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起义壮军威
1930 年 10 月,蒋介石对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结束,蒋收编冯西
北军第 5 路军为第 26 路军。早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就先后派共党人刘伯坚、陈延年、宣侠父、刘景桂(刘志丹)、魏野畴、邓希贤(邓小平)、王一飞等,到西北军工作并在西北军中建立了组织,有相当的革命基础。大革命失败后,仍有少数共产党员继续留在该部坚持工作。1931 年春,第 26 路军由山东调至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失败后,在蒋介石消灭异己政策下,留第 26 路军防守宁都,一直处在苏区人民群众和红军的包围之中, 粮饷不继,疾病流行,军心不稳,士气低落,非战斗减员激增。
中央苏区反“围剿”的胜利和红军力量的壮大予第 26 路军以深刻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人民抗日反蒋高潮的推动下,该路军广大官兵不愿追随国民党继续打内战,要求回北方抗日,遭到蒋介石的严厉拒绝和训斥,激起了爱国反蒋情绪。在这种情况下,留在该路军中秘密工作的中共特别支部,因势利导,积极发展党组织,该部参谋长赵博生也经中共中央批准成为共产党员。同时,还在官兵中开展宣传、组织工作,为起义作准备。12 月上旬,中共特别支部得悉蒋介石下令逮捕第 26 路军中的共产党员的紧急情报后,遂同赵博生商定,乘该部总指挥孙连仲不在宁都之机,举行起义, 并将起义计划向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了报告。中革军委批准了宁都起义计划。接着,派王稼祥、刘伯坚、左权等到宁都城东南的固树圩进行联系与指导,命令红军第 4 军进至宁都、广昌之间地区,支援宁都起义。
12 月 14 日,第 26 路军约 1.7 万人,在参谋长赵博生和旅长季振同、董振堂及团长黄中岳等领导下,逮捕了抗拒起义的军官和宁都县县长,在宁都毅然起义,弃暗投明,加入红军。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 季振同任总指挥,肖劲光任政治委员,董振堂任副总指挥,赵博生任参谋长, 刘伯坚任政治部主任。辖 3 个军:第 13 军,董振堂兼军长,何长工任政治委
员;第 14 军,赵博生兼军长,黄火青任政治委员;第 15 军,黄中岳任军长, 左权任政治委员。
宁都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一次大规模的国民党军成功的起义,使中国工农红军增加了一支新生的力量和英勇善战的劲旅,有力地鼓舞了红军和人民的斗志,予国民党营垒以很大瓦解,沉重打击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为尔后的国民党部队起义树立了榜样。中国共产党在起义中,利用矛盾、分化瓦解、发展中坚、孤立少数、打击顽奸、大胆开展上层军官工作的经验,也为全国尔后的兵运工作和反蒋抗日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毛泽东高度评价了这次起义:“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