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地方武装发展壮大

抗日战争初期,直南五县的南乐、清丰、濮阳、长垣、东明属于濮阳专区,这一地区与鲁西、豫北接壤,长约200里,宽20余里,沙丘绵延、枣树成荫,黄河故道穿境而过,抗战时期为冀鲁豫边区。

“七·七”事变后,日军长驱南下,国民党军队南撤,日军迅疾侵占了整个华北,中华民族到了危亡关头。不当亡国奴,坚持华北抗战,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

9月2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的指示,10月16日,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同志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中的各种基本政策问题》。指出:“今天华北人民的中心任务,是广大地组织与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我们的方针是:要在这些区域中建立人民的抗日政权。我们的口号是:打倒汉奸政府、维持会,反对投降,改造原来一党专政的政府成为人民的抗日政府。”

党中央的决定和毛泽东、刘少奇同志的指示,为华北人民的抗战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道路。据此,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指示冀鲁豫边特委书记张玺,迅速派人到直南、豫北各县恢复建立党的组织,建立我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这一指示,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是符合当时那里的客观形势要求的,后来实践也证明这一指示的正确和及时。直南特委安排副书记安明去直南负责进行这一工作。

这时,宋哲元所辖的廿九军由平大公路连续南撤,日军尾随继续南犯。这一年,沙区又遭特大水灾,秋作物严重歉收,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谋生无路,借贷无门,人心惶惶。

八路军在前线打击敌人,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以后,人们对我党我军坚持抗战寄予殷切希望。连当地地主阶级的上层人物也表示不再害怕共产党,而怕当亡国奴了。这样以来,我党在这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更加牢固了。

直南特委当时最中心的工作是建立自己的抗日武装,借以打击敌人,作为开展工作的依托。直南特委决定:平杰三、刘汉生、王从吾、张增敬等同志在濮阳井店镇一带建立武装。安明在南乐、清丰西部,和晁哲甫、王振华研究,运用已有的抗日救国十人团为基础,联络家居的进步学生,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建立武装组织。

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直南特委提出了“不当亡国奴,武装起来保卫家乡,就地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口号,得到广泛地响应和支持。直南特委并以“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人出人“为号召,动员同情和支持抗战的地主武装参加抗日队伍。在很短的时间,当地党的组织关系迅速得到恢复,建立抗日武装的条件也酝酿成熟。

1937年10月下旬,日军攻陷大名,国民党的大名专员马润昌弃职南逃。国民党一八一师石友三部退驻南乐城西一带。这时我党的组织虽然已经恢复起来,但没有独立的根据地。

为了便于建立抗日武装,直南特委首先同在一八一师搞统战工作的党员、学兵队长张克威和教官袁也烈取得联系,想用红军改编成八路军的办法,征得石友三的同意,用一八一师的名义建立一支独立的抗日游击队。

那时,石友三正准备南逃,就说:“你用我的名义,我给你钱,给你枪。但是,我的部队到哪里,你得跟到哪里。”

当时,直南特委派去的同志据理回答石友三:“坚持华北抗战,是人民的共同呼声,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一致抗日’的协议,我们的部队可用一八一师的番号,但应由共产党领导,坚持就地抗战。”

石友三不同意这样干,只给了个一八一师游击队的名义,枪支、弹药、给养什么也不给。

直南特委在研究建立游击队过程中,有个别同志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既怕有损于国共两党的关系,又怕人员一时集中不起来。实际上,他们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抗日呼声,客观形势的迫切要求。

所以,多数同志认为:抗日救亡是当务之急,人心所向,机不可失。我们既然有了名义,把武装搞起来,事情就好办了。

同年10月底,直南特委研究决定:在南乐县留固店集合,成立抗日游击队。仅几天的时间,就发展了五六十人、五十来条枪。一八一师学兵队基本上是属于我党领导的,从学兵队又抽出有一定军事素质的季铁中、张进臣、李为,还有一名女同志共5名干部,作为游击队的骨干,正式建立了一八一师游击队。由张克威兼任队长,安明任副队长,袁也烈任参谋长。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游击队成立后,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吃饭、穿衣。当时他们一没有军饷,二不能向群众摊派,怎么办呢?游击队开始靠个人带吃的,带穿的,有条件的就多带一些,帮助其他战士。后来,又动员一些同情和支持抗日的地主募捐,支援游击队。

那时,他们不分干部和战士,吃的都是高梁、玉米。夜晚,干部、战士同睡在一个草铺上。每到一处吃饭、用柴都要照价付钱。人民群众亲眼看到游击队纪律严明,受到感动。有的干部家庭主动地送些东西给游击队,有的家属为了家乡和子弟的安全,也给他们送些准确的情报,游击队和群众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十几天后,部队拉到清丰西北沙区附近的古城。一八一师这时已经向南撤退,张克成、袁也烈同志为了继续作好一八一师的统战工作,也随同南下了。河北民军在我党坚决抗日,不当亡国奴的感召下,司令高树勋率部进驻清丰,游击队同他的副参谋长、地下党员唐哲明取得联系,改番号为河北民军第四支队,唐哲明兼任支队长,安明任副支队长,张西三任参谋长。

