产,因而带来了生产活动的高度集中和大企业的集中,也带来了劳动生活和工作场所的集中。工业社会中的传统
①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第 145 页。
工业产品往往是大型化的产品,是在大型化的工厂设施中制造的,它要求社会在资源和能源的调配以及生产布局等方面适应大型化生产的要求。高速化是工业文明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它意味着工业各个部门对高速度的普遍追求,意味着通过不断的技术开发,制造具有高速度的产品。这种追求,促进了产品生产效率和生活效率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有关工业文明实质的结论。首先,所谓工业文明的实质仅仅是指世界上一种局部文明的实质,西方的工业文明可以说是这种文明的唯一代表;其次,西方发达国家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如果没有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作为前提,工业文明是不可能出现的;第三,工业化社会所呈现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工业社会中工业生产的特点、地位和作用的体现;第四,涉及到有关工业社会实质,因而也关系到工业文明实质的争论。无论是工业社会论的提法,还是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无论是托夫勒的超工业社会,还是现阶段的信息社会,都离不开工业社会的范畴,只是工业社会的向前发展的阶段,充其量是新型的工业社会和新型的工业文明而已,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新社会、像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那样的社会变化过程,目前均未出现,至今仍处在酝酿的过程之中。因此,工业文明的本质及其特征依然存在,并未过时,断言工业文明的终结,显然为时过早。在新的形势下,工业文明的本质及其特征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以增加新的特征,如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等等为主要内容的,因为今天的工业文明也包括了各种新型的工业文明,如所谓的后工业文明、超工业的第三次浪潮文明和现阶段的信息文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