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霹雳震神州
八七会议前后,中共中央发出《湘鄂粤赣四省农民暴动大纲》和《关于两湖暴动计划决议案》等文件,确定党在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地有计划地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利用秋收时节农村中阶级斗争剧烈的时机,举行秋收暴动,要求把暴动的重点置于农民运动基础雄厚的以及有相当数量农民武装的湘鄂粤赣四省,特别是湖南省。
八七会议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受党中央委托,继彭公达之后回到长沙,传达党中央指示,改组湖南省委,组织领导湖南地区的秋收起义。 1927 年 8 月 16 日,中共湖南省委改组,彭公达任书记。18 日,毛泽东参加省委会议,研究确定湖南秋收起义的问题。此后,湖南省委多次召开会议,对过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毛泽东和湖南省委一致认为, 国民党已经变成新军阀的工具,屠杀工农,丧失了民心,起义不能再用国民党左派的旗帜,而应公开以共产党的名义来号召群众,立即坚决地树起革命的红旗。毛泽东强调指出,要发动起义,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有一支军事力量作骨干,“实行在枪杆子上夺政权和建设玫权”。毛泽东等认为,起义要看条件,量力而行,即不能按原来设想的在湘中、湘南、湘西和湘西南同时发动,而应集中党的领导力量和军事力量,在各方面条件较好的一个地区发动起义。经过反复讨论,根据当时在长沙以东湘赣边界保存有党领导的一支武装力量等条件,最后决定首先集中力量,组织以长沙为中心, 包括湘潭、醴陵、浏阳、平江、岳阳、宁乡和江西安源七县(镇)的起义, 其他地区暂时不组织起义。毛泽东还就起义应打共产党的旗帜等问题致信党中央,中央在 8 月 23 日复信中指出:“中央认为湖南暴动应以农民军事力量最大的地方,并且是战争地势最便利的地方为发动点,可以湘南为一发动点; 长沙为一发动点;长沙之发动,须先从长平浏一带及潭醴衡一带有充分的准备(民众的和军事的),同时在长沙城应有充分的政治宣传,与群众的组织的准备,在宝庆一带如有可能,亦可做一暴动点。湘中发动,集中军力,扑城取长沙;湘南发动与湘中联合来攻唐许,并夺取唐许的武装,然后向长沙发展,会合湘中湘南的力量,取得政权,湘南湘中的暴动,尽可能地同时发动,免陷一地方于孤立。”这一指示同湖南省委的决定不尽一致。
毛泽东等人的认识和决策,同马列主义不要玩弄起义的精神是一致的, 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也被后来的实践所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根据上述决定,毛泽东风尘仆仆地赶往湘赣边界地区,组织中共前敌委员会,全面领导秋收起义的军事行动。9 月 15 日,中共湖南省委同毛泽东商
定起义行动计划,9 月 9 日开始破铁路,11 日七县同时起义,15 日长沙起义, 16 日各路起义军进攻长沙,夺取省城。
- 月初,毛泽东到达安源,向当地党组织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南省委关于秋收起义的决定,旋即又赶赴铜鼓。当时这个地区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主要有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以及大革命后期建立的平江、浏阳两县工农义勇队。这些部队原拟参加南昌起义,但行至途中,因起义军已经南下, 而转至修水、铜鼓地区,同党中央失去联系。此外,这个地区还有安源工人武装和集中在安源的安福、永新、莲花、萍乡、醴陵等县农民自卫军;罗荣桓领导的鄂南崇阳、通城农民自卫军也到了修水。毛泽东把这个地区的部队收集起来,多次召集各部队和湘赣边界各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及湖南省委的秋收起义计划,正式组成了以毛泽东为书记,以各部队负责人为委员的中共前敌委员会。依据中共中央关于起义军称“工农革命军”的指示,将各部队统一编为工农革命第 1 军第 1 师,约 5000
人,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余贲民任副师长。辖 3 个团,第 1 团由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主力、平江工农义勇队和崇阳、通城农民自卫军组成, 近 2000 人,钟文璋为团长;第 2 团由安源工人武装和安福、永新、莲花、萍乡、醴陵等县农民自卫军组成,1000 余人,王新亚为团长;第 3 团由浏阳工农义勇队和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一部组成,10O0 余人,苏先骏为团长。起义前夕,还收编了流落在鄂南的黔军残部邱国轩团为第 4 团。
秋收起义的部署是:第 1 团由修水出发,经渣津、长寿街进攻平江;第
2 团自安源进攻萍乡、醴陵,并同第 3 团协同攻取浏阳;第 3 团自铜鼓出发
沿东门、达浒一线直逼浏阳,同第 2 团密切配合,南北夹击,夺取浏阳。毛
泽东随第 3 团行动。各路得手后,以长沙工农暴动为内应,相机攻克长沙。
针对湖南省委某些同志的盲动与轻敌情绪,毛泽东于 9 月 5 日自安源致信湖南省委,强调指出:长沙不可轻举妄动,必须在起义部队攻克株洲后方能举行暴动。毛泽东在周密地组织了起义的武装力量,部署了起义的进攻路线后, 便赶赴铜鼓指挥起义部队的作战行动。
