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德和马齐尼的文学理论和实践
阿巴斯·马哈茂德·阿卡德(1869—1964)是笛旺派的中坚与核心力量。他从事文学创作,文学批评,进行文学理论研究,与其二友合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马齐尼对老一代诗人提出批评,指出他们重外表、重矫饰、诗中缺乏个性和时代精神,同时谈到诗歌需要新的意义和新的题材。他认为传统诗歌夸张虚构,或为应酬文字,或为政治宣传。他指出,新型诗歌应抒发内心真情实感,自然质朴,写出世界的真与美,反映人类的痛苦与希望。
阿卡德积极参加文学论争,成为与塔哈·侯赛因比肩的另一名文坛主将。阿卡德的诗学理论强调个性,呼唤“艺术才能”。他指出,诗歌必须有深刻的思想,有一定的哲学高度。阿卡德重视文学的社会职能,作家的使命感, 强调诗人应看到时代的特点,认清他们所生活时代的过渡性质,而坚决反对消遣文学。
阿卡德提出“美即自由”,同时强调艺术要受到约束。美的艺术能带来双重的享受:自由和有序,即不受约束的思想和受约束的形式的双重审美享受。他还反对欧洲某些企图割裂作品与作家联系的理论主张,认为好的文学家总会在其作品中体现其独具的个性,真诚是作家是否地道的标准。
马齐尼是第一位公开抨击传统派诗歌的人,是这一时期唯一想为诗歌确立一种完整理论的人。他在《诗歌:它的目标和手段》一书中,论述了诗歌的特点,词彩的作用,画面、感情与诗韵、诗人的地位等问题,显示出阿拉伯新诗学已进入整体构筑阶段,尽管还不完备。
阿卡德与马齐尼十分注重实践,他们的作品都充分地体现了他们的文学理论,其合著的《笛旺集》在文坛引起轰动。他们各自都写下许多优秀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
阿卡德发表过的作品达一百三十二部,有著名的心理分析小说《萨拉》, 外国名人研究专著如《孙逸仙——中国之父》(1952)等等。诗歌是他作品中的精华。阿卡德共有十部诗集和两本诗歌合集。阿卡德不但喜欢在诗集前面加序,而且喜欢在一首诗的正文前加小序。个别诗集里还附有评论文章, 使其成为诗歌、史实和理论并茂的诗文集。
阿卡德的诗歌,早期以抒情诗为主,他有意识地模仿古代抒情诗人。从第三本诗集以后,作品渐渐成熟,以生命、自然、心灵、情感等为主题,探讨人生,歌颂劳动者,反对战争、呼唤和平,还写出极好的爱情诗。
《一个魔鬼的传记》是一篇具有史诗性质和浪漫色彩的长诗,是阿卡德最珍视的作品,其中塑造了一个阿拉伯文学史上没有前例的,聪明、热情、能提出尖锐深刻问题的、为实现自己更高目标宁愿作出牺牲的“小魔鬼”的形象,受到文学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诗集《黑鹂的礼物》是阿卡德写得最美丽的诗篇的荟萃,整个诗集充满了浪漫醉人的气息。
阿卡德与马齐尼打破了人们对传统诗歌模式的迷信,为新文学的诞生打开了一个缺口,他们的诗歌理论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近半个世纪的论争中,他们在文学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了新的文学标准,不仅影响了同时代作家、诗人、文学批评家,而且影响了下一代文学家和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