民军司令高树勋还亲自到古城召开了会议,发给第四支队20条枪,3000发子弹,河北省币1万元。四支队这时己发展到近2百人,100多条枪,建制3个中队,1个通信排。不久,日军攻陷南乐,炮击清丰,高树勋率部南退,唐哲明也随同南下了。

第四支队的第一中队里原无业农民成分较多,组织纪律性较差,恰在这时,朱瑞同志派肖汉卿、陈耀元、漆汉臣3位红军干部来到四支队。任命肖继为支队长,陈、漆分别任中队长,加强对四支队的领导。

从此,四支队一方面加强军事训练,一方面不断向战士进行红军传统和作风教育,使这支队伍的军事素质提高很快,组织纪律性不断加强。

1938年年初,为了作好国民党专员丁树本的统战工作,朱瑞派朱则民到直南任特委书记,安明任副书记,参加持委领导工作的还有肖汉卿、王从吾、刘汉生、张增敬等同志。这时,濮阳、内黄的党组织在农村大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用丁树本濮阳专区保安司令部的名义,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第八大队,由平杰三任队长。八大队在井店镇动员有长期革命传统的千口、化村一带村庄的党员和农村青年参加抗日队伍,成为我党直接领导下的又一支抗日武装。

2月中旬,日军二次攻占南乐、清丰,国民党的县长已闻风先逃,汉奸组织维持会相继成立。南乐维持会长是大地主何举之,他自称县长。清丰维持会长是青帮头子刘建义。这些汉奸组织成立后,专为日寇效力,引起了抗日军民的公愤。

第四支队当时活动于群众基础较好的的南乐、清丰西部沙区梁村、育石磙一带,工作开展得很活跃。汉奸组织很不得人心,又是刚刚建立,打击他们一下有利于防止一些地方武装汉奸化。

一天夜里,肖汉卿率队潜入清丰县城,以突然袭击的方式,逮捕了2个维持会的人。在此期间,我军的侦察员在行军中发现一名日军侦探鬼头鬼脑到处乱窜,当即又抓获了这个侦探。这两次行动对给予敌人很大打击,汉奸从此再不敢公开出头露面了。

直南特委是随四支队活动的,打击汉奸组织以后,特委给各县党组织三项工作任务;一、发展党员,宣传抗日的有利条件和前途,提高群众抗日的信心。二、动员坚定的农民、学生和抗日十人团中的骨干,携枪支继续参加和支援四支队,扩大抗日队伍。三、争取士绅、民团团员参加抗日,贯彻党的的统战政策,防止地主武装汉奸化。四支队按这三条指示行动,受到人民群力和各阶层的广泛同情和支持。有的小伙子自愿报名参军,有的开明士绅、地主将自己的马和枪支也支援了四支队。

四支队的战士大都是离家不久的农村青年和学生,和当地人民有着血肉关系,抗日热情高,能吃苦。但是缺乏战斗经验,家庭和乡土观念比较重。为了便于更广泛的接触群众,扩大影响,逐渐克服抗日不离家的思想,部队经常游动着,没有固定的地点。在行动时部队还注意抓住具体事例,对战士及时进行教育。

2月下旬,四支队行军到八大队的驻地井店镇。为了便于指挥,特委决定:将八大队的主力拉出来,同四支队合并。在四支队设立政治部,和统战对象丁树本联系。八大队留下少量人仍由平杰三带领,应付丁树本。决定后,四支队又行军到王氏。

随后,刘汉生、张增敬拉出八大队的主力,路过千口,到达王氏,同四支队会合,取消了八大队的番号,合并到四支队。两支部队合编后,共有400多人,270多条枪,建制4个中队,1个通信排,成为冀鲁豫边区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

国民党濮阳专员丁树本,原籍安徽人,属于老西北军的军官,当时称为冀鲁豫边区八县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丁树本的部队是由濮阳的民团改编而成,号称一个旅,战斗力很差。由于日军两次入侵,丁树本已成惊弓之乌。其一部已南渡黄河,他又将司令部设在黄河岸边的常庄,也是为自己南逃作好准备。当时日军因兵力不足,在冀鲁豫边区并没有多少部队,只在濮阳住有一个步兵中队和骑兵小队。伪军也很少,只有一些地主武装和土匪武装,敌后很空虚。

我方自八大队的主力合并到四支队以后,成为冀鲁豫边区的一支生力军。再加上多年的工作基础,以及同群众鱼水相依的密切关系,在边区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游击战争,逐步建立抗日政权是完全有条件的。丁树本也意识到了这—点。因此,他想借抗日以扩大自己的实力,表示要守土抗战。但是,改编的民团经不起敌人的进攻,丁树本又想对四支队加以利用,这就有了对丁树本进行统战的基础。

为了争取丁树本一致抗日,并保证四支队有广阔的活动范围,特委书记朱则民来到丁树本的司令部所在地常庄,同丁树本进行谈判。

在谈判中,朱则民提出了三顶条件:一、四支队受共产党领导,单独打游击。二、丁不向四支队派干部。三、四支队可改用丁部番号,即冀鲁豫边区八县保安司令部第四支队。丁树本慑于日军的嚣张气焰,又苦于其部队没有战斗力,对朱则民提出的谈判条件都同意了。

3月8日,四支队到濮阳县西南的小濮州。第二天早晨,四支队的副队长安明和参谋长肖汉卿去常庄见丁树本。丁树本提出要和四支队的全体指战员见见面。

安明和肖汉卿答应了。早饭后,丁树本带了四五个人,骑着马同安明、肖汉卿一起去小濮州。这一天,正遇上小濮州的骡马大会。路上、村子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赶会的特别多。

四支队把部队集合起来,拉到村西头大庙前的一个场子上开会。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把部队围个水泄不道。

丁树本刚开始讲话,忽然哨兵匆匆跑来:“报告,发现西边有骑兵!”

