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文明链和 21 世纪的新文明
文明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绵延不断的。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尽管历程坎坷、矛盾重重,但从来未停止过勇往直前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是永生的。文明的负面影响,即文明的阴影,总是随着文明的发展前进而产生,总是和文明的发展形影相随。原有的文明阴影被消除,新的文明阴影又会产生;一旦新的文明阴影也被消除,则更新的文明阴影又会接踵而至。因此,产生、被消除、再产生又被再消除,成为文明负面影响的发展规律。文明负面影响的长期存在,和文明的永远生存,构成了文明发展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所以我们说,文明是永生的,阴影是长存的。我们所看到的文明史的千百年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文明永生和阴影长存的发展过程。
人类即将跨入 21 世纪。放眼全球,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世界文明不但没有放慢它的前进步伐,而且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其发展速度之快,发展格局之复杂,以致于使我们在判断它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时,总是显得那样地杂乱无章,那样地无所适从。这种混乱的一种表现是:罗马俱乐部认为世界文明正在走向末日,而其他人则把它看成是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或第三次浪潮文明。尽管他们被区分为文明悲观论者和文明乐观论者,但实质上他们对文明的判断,都属于技术决定论的判断,是决定论在形式上的两种不同表现,即或者是技术万能,或者是技术万恶。从当前世界文明的发展状况来看,罗马俱乐部的文明末日论,显然有悖于文明的发展规律,文明可能被核灾难摧毁的情况也没有发生,因此罗马俱乐部有关文明末日的判断是不
可能成立的。排除罗马俱乐部的判断之后,留下的问题是:文明的发展是否像乐观论者所说的那样,已经进入信息文明或是别的什么文明?文明将如何向前发展?21 世纪的文明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
要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就必须先弄清判断文明的标准是什么。为了和传统的标准相衔接,关键就是要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指的是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同时又是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源泉的产业。文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和发展阶段的表征,往往是以主导产业来确定的。例如,在农业社会中,主导产业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也是农业,因此把农业社会的文明称为农业文明。又如把工业社会称为工业文明,则是因为在工业社会中,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源泉的产业是工业。
主导产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中介地位和桥梁作用。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这是毫无疑义的。但科学技术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不能在生产中应用, 那么科学技术的强大社会功能也就无从发挥。所以产业往往成为科学技术力量作用于社会的中介和桥梁,科学技术通过产业作用于经济和社会。主导产业最集中地应用科学技术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可以说,没有主导产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就不可能发生,经济和社会也不可能突飞猛进并走向新的发展阶段。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主导产业成为衡量物质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
当然,衡量文明的标准不是唯一的。社会制度也是衡量文明的一种常用标准。例如,我们经常提及的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等等。在衡量精神文明时,社会制度和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更是一个重要的尺度。
在衡量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时,以主导产业为基本尺度;而在衡量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时,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基本尺度。只有把这两种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对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作出恰如其分的、比较全面的判断。
下面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历史上和现代的有关文明断代的一些提法,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第三次浪潮文明、信息文明等等。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都是以主导产业作为文明断代的依据,这是可取的。当然, 这两种文明实质上指的是物质文明,即农业物质文明和工业物质文明。而后工业文明的提法是相当含糊的,在这里,后工业究竟是一种什么产业,令人疑惑不解。按提出这一概念的贝尔的原意,他所指称的“后工业社会”是指工业化之后的社会,而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源泉的产业是服务业,那么把服务业作为文明断代的依据岂不更明确、更可取。因此,所谓的后工业文明,实际上是服务业文明,即非制造业的、非工业的文明。第三次浪潮文明的提法,也有类似的问题存在,第三次浪潮不是明确的产业或主导产业,如果指的是全新的产业或主导产业,那么就应当以他认为是全新的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作为断代的依据。也许托夫勒会辩解说,他所指的并不纯粹是物质文明,而是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一种新文明。如果是这样,他用第三次浪潮文明的提法就更让人感到含糊不清了。显然,比较可取的提法,是信息文明。它是以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为依据的。尽管目前对什么是信息产业,如何区分第一信息产业和第
二信息产业,或用奈斯比特的话来说,即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还有不少疑义,但信息产业确实在发达国家逐步占居了主导地位,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毫无疑问,信息文明的提法,只能被看作是从物质文明的角度来断代文明,其真正的含义应当是信息物质文明。