9 月 6 日,国民党长沙卫戍司令部,截获长沙市共产党组织给各支部关于中秋节举行武装起义的密件。国民党湖南省政府立即“通令驻省各军,严加戒备”。同时由岳阳等地调动部队赶赴长沙加强防务,命令城区和郊区各县,突击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骨干分子。从 8 日起长沙实行“特别戒严”。在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下,震撼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
义爆发了。“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暴动队伍高举红旗,英勇的工农革命军手执刀枪,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暴动,打倒国民党政府!”“暴动,农民夺取土地!”“暴动,组织革命委员会”的口号声,响彻云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熊熊烈火,从安源山下, 烧到浏阳河畔,从幕阜山脉,燃遍湘东、赣西的辽阔大地。
9 月 9 日,按预定计划,两支 60 余人的破路队伍分别从黄岳、长株路线出发,拆毁了岳阳至黄沙街、长沙至株洲的部分铁路.切断了敌人交通运输的大动脉。
9 月 11 日,工农革命军第 1 师和湘赣边平江、浏阳、醴陵、安源等工农群众,在前敌委员会领导下,同时起义。
第一路即第 2 团,起义前首先解决了安源矿警队的反动军官,控制了安
源,并秘密处决了 8 个叛徒,纯洁了内部,于 11 日从安源出发进攻萍乡,因
敌人早有准备,两度攻击不克。为了避强击弱,第 2 团挥戈西进,迅速攻克老关,俘敌人一部,缴获部分枪支,12 日下午攻克醴陵县城,击溃守军 1 个营,缴枪 60 余支,处决伪“清乡”大队长,并打开监狱,救出被囚禁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4 日,国民党军队经株洲向醴陵进攻。第 2 团转向浏阳前进,在浏阳农民的紧密配合下,于 15 日攻占浏阳。后因疏于戒备,遭到由醴陵追来的国民党军队的袭击,人员和枪支损失过半。
第二路即第 1 团,由修水出发,经渣津、龙门,首先向驻平江以东长寿
街的反动武装 1 个营进攻。当先头部队同敌人接触时,主力遭到由余洒度收
编的邱国轩部的袭击致腹背受敌,损失人员和枪支各 200 余,遂停止进攻,
转向第 3 团靠拢。
第三路即第 3 团,由铜鼓出发,于 11 日一举攻克白沙市。12 日在白沙
市处决了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当日下午,第 3 团向浏阳东门进发,守敌望风而逃,起义军占领东门市,消灭反动武装一部。14 日,第 3 团遭到达浒反动地方武装的反攻,伤亡较大,即撤至上坪。鉴于三路进攻受挫,毛泽东当机立断,于 17 日下达向浏阳文家市撤退的命令。
在工农革命军起义的同时,中共醴陵党组织领导四乡农民纷纷起义,打击豪绅地主,配合起义军攻占县城,建立了革命政权,召开群众大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政策,并打开监狱救出一批共产党员和无辜群众。在浏阳,也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恢复了工会、农会活动。在此期间,原计划的湘潭、宁乡、岳阳和长沙市的起义,由于国民党势力强大和革命力量遭受摧残,未能广泛发动,只有长沙县的工农群众进行了一些镇压豪绅和解散团防局的活动。
上述情况表明,农民起义必须有一定的正规部队作骨干,农民武装须经必要的训练,收编的土杂武装需要加以改造,才能真正担负起武装起义的历史使命,少遭受失败或损失。
9 月 19 日,工农革命军第 3 团、第 1 团和第 2 团的少数人员,陆续集中到文家市。当晚前委召开会议,讨论当时的形势和部队的任务,对部队的进军方向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毛泽东根据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情况,提出了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的正确主张。余洒度不承认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否认敌强我弱和秋收起义战斗失利的客观事实,不了解指战员的情绪, 盲目坚持夺取浏阳直攻长沙的计划。会议最终否定了会攻长沙的主张,接受了毛泽东提出的放弃会攻长沙,迅速脱离平、浏这个靠近中心城市,反动力量强大的地区,改向罗霄山脉转移,以寻求立足点保存革命力量的正确意见。这一重要决策开中国武装革命正确道路之先河,为工农革命军指明了胜利方向,避免了新的损失。
9 月 20 日,在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场上召开工农革命军大会。毛泽东根据前委会议精神作了重要讲话。他深刻地指出,目前的革命形势是低潮,敌强我弱,不能同敌人硬拚。革命军吃了几个败仗不要紧,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保存了力量,革命高潮就一定会来到。大城市好是好,但目前不是我们立足的地方。要寻找群众基础好的地方,积蓄力量,建立根据地,罗霄山脉中段,是敌人统治薄弱的地区,群众基础和地形条件都很好,在那里敌人几万人也无奈我何。只要依靠群众,团结奋斗,聚积力量,待机破敌,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毛泽东的这番话,在起义部队遭到挫折的紧要关头,极大
地鼓舞了部队指战员的斗志,指明了胜利的前途。
