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贝德兄弟

伊萨·奥贝德(?——1923)和谢哈泰·奥贝德(?——1961)是二十年代初同时登上文坛的一对同胞兄弟。他们出生在开罗一资产阶级基督教家庭,原籍可能是叙利亚。父亲早亡,主要靠从事缝纫的母亲养大。哥哥伊萨曾在农业银行工作,但酷爱小说和戏剧创作,对创造“埃及文学”有极大热情。可惜英年而逝,未能展露其全部才华。他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伊赫桑·哈妮姆》(1921),包括五个短篇;《苏莱娅》(1922)包括一个中篇,两个剧本和一个短篇。弟弟谢哈泰,当过店员,后长期从事绸布生意, 只出了一个短篇集《沉痛的教训》(1922)。由于他们受法国小说,特别是受巴尔扎克和左拉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创作上倾向于现实主义和写实方法。尽管他们作品数量不算多,但他们执著追求“埃及小说”这一目标,创作贴近现实生活,对埃及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起了“示范”作用,受到文坛注意。

伊萨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里的第一篇作品《伊赫桑·哈妮姆》,通过女主人公给女友的一封信,写出她两次婚姻的失败和她难以摆脱的精神痛苦。

伊萨的第二本小说集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篇小说《苏莱娅》这是继

《泽娜布》之后埃及出现的又一部比较成功的艺术性小说。

小说在情节发展和环境变化中逐渐完成对男女主人公的刻画。语言通俗流畅,自然而富于表现力。作者特别注意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而且把对话与心理活动结合起来。

伊萨·奥贝德小说的女主人公,多半是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社会见解的青年女性,她们的身上既体现了对传统的反叛,又带着欧洲物质主义潮流的消极影响,具有时代的典型性。

在《伊赫桑·哈妮姆》小说集的长篇序言中,伊萨·奥贝德强调要真诚地、赤裸裸地、不加欺骗和美化地描写现实。他认这“讲坛式的训诫”在小说中是没有意义的。他的创作实践与他的现论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却有一段距离。

谢哈泰·奥贝德的短篇集《痛苦的一课》(1922),在艺术风格上与其兄大体相似,不过这些作品在结构上更紧凑、更严密,也更具有内在的幽默感。谢哈泰的小说缺少正面反映重大社会政治斗争的题材,但在这本小说集中仍有两篇从侧面涉及社会政治现实的作品,其中一篇写一个侨民家庭为了达到发财目的不择手段,向占领军出卖了家庭的尊严和女儿的贞操。另一篇写一些从事爱国主义运动的女士们,为了给一位革新文学家的遗孀和孩子凑些钱,举行义卖活动。她们利用受群众欢迎的爱国领袖扎额鲁勒的画像,使拍卖获得了成功。

奥贝德兄弟为建立埃及地区性文学而作出的努力,因伊萨·奥贝德 1923 年的早逝而受到打击。兄长逝世后,谢哈泰感到自己没有获得所期望的成功, 也辍笔耕而去经商,当了尼罗宫大街一家绸布店的老板。这对富有文学才华的兄弟匆匆离开文坛,是二十年代埃及小说界的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