实际上,贝尔已经意识到“后工业社会”和“后工业文明”在提法上的含糊不清。因此,他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一方面声称使用“后” 字是为了表示这种新型社会的过渡性质,另一方面则多次论述它所说的社会,也可以称为服务业文明、第三产业文明、知识社会或信息社会。
贝尔对后工业社会是信息社会的断言和对有关问题的探讨,可以被看作是美国学者对信息文明的消极影响的早期研究和发现。他认为,信息文明带来的第一个消极影响是使收集信息的代价增高。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信息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必须付出更多的代价,来获取越来越多的信息,才能了解和掌握上述领域的情况。信息量越大,人所能获取的信息就越不全面。第二个消极影响在于信息变得越来越富有技术性。技术性的信息越来越多, 使信息变得来来越难懂、越来越神秘。这种情况要求人们具备更多的知识, 更加认真地研究问题。第三个消极影响和前两个影响有关。由于需要从大量的信息中作出选择,又由于信息越来越富有技术性,因此中介服务的量也就增加了。这种服务就是帮助选择,并对技术性信息加以解释。第四个是由于人吸收信息量的局限性而带来的消极影响。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加上人的局限性限制了知识的接收,因此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反而减少了。
美国的赫尔曼·康恩和他的同事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预测了世界各国进入后工业社会的顺序。他们把实现工业化以前的社会,即前工业社会,看作是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其后的阶段分别是:局部工业化社会、工业社会、大规模消费社会或先进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根据他们的预测,从 1965 年到 2000 年,美国、西欧、日本将从原来的第四阶段,即
大规模消费社会或先进工业社会进进入后工业社会。其中,有 12 个国家属于明显的后工业社会,即美国、日本、加拿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三国、瑞士、法国、原西德、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有 9 个国家属于早期后工业社会, 即英国、前苏联、意大利、奥地利、原东德、捷克斯洛伐克、以色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 17 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大规模消费社会的阶段,它们是:西班牙、葡萄牙、波兰、南斯拉夫、塞浦路斯、希腊、保加利亚、匈牙利、爱尔兰、阿根廷、委内瑞拉、台湾、朝鲜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 有 13 个国家,其中包括南非联邦、墨西哥、乌拉圭、智利、古巴、牙买加、越南、泰国、菲律宾、土耳其、利比亚、黎巴嫩、伊拉克,将进入工业化阶段。除此之外,进入早期局部工业化阶段的有巴西、巴基斯坦、中国、印度、印尼、埃及、尼日利亚等。非洲、阿拉伯世界、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其他地区, 仍停留在前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
显然,上述预测是康恩等人根据 1965 年以前的各国发展状况作出的,后来的发展变化表明,预测结果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已有不小的差距。2000 年虽然尚未来临,但我们仍然预计这种差距还将继续拉大。如果把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作为同一种类型的物质文明来看待,那么,从全球范围来看,已经进入信息物质文明阶段的国家实在太少,充其量也就是个别几个发达国家, 而且还必须把它们全部算上。严格地说,真正达到这种文明阶段的国家大概只有美国一个。因此,信息文明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即使不是非常遥
远的事情,也不是指日可待的。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大部分国家连工业化都没有实现,至今仍在锲而不舍、坚定不移地向工业化迈进。他们明白:信息化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有坚实的工业化为基础;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基本需要急待满足,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尚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发展工业经济仍然是首要的选择;认为可以越过工业阶段直接跃到信息社会的说法,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谈。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今天的世界是一种多文明并存的世界。就物质文明来说,现在的大部分国家正处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阶段。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并存的今天, 连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文明也只不过是一种非全球文明的局部文明,信息文明在世界所占的比重就更加微乎其微了。
信息文明尽管在今天还没有成为主流文明,但它是物质文明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却已基本上成为全球的共识。在发达国家,信息文明的发展步伐迈得很大。在美国学者们的心目中,美国的信息化进程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这个国家已经率先进入后信息时代。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和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尼葛洛庞帝,在 1996 年 7
月被《时代》周刊列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他在 1995 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并被各国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 30 多种文字的版本。这本书在两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一是他对未来的看法;二是他对信息化文明的断代。尼葛洛庞帝认为,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创造未来。这种观点虽然在方法论上和未来研究的“自我实现的预测”不谋而合,但更重要的是他主张用创造未来的办法去实现人们心目中所希望的未来。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对未来作出这样的预测,是因为人们想要创造而且一定能创造的正是这种未来。即是说,关键在于人的能动性而不是别的什么。按照这种逻辑,那么我们可以说,当人们预测未来的文明是信息文明时,是因为人们想要创造而且一定能创造的正是这种未来文明。反过来说,如果人们不想去创造这种文明,也不相信这种文明一定能创造出来时,就一定不会作出文明的未来是信息文明的预测。我们看不见得。因为文明的发展是有自己的规律的,它并不以人们是否作出这样的预测为转移。对尼葛洛庞帝更应注意的一个方面是他对信息化进程的判断。他既和贝尔、托夫勒、奈斯比特等未来学家一脉相承,又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创新。贝尔先提出后工业社会这一著名理论,把发达工业社会定义为后工业社会。接着, 托夫勒提出超工业社会和超工业文明的观点,来界定新型的发达工业社会。奈斯比特则把后工业社会确定为信息社会。当西方学者在探讨信息社会已经从计算机化阶段发展到网络化的新阶段时,尼葛洛庞帝则提出,“后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他认为,“后信息时代”以个人化为特征,即是说,信息化已经越过信息社会的前两个发展阶段,而进入个人化的第三个阶段或进入与原来意义上的信息社会有别的新型信息社会,或已经不是信息社会的新型社会。
