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编年体史书《春秋》

那还是西周开始的时候,国家专门设立了太史记载国家大事,太史逐年逐月逐日记载,之后把记载的国家大事编辑成简册,遂成史书。因为每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太史便标举“春秋”两字,以代表每一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由于强大起来的诸侯争霸,导致西周王朝分裂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西周王朝的微弱,又导致来中央朝拜周王的诸侯越来越少,为了记载国家大事,周王便分派很多史官到各个诸侯国去记录发生在其国内的大事。周王派出的史官虽在各国,而其身份则仍属王室,不属诸侯。

公元前607年,晋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国君晋灵公被杀。晋灵公经常站在高台上用弹弓射人,以观看人们躲避他弹射的弹丸来取乐,激起了民众和大臣们对他的极度不满。

正在宫廷议事的大夫赵盾和士季看到从车里露出来的人手,问清厨子被杀的原因后,为这件事深感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于是,士季往前走了3次,伏地行礼3次,灵公假装没看见。

过了很久,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

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所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若能有始有终,那么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然而,晋灵公口上说改正错误,但实际上却一点也没改。为此,赵盾又多次进谏。因为赵盾进谏的次数多,晋灵公渐渐地越来越厌恶赵盾,并派勇士鉏麑去暗杀赵盾。

鉏麑为了乘赵盾还没起床时暗杀赵盾,大清早天还没亮就赶到赵盾家。谁知鉏麑到时,见赵盾卧室的门已经打开了,赵盾也早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了。由于上朝的时间还早,赵盾就端坐在那里打瞌睡。

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赵盾时刻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我既不想做不忠之人,也不想做不守信用之人,现在只能选择死了。”于是,鉏麑撞死在槐树上。

晋灵公见赵盾没被暗杀,心中不甘,又过了一些时候,灵公说要赐给赵盾酒喝,邀请赵盾到皇宫去。在赵盾到来之前,晋灵公预先在皇宫内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在赵盾喝酒时攻杀赵盾。

赵盾进皇宫后,他的随从提弥明马上发现有埋伏,就快步走上堂对赵盾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说完赶紧扶赵盾下堂。

晋灵公见赵盾要走,马上唤出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猛犬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

这时,提弥明为掩护赵盾被武士们杀死。就在赵盾被武士们围攻的紧急当口,武士中有个人忽然把戟掉过头来抵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这位武士为什么救他,对方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

原来,有一次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在翳桑时,赵盾看见一位叫灵辄的人饿倒在地,就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我没有生病,我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马上让人给灵辄拿来很多食物。

谁知灵辄狼吞虎咽地吃了几口后却不吃了。问其原因,灵辄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没回家了,不知道我母亲现在还在不在。我现在离家这么近,请您允许我把这些东西拿回家送给我母亲。”

赵盾说:“你吃吧,你把这些东西全部吃完。我另外给你母亲准备食物。”之后,赵盾给灵辄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

晋灵公要攻杀赵盾,灵辄见被攻杀的人竟然是自己的恩公,所以便掉转戟头来抵御那些杀手。

赵盾见晋灵公三番五次想杀自己,他便逃亡国外。在赵盾还没有逃出晋国国境的时候,晋灵公的堂弟赵穿在桃园把晋灵公杀死了。于是,赵盾就又跑回来继续主持国政,并派人到成周把公子黑臀接回来,接替晋灵公做晋国君主。

晋国的太史董狐在记载晋国大事时,把晋灵公被杀这件事刻在了竹简上: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赵盾看到后委屈地说:“灵公不是我杀的,我冤枉啊。”

董狐说:“你作为正卿大夫,逃亡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又不能惩办凶手,不是你杀的是谁杀的?”

