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纲常——儒学著作
儒家伦理学说主要是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早期儒家对伦理及其功能予以更有现实意义的关注,因而产生了《周礼》、《仪礼》、《孝经》这样的儒家伦理著作。
《周礼》的立意并非要实录某朝某代的典制,而是要为千秋万世立法则,全书的谋篇布局,无不受此左右。《仪礼》中记载的一套礼仪,带有极其明显的阶级烙印。《孝经》则首次将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并认为行孝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以人法天纲领的《周礼》
那是在我国西周初年,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圣人周公旦,他是周文王的次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很有仁德,在当时享誉九州,百姓们都很信服他。
后来,周武王驾崩了,新继承的周成王还在襁褓中,根本无法管理国家。周公旦担心天下没人管理会出现祸乱,他就登上天子位代替周成王掌政了。后来,有人在国都散布谣言说:周公旦将要对周成王不利了,他想自己做天子!
周公旦知道后,他便召集百官和百姓们,他说:“我之所以不避嫌代理朝政,就是因为我哥哥早逝,我的侄儿年幼,我担心天下会出现战乱,那我将无法回报我的哥哥和父亲了。”
于是,人们便不再理会那些谗言蜚语,周公旦得到了百官和百姓们的信任。周公旦继续代替周成王,帮助他管理天下。
没多久,周成王得了重病,病情不断加重,很快就奄奄一息了。周公旦知道后非常着急,他来到黄河边,剪掉自己的指甲沉到黄河中,祈祷神灵保佑年幼的周天子早日康复。
周公旦祈祷河神说:“我的侄儿年幼还不懂事,触犯神命的人是我周公旦啊!请天神降罪于我,千万不要伤及我的小侄儿!”
周公旦将祈祷册文封好,他又创造了一种礼乐舞蹈,他率领百官们载歌载舞,以此来娱乐神灵。果然,没多久,周成王的病就痊愈了。
后来,周成王长大了,周公旦就将政权交还给周成王,从此,他严谨地服侍周成王,为他出谋划策。后来,有人在周成王面前诬告周公旦,周公旦就逃到了楚国避难。
没过几天,周成王听说了自己年幼时,周公旦创作的礼乐为天神娱乐,并祈祷自己的重病痊愈的事情,他又见到了周公旦祈祷河神的书册。周成王责问史官说:“为什么我不知道这件事呢?”
史官们回答:“这件事是千真万确的,当年周公旦命令我们不要说出去,我们才严守这个秘密的!”
周成王这才知道了周公的一片义胆忠心,他感动地哭了起来,他哭道:“从此以后,都不会再有这么虔诚的舞蹈和礼仪了!这都是我的过错啊!”
周成王知道自己误会了周公旦,他便马上派人去楚国请周公旦回来。周成王命令百官将周公旦创作的礼乐和舞蹈演化成一种礼仪。
周公旦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后来,周公旦又对原来创作的礼乐多加编写,最终形成了我国周代有名的经典《周礼》。
这时,周公旦的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徐、奄等部落反叛。他又奉命出师,3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周公旦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
《周礼》是儒家经典,今从其思想内容来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家思想,孔子时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
我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周礼》是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纲领。战国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勃兴,学术界盛行以人法天之风,讲求人与自然的联系,主张社会组织仿效自然法则,因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周礼》作者正是“以人法天”思想的积极奉行者。
到西汉景帝、汉武帝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一批古书,其中一部名为《周官》。当时的原书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6篇,冬官篇已亡,当时的儒生取性质与之相似的《考工记》补其缺。
新朝王莽时,因为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并更名为《周礼》。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经典。
《周礼》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6篇为间架。其中的天、地、春、夏、秋、冬即天地四方六合,就是古人所说的宇宙。
《周礼》中有六卿,每卿统领60个官职。所以,六卿总数为360职官。而“三百六十”这个数正是周天的度数。
在儒家的传统理念中,阴阳是最基本的一对哲学范畴,天下万物,非阴即阳。《周礼》作者将这一本属于思想领域的概念,充分运用到了政治机制的层面。
事实上,五行思想在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当时的人们认为,阴、阳二气相互摩荡,产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世间万事万物,都得纳入以五行作为间架的体系,如东南西北中等五方,宫商角徵羽等五声,青赤白黑黄等五色,等等。
五行思想在《周礼》中也得到了重要体现。比如对于国家重大祭祀,《周礼·地官》中就有奉牛牲、春官奉鸡牲、夏官奉羊牲、秋官奉犬牲、冬官奉豕牲的设置。
在五行体系中,鸡为木畜,羊为火畜、犬为金畜、豕为水畜、牛为土畜。《周礼》五官所奉五牲,与五行思想中五畜与五方的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具有明显的五行象类的思想。与此相呼应,《周礼·地官》中就有春官“鸡人”一职,夏官“羊人”一职,秋官“犬人”一职,冬官“豕人”一职等等。
由此可见,蕴涵于《周礼》内部的思想体系,有着较为明显的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当时百家争鸣,诸家本各为畛域,《易》家言阴阳而不及五行,《洪范》言五行而不及阴阳;儒家讳论法治,法家讥谈儒学。
后来,阴阳与五行,经由邹衍方始结合;儒与法,经由荀子才相交融。儒、法、阴阳、五行的结合,肇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