尼葛庞洛庞帝和上述美国未来学家在两个方面是相似的:一是同属于与罗马俱乐部完全不同的乐观派未来学家,同属于技术决定论者;二是也认为第一个进入各种新型社会的国家,非美国莫属。他和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对社会发展阶段的断代,即美国已处在和他们所说的新型社会或新型文明完全不同的阶段:后信息时代。我们不妨把他的这种观点看成是美国学者对美国文明最新发展的看法,即美国已进入后信息文明。尼葛洛庞帝对这种文明
的论述和一堆新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诸如原子时代向比特时代的过渡、比特警察、比特市场、信息 DNA 的诞生等等。他强调,在这种新文明中,“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一种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已经出现,并具有“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等四个基本特征。
如何来看待尼氏所说的个人化、数字化和“后信息时代”呢?尼氏所说的变化,即个人化、数字化和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并非无中生有,更不是为了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而是美国的现实。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个人化和数字化是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必然产物。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目的在于把个人迅捷地联系在一起,而个人的千差万别,也使信息化更多地带上个人的特征和个人的色彩。数字化是信息高速公路成败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将显得更加突出。因此,无论是个人化还是数字化,都只能被看成是信息化发展的继续,或者是它的发展的新阶段,尼氏根据个人化趋势、数字化趋势和数字化生活方式所断言的“后信息时代”,显然是信息时代的继续和发展,仍然没有超越信息社会和信息文明的范畴。因此,“后信息时代”最多只是“信息时代”发展的新阶段。
如果把信息文明看成是人类社会目前所达到的最高物质文明阶段,那么我们很可能要按照这个思路思考一些相关的问题:这种文明能持续多久?它能不能作为全球未来文明的代表?这种文明有没有它的消极影响?我们探讨像信息文明这样的小局部文明的副作用有没有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信息文明的生成是由信息产业的发展决定的,而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离不开信息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如果没有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信息社会和信息文明就不可能到来。因为这场革命正是以信息科学技术为先导的革命。信息科技广泛应用于生产,引起了产业的巨大变革, 才使信息产业在发达国家成为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信息文明的生存取决于信息产业的主导地位能维持多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信息文明仍处在上升时期,人们甚至预测信息产业将是全球 21 世纪初的最大产业,将是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习惯的最强大的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认为信息文明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尽管我们目前还不能提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表。我们还可以认为,只要这种文明还没有被新的文明所取代,只要它还存在一天,它就有资格作为全球未来文明的代表。虽然它只是一个局部的小文明,但却是使发展中国家深受影响的文明,而且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既要利用信息文明的成果来促进工业化进程,也要在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为自己的信息化创造条件。
虽然我们并没有长期生活在信息文明的环境中,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各种渠道感受到信息文明的脉搏及其前进的步伐。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渠道了解到信息文明的积极影响和消极的副作用。作为信息文明的基本象征的信息产业及应用于信息产业的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产生的影响,也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信息文明的消极影响主要来自于信息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信息业作为主导产业而引起的社会的变革。探讨信息文明的副作用和消极影响,不但对已经步入信息文明的国家是必要的,对尚未进入信息文明的国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了解这些消极影响,有利于我们抵制来自发达国家的信息文明弊端的不良影响,有利于我们汲取经验教训,在发展自己的信息化时少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以
扬信息产业之长,避信息产业之短。正是考虑到探讨信息文明副作用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我们将在后面具体分析信息文明已经造成或将会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
在探讨新文明和新文明的阴影时,我们深切地感到,有两个重要的问题是很值得和读者一起研究、共同探讨的。其一,信息科学技术只是新科技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的组成部分,如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等,也已经产生了正反两面的影响,对它们的消极作用是否也有探讨的必要;其二, 除了信息文明之外,21 世纪的新文明是什么?这种未来的新文明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对第一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新的科学技术,不论是应用到传统产业还是应用到新的产业,都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其负面影响,尤其是潜在的负面影响自然不应该忽视,无疑应当包括到我们的探讨之中。