赵盾叹了口气说:“唉!那就算是我杀的吧。《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史官们在记载历史事件的时候,把求真记实既当作目的又当作原则,因此,他们恪尽职守,完全是按照事实记史,即便得罪国君被杀也在所不辞。

除晋国太史董狐据实记载晋国发生的大事件外,齐国的史官也是如此。

齐国大夫棠公的妻子棠姜长得非常漂亮,棠公死后,齐国丞相崔杼便把她娶了过来。

齐国国君齐庄公得知崔杼得了一位美妻,便多次到崔杼家和棠姜私通。有一次,齐庄公与棠姜私通回来之时还顺手拿了一顶崔杼的帽子送给别人。

齐庄公的侍者劝阻齐庄公别拿。齐庄公却笑道:“拿了崔杼一顶帽子而已,难道他没有别的帽子吗?”

这件事后,齐庄公和崔杼的关系彻底破裂。

有一次,齐庄公举行国宴款待来访的莒国国君,作为国相的崔杼称病不参加。

乙亥日,齐庄公借探病为由,到崔杼府上准备与姜裳偷情。在庭院中,齐庄公追嬉姜裳。事先有谋的姜裳进入内室后将屋门关上就不再出来,于是齐庄公在前堂抱着柱子唱歌,希望用歌声把姜裳引出来。

跟齐庄公一起来的宦官贾举因痛恨齐庄公曾鞭笞过他,早就和崔杼预谋今天要杀掉齐庄公。所以,当齐庄公进入院子后,贾举便把齐庄公的侍从拦在外面,自己一个人跟着齐庄公进入院子,并将院门从里边拴上。

正当齐庄公在姜裳内室前堂唱歌时,早埋伏好的刀斧手便一拥而上。齐庄公吓得时赶紧跑到一座高台上,刀斧手们呼啦一下包围了这座高台。齐庄公求他们饶命,并要求找崔杼来对话,均被拒绝。

齐庄公见说服不了他们,于是拔腿逃跑。在他翻越一道墙的时候,追兵射中了他的大腿,齐庄公从墙头掉下来,士兵们一拥而上将他杀了,他手下的10个随从也尽数被诛。

上大夫晏婴听说此事后,第一时间来到崔杼家,枕着齐庄公的遗体大哭起来,哭完之后对着遗体拜三拜而出。

崔杼手下劝崔杼杀死晏婴,崔杼摇头说:“晏婴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杀了这样的人会失去民心。”

齐庄公死后,崔杼拥立庄公的弟弟杵臼为君,史称齐景公,崔杼仍旧是国相。

齐国太史在记载这件事时,就在竹简上刻上“崔杼弑其君”这句话,意思是崔杼杀了他的国君。

齐国南部有位“南史氏”的史官,听了齐国史官因记载“崔杼弑其君”,兄弟两人连被杀害后,便赶到齐国,预备续书此事。南史氏到后,听说这件事已经如实记载在竹简上了,南史氏这才回去。

郑国国君的妻子姜氏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小儿子叫段。段长得逗人喜欢,特别受到姜氏宠爱。所以,姜氏希望掘突将来把郑国的君位传给段。

掘突没有同意,还是照当时的规矩,立大儿子寤生为太子。公元前743年,掘突去世了,寤生即位做了国君,即郑庄公。

姜氏见心爱的小儿子段没成为国君,就对郑庄公说:“你接着你父亲当了诸侯,你把京城封给段吧。”

第二天,郑庄公召集了文武百官,他要把京城封给他的弟弟段。

大夫祭足反对说:“这哪儿行啊?京城是个大城,跟咱们的都城一样,是个重要的地方。再说段是太夫人宠爱的,要是他得了京城,势力大了,将来必定生事。”

郑庄公说:“这是母亲的意思,我做儿子的不能不依。”郑庄公不管大臣们怎么反对,还是把京城封给了段。从此,人们把段叫“京城太叔”。

太叔打算动身上京城去,他来向母亲姜氏辞行。姜氏拉着他的手说:“你哥哥一点儿没有亲弟兄的情分。京城是我逼着他封给你的。他答应是答应了,心里准不乐意。你到了京城,得好好操练兵马,将来找个机会,你从外面打进来,我在里面帮着你。要是你当了国君,我死了也能闭上眼睛啦。”