丁树本听了一愣,定定神又装作满不在乎地说:“不要怕!那是我们的骑兵。”那姿态分明显示自己特有的沉着、冷静。

可是,时隔不久,哨兵又匆忙跑来,气喘吁吁地说:“报告!不好了,骑兵穿的是黄呢子军衣,是日本人来了!”

这一下丁树本慌了手脚,他站在那里竟不知如何是好。肖汉卿是红军出身,经验丰富,听了报告后,他随即下了一道命令:“准备战斗!”

四支队迅速占领阵地。因为赶会的、围观的人很多,把部队围得很紧,日军虽然离他们很近了,却没有发现情况。

日本骑兵有30多人,他们松辔缓行,行动毫不戒备。由于这次行动目标不是小濮州,只是路过,所以,他们没有丝毫的准备。当他们进入包围圈时,肖汉卿一声令下,四支队的战士把日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敌人东窜西逃,摸不着头脑。

丁树本见战斗打响,惊慌失措,他匆匆拉了一匹马,慌忙逃走了。

战斗正打得激烈时,有四五个鬼子落马,但他们还在继续抵抗。战士武振卿冲上去,一刺刀刺死一个鬼子。这时另一个受伤的鬼子又向武振卿瞄准。武振卿学过武术,一个箭步上去,用枪托把鬼子的脑袋砸得粉碎。战斗很快就结束了。

这次战斗四支队击毙4个鬼子,缴获4支日本马盖枪,还有弹药及一部分军用品。战斗结束后,部队就立即撤出阵地,向东北方向退去。当日军后续部队追来时,四支队已经安全迂回到常庄,避开了敌人的主力。

日军在大名以南,从没有碰到过这么大的钉子。这次吃了这么大的苦头,他们千方百计要找四支队的下落。日军追了一天一夜。3月11日拂晓,追到常庄附近。

此时,四支队的四个中队,丁树本的几个连和保安团都作好了战斗准备。常庄是丁树本的司令部所在地,可是他却要四支队打正面,他的部队都到两侧。为了团结抗战,拂晓前,四支队进入了常庄外围的正面前沿阵地。

战斗当天就打响了。战士们打得很顽强,很沉着,日军一直没有突破他们的阵地。三中队副队长刘子良,用一个小坟头作掩护,敌人从东边打,他就躲在西边,敌人从西边打,他就躲在东边,一直坚持到最后。由于大家团结战斗,终于把敌人打退了。

当地的老百姓看到战士们作战的英勇行为,感动得拿出大枣、花生等物资,送到火线上慰劳战士。战土们边吃边打,战斗情绪很高。老百姓有时还告诉战士们,哪里敌人活动了,要他们快打。群众保卫家乡的热情更加鼓舞了他们的战斗意志。

丁树本的部队在战斗中顶不住敌人的火力,不断向其参谋长陈明绍告急:“报告!部队顶不住!”

“他妈的!四支队能顶住,你们为什么顶不住?顶不住也得顶!”陈明绍急得大骂。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日军因是孤军深入,不了解对方的底细,怕拖下去吃大亏,只好于3月12日拂晓撤退了。

这一仗虽然没有消灭更多的敌人,但初次对日军正式作战,就能打退放人的进攻,保卫了常庄,大长了部队的士气,鼓舞了群众,也稳住了丁树本。不然他就要南渡黄河逃跑。在小濮州召开庆祝大会时,丁树本盗取名誉,窃夺胜利果实,把四支队缴获的战利品大盖枪、军衣、皮靴等借去拍了照,派人到武汉向蒋介石报功请赏。

在此时期,刘晏春在小濮州一带领导的游击队也合并到四支队。这时,四支队已经发展到六七百人。

4月上旬,四支队又收复清丰县城,逮捕了24名汉奸,处决了8名。同时,由张西三、李渭川带领一个中队,悄悄摸进南乐县城,打进日本了维持会,伪县长何举之落荒而逃,处决了2名汉奸。四支队乘胜前进,又收复距大名10公里的交通要镇龙王庙。5月间,井店镇附近的地方武装领导人刘相友,毅然率领数百人和数百支枪,加入四支队。

四支队在抗日救国的战斗中,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顺利发展到近千人,700多条枪。

1938年夏天,四支队按照上级指示,到河北肥乡县同八路军七七一团会合。随后改编为东进纵队第七支队,编入了正规军,在抗日的战场上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