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中的三个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三大主力。
红一方面军,由红军第一、第三军团组成于 1930 年 8 月,曾称中央红军, 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直接领导创建较早的一支革命武装,是在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平江起义和湘南、闽西、赣西南、弋(阳)横(峰)、百色等起义诞生的武装力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战斗足迹遍及湘、鄂、赣、闽、浙、粤、桂、川、黔、滇、陕、甘、宁、晋等 15 个省区,在激烈残酷的战斗中不断成长壮大起来。它历经了艰难曲折而又光辉的战斗历程。
1927 年 9 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起义组成的工农革
命军第 1 军第 1 师向罗霄山脉中段转移,途中的三湾改编,奠定了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10 月转战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1928 年 4 月,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军和湘南农军到达江西省宁冈县砻市
与毛泽东所部会师。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 4 军(后改称红军
第 4 军)。同年 12 月,彭德怀、滕代远率平江起义组成的红 5 军主力由湘赣
边转战到宁冈,同红 4 军会师。会师后,红 5 军编入红 4 军,红 5 军的另一
部由黄公略领导仍留湘鄂赣边坚持武装斗争。这期间,红 4 军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运用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挫败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数次“进剿”和“会剿”,巩固和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9 年 1 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 4 军主力部队向赣南、闽西进军, 与当地中共组织和地方武装结合,创建赣南闽西根据地。12 月,红 4 军召开第九次代表大会,会议是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故又称古田会议。会议根据中共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总结了红 4 军诞生以来的建军经验, 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进一步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规定了红军的性质,解决了如何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问题,树立了我军建设史的重要里程碑。此间,红 4 军在军事上接连粉碎了
赣粤闽三省国民党的两次“会剿”,壮大了队伍。留守在井冈山地区的红 4
军一部与“会剿”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 4 昼夜后遂向赣南转移,而后又重返
井冈山继续坚持斗争。1930 年 6 月,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的决定,以红 4
军为骨干组成红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以红 5 军为骨干组成红三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8 月,红一、红三军团会师后,共 3 万余人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并组成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
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和总前委书记。
红一方面军的组成,实现了由以游击战为主开始向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标志着红军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30 年 11 月至 1931 年 9 月,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红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连续打破国民党军的三次大规模“围剿”,歼灭国民党军约 8 万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苏区连成一片,部队建设进一步发展,并在游击战争“十六字诀”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正确的红军作战方针原则。1931 年 11 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红一方面军改称中央红军,所属部队归中革军委直接领导和指挥。中革军委下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经理部,朱德任中革军委主席。同年 12 月,国民党第 26 路军 1.7 万余人在宁都起义,改编为红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增强了红军力量。
1932 年 3 月,中革军委决定重编红军第一、第三、第五军团,并组建军团总指挥部。6 月,恢复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方面军总司令由朱德兼任。8 月,红一方面军组织序列作了局部调整,毛泽东任方面军总政治委员。10 月, 周恩来任方面军总政治委员。这年,红一方面军连续进行了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建黎泰和金资等战役。
1932 年,红一方面军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军事战略影响下,进行了
6 次进攻战役,有胜利也有挫折。次年 3 月,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继续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 消灭国民党军近 3 个师。此时,红一方面军已达 8 万余人。5 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兼第一方面军司令部,朱德任总司令兼方面军总司令,周恩来任总政治委员兼方面军政治委员。5 月底至 6 月初,红一方面军按照中国工农红军新编制进行改编。1933 年 9 月下旬,国民党军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10 月,组建红七、红八、红九军团。由于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排挤毛泽东对红军的正确领导,否定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战略战术原则,全面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致使红一方面军苦战一年, 终未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被迫于 1934 年 10 月进行长征。在突破国民