《周礼》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法、阴阳、五行诸家,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其精致的程度,超过《吕氏春秋》。
《周礼》一书,体大思精,学术与治术无所不包,因而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后儒叹为“非圣贤不能作”,诚非无稽之谈。所谓“学术”,是说该书从来就是今古文之争的焦点。
汉代经籍,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称为“今文经”,用六国古文书写的称为“古文经”。汉初在孔子府宅的夹壁中发现的文献,以及在民间征得的文献大多是古文经,而立于学官的都是今文经。今文经与古文经的记载不尽一致,因而双方时有争论。
尽管如此,《周礼》依然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唐人为“九经”作疏,其中最好的一部就是贾公彦的《周礼疏》,受到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赞赏。
《周礼》的许多礼制,影响百代。如从隋代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礼》的“六官”设置的。唐代将六部之名定为吏、户、礼、兵、刑、工,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亡。
历朝修订典制也都参照《周礼》,比如唐代的《开元六典》、宋代《开宝通礼》、明代《大明集礼》等,也都是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
《周礼》中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都城格局,也成为历代帝王向往的楷模。比如元始祖忽必烈在建立元大都时,乃以《周礼》为范本,建立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以后的明、清两代,不仅沿用不废,还仿照《周礼》,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形成一定的布局。
此外,《周礼》对官员、百姓,采用儒法兼融、德主刑辅的方针,也显示出它具有相当成熟的政治思想,而且有着驾驭百官的管理技巧。其中管理府库财物的措施,严密细致,相互制约,体现了高超的运筹智慧。总之书中有许多至今犹有生命力的可以借鉴的制度。
[旁注]
圣人 具有特别美德和神圣的人。我国古代圣明的君主及后世道德高尚的学者,才能被称为圣人。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定义里,严格来说,它是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是由儒家提出来的,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
礼乐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诗 是我国古代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汉代以后《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人一般泛指写诗的人,在文学意义上讲,应是在诗歌创作上取得成就的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家 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提倡以法治国。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申不害、商鞅、韩非子、李斯等。对后世影响很大。
刘德 (?~公元前130年)汉景帝刘启之子,西汉藏书家。他对古文化宝贵遗产的保存和延续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留传后世的影响很大的《毛诗》和《左传》,应是刘德之功绩。汉武帝念其功劳,遂赐溢为“献王”,当地人则俗称之为“献书王”。
六卿 官职仅次於宰相、三公的高级大臣,又称六官,始见于西周。隋唐以后,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当天、地、四时官,称六卿,唐高宗时,曾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尚书。
五牲 代用作祭品的5种动物。具体说法不一。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说是牛、羊、猪、犬、鸡;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说是麋、鹿、麏、狼、兔;还有的认为是麏、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吕氏春秋》 又名《吕览》,是战国时期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他的门客编写的杂家著作,全书共分12卷,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道思想为主,并融合进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文学和历史的参考价值。
忽必烈 (1215年~1294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元王朝的创建者。他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的弟弟。蒙古尊号“薛禅汗”。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阅读链接]
历史上每逢重大变革之际,多有把《周礼》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从中寻找变法或改革的思想武器者。如西汉的王莽改制、六朝的宇文周革典、北宋的王安石等,其变法无不以《周礼》为圭臬。清末,外患内忧交逼,为挽救颓势,孙诒让作《周官政要》,证明《周礼》所蕴涵的治国之道不亚于西方。
任何一位空想家都不可能脱离现实来勾画理想国的蓝图,《周礼》也是如此。在理想化的框架之下,作者利用了大量历史材料加以填充。不过,作者在使用时往往根据需要作了加工和改造,这是读《周礼》时必须注意的,这也正是此书的复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