毛泽东讲完话后,即率领工农革命军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原打算经萍乡去莲花,部队到达上栗市侦知萍乡有敌人重兵守卫,故绕道芦溪。9 月 24 日,部队从芦溪出发时,突然遭到敌人袭击,工农革命军当即组织抵抗,总指挥卢德铭不幸牺牲。25 日,工农革命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一举攻克莲花县城,摧毁了国民党县党部和县公署,打开监狱,救出 70 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9 月 27 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永新县的三湾。这时,部队人数不足千人,组织很不健全,一部分人经不起革命挫折和艰苦环境的考验,思想混乱、悲观动摇。为了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前委对工农革命军进行了整顿和改编。在部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做到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建立了民主制度,规定长官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建立了士兵委员会,参加部队的管理,协助做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遣散了部分不愿留队的人员,将原来的 3 个团缩编成 1 个团,称工农革命第 1 军第 1 师第
1 团,辖第 1、第 3 营、特务连、军官队、卫生队,全团不到 1000 人。
工农革命军通过三湾改编,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进行整顿,特别是实行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新型的革命军队,奠定了基础。
10 月 3 日,工农革命军进抵宁冈的古城。在这里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总结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着重讨论了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的问题。毛泽东提出,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共产党和它领导的军队要执行开展武装斗争、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和建设根据地三项任务等。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团结教育、改造井冈山地方武装袁文才、王佐的农民自卫军。同袁、王所部建立了联系,送给他们 1000 余支枪,同时把一批
伤员留在当地休养。在古城原第 3 团团长苏先骏脱离了部队。此后工农革命
军由古城南下,于 10 月中旬到达井冈山西麓湖南酃县的水口。师长余洒度对革命丧失信心,借口到汉口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离队出走。起义时的团以上领导人只剩下毛泽东和余贲民。
毛泽东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的根据是:他在率领工农革命军转移过程中,通过沿途的调查和考察,逐步了解到罗霄山脉中段,即井冈山地区, 地处湘赣两省边界,远离国民党控制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反动统治势力较弱,该区群众基础好,有大革命的影响,还有袁文才、王佐两支各有 60 余支枪的农民自卫军,而且地势优越,有井冈山、九陇山等多处山险,进可攻, 退可守,物产比较丰富,有利于建立军事根据地。
10 月下旬,工农革命军由水口转至江西遂川县境,在大汾遭到地方反动武装的袭击,前委即率部队经荆竹山,27 日到达井冈山的茨坪。从此,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是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原理于中国革命实际,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相结合的典范。
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首先在武装起义中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在全国人民面前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坚强决心,起义受挫后,毛泽东依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毅然改变了党中央和湖南省委进攻敌人中心城市的方针,率领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不仅
保存了武装起义的基本队伍,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把革命力量转向国民党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农村,为发展革命军队和创建革命根据地,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