党军“湘江封锁线”后,红军由 8 万余人锐减至 3 万余人。
1935 年 1 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小组的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沪定桥,翻越夹金山, 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6 月,与先期到达懋功地区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会师后,中共中央决定中央红军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创建川陕甘苏区。8 月,红一、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人迹罕至、气候变化无常的茫茫草地。张国焘拥兵自重,公开反对党的北上方针。在同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斗争中,红一方面军坚决执行北上方针。9 月,决定将北上的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的第 1、第 3 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陕甘支队越过岷山,夺占腊子口,突破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主力于 10 月 19 日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结束了历
时 1 年,纵横 11 省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红军第十五军团加入红一方面军建制。11 月,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朱德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同月下旬,红一方面军取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
的“围剿”,为党中央把革命的大本营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1936 年 2 至 7 月份,红一方面军进行了东征战役和西征战役,巩固扩大陕甘苏区,开创了西北革命的新局面。10 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至此,全部主力红军胜利地结束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1 月,三大主力红军同心协力,取得山城堡战役的胜利,迫使国民党军停止对陕甘苏区的进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铺平了道路。1937 年 7 月,全国抗日战争爆发。8 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共同抗日的协议,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 115 师,开赴华北前线,投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由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和红军第 32 军组成于
1936 年 7 月,是贺龙、任弼时等直接领导创建起来的,先后转战湘西、鄂西、黔东、湘赣以及湘鄂赣等地区和苏区。
1930 年 7 月,湘西地区的红 4 军(后改称红 2 军)与鄂西地区的红 6 军会师后,在湖北省公安县城组成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前委书记、政治委员。次年初,红二军团缩编为红 3 军,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
治委员。1934 年 5 月,红 3 军进入贵州省东部地区,开辟了黔东苏区。红六
军团是由湘赣苏区的红军第 17 师和湘鄂赣苏区的红军第 18 师于 1933 年 6
月合编而成的。次年 8 月,从湘赣苏区遂川县出发,向湖南省中部转移,并正式成立军团领导机构,肖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10 月,红六军团到达贵州印江县木黄地区与红 3 军会师。红 3 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
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两军共 7700 余人,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为了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会师后的红二、红六军团遂发起湘西攻势,相继攻克大庸、桑植、桃源等县城,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11 月, 成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会和军区,任弼时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贺龙任革委会主席兼司令员。部队扩编后,两军团已达 1.1 万余人,地
方武装也已发展到 3000 余人。
1935 年 2 月,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电示,成立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贺龙任主席,统一领导红二、红六军团。在半年时间内,红二、红六军团连取陈家河、桃子溪、忠堡等战斗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 80 余个团的“围剿”,共歼灭国民党军 2 个师、1 个师部又 1 个旅。9 月,国民党军又调集130 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苏区再次发动“围剿”。根据中共湘鄂川黔省委
和军委分区的决定,红二、红六军团于 11 月除留 1 个师在苏区坚持斗争外,
主力部队以 1.5 万余人实行战略转移。主力部队南下湘中,攻占新化,后又
转师湘南,西入贵州省,到达石阡地区。本打算在黔西再建苏区,并扩军 5000 余人,旋因国民党重兵追击,只得西进乌蒙山、辗转于彝良、奎香地区,后从昭通、威宁之间穿过滇军防线,南出宣威,进入南北盘江地区。1936 年 3 月下旬,甩掉国民党军追兵后,渡过金沙江,翻越玉龙雪山进入中甸。7 月, 与红四方面军主力在甘孜地区会师。
会师后,奉中革军委命令,红二、红六军团与红 32 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三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并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 月,红二方面军在甘肃、宁夏两省边界的将台堡、老君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此后,方面军政治委员由关向应担任。11 月,参加山城堡战役。12 月, 西安事变后,南下参加准备迎击何应钦“讨伐军”的行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红二方面军与红军第 27 军、第 28 军等部,改编
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 120 师,创建晋绥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红军第 4、红军第 25 军组成于 1931 年 11 月,是徐向前、张国焘等领导发展起来的,其战斗足迹遍及鄂、豫、皖、川、陕、甘、宁、青、新等省区。从黄麻、商南、六霍起义起,它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一支仅有几十人的游击队发展为 8 万余人的正规军,创立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鄂豫皖、川陕两大革命根据地。在长征途中,有力地策应了红一、二方面军的战略转移。红四方面军的发展历史,既是艰难曲折的,又是伟大光荣的。
