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克里的抒情诗
阿卜杜—拉赫曼·舒克里(1886—1958)祖籍摩洛哥,生于埃及,是埃及和阿拉伯浪漫主义诗歌的带头人。在笛旺派中,舒克里创作的起始时间最早,成就最杰出,其文学活动只专注于诗歌领域。
舒克里常以爱情、大自然、世界与人生、心灵的压抑、悲愁与失望等等作为诗歌的题材。他的诗不以表现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重大事件为主, 而以抒发个人的、内心的感情为基调,而这种感情又是受大自然的激发并和大自然相交融的。他先后发表了《思想的珍珠》(1913)、《青春曲》(1915)、
《春花》(1916)、《微风阵阵》(1916)、《枝叶》(1918)、《秋天的花朵》(1919)等六部诗集。
舒克里的第一部诗集抒情味很浓。而第二部诗集一方面是新奇的自然风光的描写,一方面是触景生情的联想。在第三本诗集里,舒克里则努力把激情与深思结合起来。他在 1916 年发表的《春花》和《微风阵阵》两部诗集中的作品,是最乐观、最幸福的,从中可以感受到生活之美。其后朝作品中, 较多表现反叛精神。1919 年后,他基本不再作诗。从那时起直到逝世,他只写出 53 首诗。
舒克里后期的诗歌,色彩晦暗,音调低沉,表现愁肠百结的悲观主义情绪。与复兴派诗人相比,他的诗缺乏反映民族政治历史、人民生活斗争的重大社会题材,受消极浪漫主义影响较大。但他毕竟生活在斗争时代,难以完全避开这一斗争。他写出的一些悼念民族领袖、社会和宗教改革家的诗,都说明他并未远离人民,远离社会。
在笛旺派中,舒凯里艺术成就最高。其语言清纯,感情细腻,大量运用新颖的比喻和象征,善于造成回旋呼应的气氛。他把诗看作诗人一生最崇高的工作,看作生命的基础。他认为诗人是为人类而写,为人类的理性、心灵而写,是为每日、每个时代而写。他很重视诗人与读者感情的交流,让读者的感情与自己的感情彼此激荡。他认为“最美的诗是最真的诗”,过多的比喻有可能适得其反,证明诗人缺乏想象力。针对复兴派诗人的缺点,他指出不应单纯追求奇特,不应把词分为“高级”或“低级”,不应做独韵的奴隶。舒克里是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随感式地提炼自己的思想的。他肯定诗与生活的关系,强调诗歌创作的严肃性,指出诗歌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特别强调诗歌创作中的真诚和艺术性。这对阿拉伯诗学理论的发展,不仅有一定理论意义,更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但舒克里创作上长期的停顿状态,使他难以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入下去,从而形成一个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