太叔到京城后,一面招兵买马,一面操练军队。临近地方的奴隶和犯罪的人逃到京城去的,他一律收留。20年后,太叔的势力大起来了。

这些事传到郑庄公耳朵里。有几个大臣请郑庄公快点去管一管京城太叔,说他要谋反。郑庄公自己有主意,还替太叔辩白说,“太叔能这么不怕辛苦,操练兵马,还不是为了咱们吗?”大臣们私下里都替国君担心,说这会儿这么由着太叔发展下去,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没有多少日子,太叔真把临近京城的两个小城夺去了。大臣都着急了,祭足说:“京城太叔操练兵马,又占了两个城,这不是造反吗?您就该立刻发兵去镇压!”郑庄公说:“我宁可少了几个城,也不能伤了弟兄的情分,叫母亲伤心呢。”

过了几天,郑庄公吩咐大夫祭足管理朝廷上的事情,自己上洛阳朝拜周天子去了。

姜氏得到了这个消息,赶紧写信,打发一个心腹人到京城去约太叔发兵来打新郑。

京城太叔接到了母亲的信,他对手底下的士兵说:“我奉了主公的命令发兵去保卫都城。”说着就发动兵车,打算动身。

谁知道郑庄公早就派公子吕把什么都布置好了。公子吕叫人在半路上拿住了那个给姜氏送信的人,搜出信来,交给郑庄公。

原来,郑庄公假装上洛阳去,偷偷地绕了一个弯儿,带领着两百辆兵车来到京城附近,埋伏停当,单等太叔动手。

公子吕派了一些士兵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混进京城,他们就在城门楼子上放起火来。公子吕瞧见城门起火,立刻带领大军打进去,占领了京城。

太叔出兵不到两天,听说京城丢了,便连夜赶回来。士兵们这才知道太叔出兵原来是要他们去打国君,乱哄哄地跑了一半。太叔一见军心变了,夺不回京城,就自杀了。

郑庄公在太叔身上搜出了姜氏的信,叫人把去信和回信送给姜氏看,还嘱咐祭足把姜氏送到城颍去住,发誓说:“不到黄泉,再也不跟母亲见面了。”

没过了几天,郑庄公回到新郑。外面沸沸扬扬,都说他这么对待母亲太过分了。做一个国君,就盼望臣民象孝顺父母那样对待他,他自己落了个不孝的罪名,人家还会来为他效力吗?

郑庄公认为自己已经起过誓,不到黄泉,不再跟母亲见面。誓言不算数,往后人家还拿他的话当话吗?

郑庄公正为这事左右为难时,城颍的一个叫颍考叔的官员,向郑庄公建议说:“人不一定要死了才到黄泉。挖个地道,挖出水来,不就是黄泉吗?咱们再在地道里盖一所房子,请太夫人坐在里头。主公走进地道去跟大夫人见面,不就应了誓言了吗?”郑庄公一听,这真是个好办法。地道挖好后,郑庄公从地道把母亲接回到宫里。

对给他出了这个两全其美的主意的颍考叔,郑庄公拜他为大夫,让他跟公子吕、公孙子一同管理军队。

后来,鲁国的孔子听说了晋国、齐国、郑国等诸侯国发生的这些事情,觉得有必要把各个诸侯国尤其是鲁国的历史记录下来,留给后世。于是,他就写了一部史书,名为《春秋》。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鲁国12位君主的历史,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鲁隐公元年就是公元前722年,鲁哀公十四年就是公元前481年。

事实上,《春秋》虽然依据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但记述范围却遍及各诸侯国,是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具有信史价值。

全书大约1.7万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执政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在我国远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春秋》原本秦代以后已经失传,现在的版本是由《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中拼凑的。

《春秋》虽然不是历史学著作,却是可贵的史料著作,因而对于研究先秦历史,尤其对于研究儒家学说以及孔子思想意义重大。孟子曾经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另外,《春秋》作为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代史家奉为经典。