1927 年 11 月至 1929 年 11 月,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黄麻、商南、六霍
起义,组成工农武装后改编为红军第 11 军,在鄂东北、豫东南、皖西地区开
展游击战争。1930 年 4 月,红军第 11 军改编为红 1 军。6 月,成立鄂豫皖边
区苏维埃政府。年底,红军第 15 军由蕲(春)黄(梅)广(济)地区转战到鄂豫皖苏区的黄(安)麻(城)地区。次年初,粉碎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 后,红军第 1 军与红军第 15 军合编为红 4 军,共 1.25 万余人。1931 年 5 月, 鄂豫皖苏区红军打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7 月,红 4 军主力由豫南地区南下展开攻势作战。两个月时间歼灭国民党军近 7 个团。10 月,红军第 25 军在皖西组建。11 月初,红军第 4、红军第 25 军在湖北省黄安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全军近 3 万人。红四方面军的成立,标志着鄂豫皖苏区红军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为进行更大规模的作战创造了条件。接着,红四方面军乘国民党军立足未稳之机,发动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等 4 次战役,共歼国民党军约 6 万人,使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尚未开始,便告破产。潢光战役结束后,红四方面军总数已达 4.5 万余人。苏区扩大到 4 万余平方公里,拥有 26 个县的政权。
1932 年 7 月,蒋介石再次调集重兵,并亲任剿总司令,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苏区军民虽英勇奋战,却终因张国焘的战略指挥错误和在苏区推行过“左”的政策,而未能打破国民党军 30 万之众的“围剿”。10
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率 2 万余人越过平汉铁路,经鄂北、豫西,于 11 月到达陕南地区。12 月,红四方面军乘四川军阀混战及其在川北兵力薄弱之机,向川北进军,开辟了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川陕苏区。1933 年 2 月中旬,川陕边区“剿匪”督办以近 6 万人的兵力进攻川
陕苏区,红四方面军采取“收紧阵地”的作战方针,转战 4 个多月,粉碎了川军的“三路围攻”,歼灭国民党军 1.4 万余人。6 月底,红四方面军召开军事会议,总结反“三路围攻”的作战经验,并决定扩编整训部队。8~10 月,红四方面军利用川军部署未稳之机,发起了仪南、营渠、宣达 3 次进攻
战役,共歼川军近 2 万人,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苏区,并壮大了队伍,其时红
四方面军已发展到约 8 万人。11 月,川军调集 20 万人的兵力向川陕苏区发
起“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仍采取“收紧阵地”的作战方针,奋战 10 个月,
先后挫败川军的 4 次总攻,歼灭川军 8 万余人。1934 年 11 月,红四方面军先后召开党政工作会议和军事工作会议,制定了加强政治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军事教育计划,各部队开展整训,提高了战斗力。这期间,红四方面军还组建了一个 2000 余人的妇女独立团,直属方面军总部领导。该团与其他部队一道,转战南北,是红军中较早的妇女战斗部队之一。
1935 年 3、4 月间,红四方面军进行了强渡嘉陵江战役,占领嘉陵江以西大片地区,以实现“依据老区、收缩战线、发展新区”的川陕甘计划,并
策应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作战。此时,张国焘畏惧困难及国民党军的攻势, 擅自决定放弃川陕苏区,带领 10 万之众向西转移,开始长征。6 月,与红一方面军在川西北的懋功会师。会师后,红一方面军向红四方面军抽调输送了一部分干部,而红四方面军则向红一方面军抽调了 3 个团,并划归其建制。8 月下旬,红一、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草地。两军共同北上途中,红四方面军进行了包座战斗,打开了北进通道。但由于张国焘顽固对抗党的北上方针,并电令右路军南下川康边,党中央遂率红 1、红 3 军单独北上。在红四方面军南下期间,张国焘另立中央,公然分裂党, 分裂红军,挥师南下与川军主力进行决战,使部队蒙受严重损失。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领导和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和南下方针,进行了抵制和斗争,终于迫使其同意第二次北上,取消其自立的“中央”, 并在甘孜地区接应了长征转战的红二方面军。会师后,红二、红四方面军团结一心,越草地、出甘南,并分别于 1936 年 10 月在甘肃省会宁城和静宁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
长征胜利后,红四方面军主力根据中共中央和军委的部署,渡过黄河, 准备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1 月,中共中央决定红四方面军河西部队称西路军,并成立陈昌浩为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的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该部的行动。此后,西路军执行红军总部的命令,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与军阀马步芳部优势兵力进行了 4 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共歼马部约 2 万人,但
西路军也损失严重,战至 1937 年 3 月终于失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决定将余
部编为 3 个支队,转入祁连山区打游击。李先念率领的左支队 400 余人,历
尽艰辛,于 4 月底进入新疆,后分批回到了陕甘宁边区。另 2 个支队大部牺
牲,少数幸存者陆续返回陕北。留在黄河以东的红四方面军 2 个军共 1.1 万余人,在参加了山城堡战役后遂参加了支援西路军的援西军,援西军司令员刘伯承率部由陕西省淳化地区西进,途中闻西路军已失败,乃停止西进。1937 年 7 月,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四方面军第 4、第 31 军和陕北红军第 29、第 30 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 129 师,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在 10 年土地革命战争中,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历经艰苦奋战,不仅歼灭了数十万国民党军,创造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和作战原则,总结积累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建军及作战经验,而且还造就了一大批高级将领和党政领导干部,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