第二个问题涉及到未来文明的预测,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由于它和我们有关文明永生、阴影长存的讨论紧密相关,我们也想借此机会提出自己的不成熟的看法。
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和带头学科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总是由一门学科或一组学科交替带头发展;带头学科的更替是不断加速的,其带头的时间不断在缩短;带头学科的出现是由生产需要和科学本身逻辑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根据这一规律,我们认为当前科学技术的带头学科是一组学科,即信息、生物和新材料科学及其技术。这组科学技术, 通常被称为高科技。它代表了当前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前沿领域。其中,信息科学技术是新科技革命的先导和核心。这组带头的科学技术,按照上述规律,显然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一个十分明确的学科所取代。那么这个十分明确的下一个带头学科是什么?有人认为是生物学。如果这条规律起作用的话,生物学所展现的前景表明,它可以成为未来的当之无愧的带头学科。问题在于,如果这条规律起作用,那么现在起带头作用的这组学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带头的,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还是 20 世纪 80 年代?如果按照带头时间每一周期递减一半的规律,这组学科带头的时间应该早已过期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确实令人感到困惑,这是第一个疑点。第二个疑点是当物理学带头 50 年之后,控制论、高分子化学、空间科学等学科组取而代之,
并带头了 25 年,那么接下来应该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带头学科出现,而且至少可以独领风骚十几年。这门学科又是什么?是否是微电子学?如果微电子学作为带头学科可以成立,那么信息科学、生物科学、新材料科学成为带头学科组的时间就应当是 80 年代末而且只有更短的带头时间。
这些疑点的存在,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带头学科随着带头时间的递减是否在时间上已经失去了意义,是否最后的带头形式是一组学科的带头,是否随着生产的需要和科学逻辑的发展,带头学科将不复存在,而由需要解决的重大生产课题来继续推动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现这条规律的科学家,正是这样解释时间递减到最后而可能出现的情况的。这是我们在世纪之交看到的事实。
另一个事实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快,大有一日千里、日新月异之势。它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以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当前,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日益
走向一体化,未来是否仍有主导产业的长远存在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作为这种局面的结果,产业的发展也必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
根据上述两方面的事实,我们认为必须从多学科、多技术和多产业的角度来思考物质文明发展的未来。在 21 世纪,信息产业的主导地位有可能被几
个产业、而不是被一个产业所取代,因而 21 世纪新的物质文明,应当是以多产业为依据的文明。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肯定这些产业有多少个,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可以预计,在它们当中至少应当包括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
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也就是以高科技为主要生产技术的产业,所以可以把它们称为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产业和 21 世纪新文明的相互关系,可以用我们称之为“高科技文明链”的说法来解释。
高科技文明链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高科技、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产业文明。高科技应用于生产,形成了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或主导产业群体作用于社会,再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依据的高科技产业文明; 高科技产业文明再作用于高科技,促进和刺激高科技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下去,高科技产业文明也从原有的水平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这就是我们预计的 21 世纪文明的发展模式,信息文明是高科技产业文明的第一次循环,在这个基础上,各种高科技在信息产业文明的作用下继续向前发展, 形成占主导地位的高科技产业群体并引起社会的变革,形成更高层次的高科技产业文明。在我们看来,信息产业文明之后的 21 世纪文明是高于信息文明的、以高科技产业群体为依托的高科技产业文明。如果把它简化,就是高科技文明。
未来的高科技文明具有哪些特征呢?我们认为,当前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已有足够的迹象表明,21 世纪的新文明至少将具有下列三个特征:信息化、智能化和生物化。
高于信息文明而又脱胎于信息文明的高科技文明,已经进入高度的产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高科技文明具有的信息化特征显然将越来越突出。
不断深入的人工智能研究,推动智能型计算机的发展,并被用于建设知识库和各行各业的专家系统。随着个人用智能型计算机的更为普遍的应用, 人工智能产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产业,人工智能技术也广泛地应用于其他产业部门。产业智能化和社会智能化的高度发展,使智能化成为高科技文明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物技术在产业中的广泛应用,生物型产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极其强大的产业群,在高科技产业群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使整个产业结构带上生物化的色彩。产业的生物化引起了社会的生物化。因此,高科技文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它的生物化。
需要说明的是,21 世纪的新文明并不限于这三个基本特征。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变化,新的特征还会不断显露出来。对 21 世纪高科技文明的负面影响的预计,也主要是根据信息化、智能化和生物化这三个特征所引发的新问题来作出的。也就是说,21 世纪的高科技新文明将至少带来信息化、智能化和生物化方面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