[旁注]

周平王东迁 是东周初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于是周平王在即位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将国都迁至雒邑。平王东迁是历史学家划分时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而由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的时期则称为西周。

晋灵公 (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7年)晋襄公之子。姬姓,名夷皋。公元前620年即位,其时年龄尚幼,后来渐长,宠任屠岸贾,不行君道,以重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当时的大臣赵盾力谏无果,被迫弑之。后世多有贬义。

赵盾 (?~公元前601年)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史料中多称之赵宣子、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他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

鉏麑 是晋国著名的大力士。鉏麑,在史籍《吕氏春秋·过理》中记作沮麛,在史籍《汉书·古今人表》中记作鉏麛,而汉朝史学家刘向在《说苑·立节》中则又作鉏之弥。

灵辄 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侠士之一,他受赵盾一饭之恩,后来为保护赵盾而死,于是便成为我国古代知恩不忘报的典型人物。对于灵辄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的唐代大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就引用了它:“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黑臀 (?~公元前600年)即晋成公,晋文公之子,晋襄公之弟,晋灵公的叔叔,母亲是周王室女子,他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著名君主。公元前600,晋成公与楚庄王争压霸权,在扈邑会见诸侯。后与楚国交战,打败了楚军。这一年,晋成公逝世。

董狐 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周大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据说今翼城县东50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为后代进步史学家弘扬发展,编著出许多堪称信史的著作,是我国史著中的精华。

正卿大夫 春秋时部分诸侯国的执政大臣兼军事最高指挥官,兼军政于一身。由于正卿为要职,终身执掌一国之命脉,权臣代替国君发号施令,容易造成君权下移于卿大夫之手。结党、擅权、废立、弑主、叛国之事时有发生。

丞相 也称宰相,官名,是我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是我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起源于商战国。秦国自秦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

莒国 我国古国名,位于山东,商朝时为姑幕国,周朝为莒子国。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己姓,建国于公元前1046年。莒国历史悠久,历代均有杰出文化艺术人才,创造并延续了灿烂的莒文化,与齐鲁文化并称“齐鲁莒”文化,成为我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晏婴 (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又称晏子,汉族,夷维人,即现在的山东高密。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他辅佐齐国三代国君长达50余年。代表作品有《晏子春秋》。

太史 官名。三代为史官与历官之宅,朝廷大臣。后职位渐低,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至明清时期,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我国史学历来有“直笔”的传统,太史在这方面功不可没。

周天子 周王朝君主,指的是掌管周朝、作为天下君主的人。例如周武王昌发,周平王姬宜臼。从东周时期开始,由于当时各诸侯国势力发展壮大,周天子虽是各个诸侯国的共主,地位很高,却没有什么实权,以至于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

郑庄公 (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郑氏,名寤生,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他一生功业辉煌,在位期间,分别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郑庄公又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精权谋、善外交的政治家。

鲁隐公 (?~公元前712年)名息,鲁国第十四代国君。是鲁惠公的庶长子。其母声子。惠公死时太子允还太小,于是隐公摄政,掌国君之位。孔子所作之《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由于春秋以鲁国国史为基础而编,故当时的国际大事都是以鲁国纪年来记录的。鲁隐公也因为其纪年年号常被提及而出名了。

春秋 我国历史阶段之一。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孔子的《春秋》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先秦 我国历史学名词。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

[阅读链接]

天开人文,鲁兴春秋。春秋时期,泱泱大国就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了,人们开始有了礼,懂得了仁爱,大智大勇的智慧开始浮现。它是我国历史上人文时代的开端,也是儒家文化的先声。《春秋》正好记载了这个时代的人性的具体表现以及发展历程。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春秋》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就是被人们称赞的春秋笔法。《春秋》最大的特点就是每用一个字,都是入木三分,有褒贬含义。后世很多的人在写作的时候,学习春秋的写作方法,用字用言,字字珠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