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柯巴到斯大林

今天,斯大林这个名字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斯大林,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载入了历史史册。

然而,“斯大林”,则是他三十四岁的时候才取的名字。他一生自己取过两个名字:一个是柯巴,流行于革命者中间;一个就是斯大林,震惊了整个世界。

斯大林,最鲜明简洁地表达了他的性格特征,它的俄文意思就是“钢铁”, 钢铁般的性格,一个铁腕人物。同样地,柯巴这个名字,同他的性格也极相符合。“柯巴”,意思为“不屈不挠的人”,“无情的人”,在格鲁吉亚的传奇故事里,这是一个绿林好汉的名字。

1935 年,当斯大林已经功成名就,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伟大领袖的时候,他返归故里,去看望他的母亲,她对他说:“真可惜!你没能当上神父。”这是她一生深感遗憾的事。斯大林活着时,常常以赞叹的口吻说起这番话, 欣赏他母亲对他所取得的人间盛誉及对凡尘利禄所持的轻蔑态度。

那么,从人生的起点开始,生活又是如何安排了一个人的命运的呢? 1879 年 12 月 21 日,一个婴儿在格鲁吉亚的一个小城镇哥里降生,受洗

时被赐予约瑟夫之名。这样,东正教的地方神甫就登记下了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施维里的名字。

他的父亲维萨里昂·伊凡诺维奇·朱加施维里祖祖辈辈都是农奴,他自己则成了一个小鞋匠,与一个农奴的女儿叶卡捷琳娜结婚,他们生了三个孩子都夭折了,小的瑟夫是他们的第四个孩子。维萨里昂体格魁梧,黑眉浓须, 脾气暴躁,他酗酒成习,把挣的钱都买酒喝了,没有足够的钱养活全家。格鲁吉亚人以能喝酒著称,“醉如鞋匠”是人们的一句口头禅,可见,鞋匠的喝酒更是出类拔萃。

叶卡捷琳娜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她把全部的爱和心血都倾注在这个孩子的身上,她夜以继日地拼命干活,才勉强养家糊口。她以当洗衣妇和清洁工所挣的微薄收入维持着贫困的生活。

1886 年,约瑟夫六、七岁的时候,患了天花,病得死去活来,脸上永远留下了明显的麻子。由于左手长疮,化脓感染,他差一点又死去,当他康复以后,左臂留下了残疾,这使得这位未来的大元帅在 1916 年被宣布免服兵役。

小约瑟夫在这与生俱来的悲惨和贫困里长大,喝醉酒的父亲的打骂更是常亭。有一次,他将一把刀子朝父亲身上投掷过去,父亲怒吼着追他,邻居们把他藏了起来。无情的殴打使这个孩子从小就学会反抗,无所畏惧。

好在有他母亲的爱护,叶卡捷琳娜具有东方妇女无限忍耐和驯顺的性格,在困苦的生活中她把教堂视为唯一的慰藉和人生的目标。在她的极力坚持下,小约瑟夫没有被父亲带到制鞋厂去当鞋匠,而进入了一所初级神学校。这样,世界上就少了一个新的鞋匠,而多了一个有着不可预测的前途的小学生。对于一个农妇来说,让自己九岁的孩子去上学,这不亚于是一个英明果断的决定,因为大多数穷苦孩子都象父辈一样渡过了自己的一生。

在哥里学校里,约瑟夫成了最拔尖的学生之一,他天资聪颖,有极强的记忆力,顽强而有毅力,总想出人头地。然而,他也在学校里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平等,对于自己的低贱和他人的富有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他的同学伊雷

马什维利后来描述他当时的形象是:瘦而结实,鹰钩鼻子,窄脸有麻子,活泼好动。他身材虽小,但强壮有力,好斗,是学校最优秀的摔跤手。

1890 年,他的父亲在一次酒后争吵斗殴中被人用刀子捅死,那时他才十一岁,他的经历留下的都是痛苦的回忆。从此以后,他没有了粗暴凶狠的父亲,只有同母亲相依为命。

1894 年,15 岁的约瑟夫独自一个离开哥里的母亲,进入了第比利斯正教中学。第比利斯是格鲁吉亚的首府,在这里,约瑟夫开阔了眼界。在这个神学校的头两年,约瑟夫留给老师的印象显然是一个用功听话的模范学生。但他个性极强,有一种令人生畏的威严,他与同学距而远之,也不招人喜欢。第比利斯有一个流动图书馆,约瑟夫从这里借阅大量的各种著作,并开

始接触一些被称为禁书的进步书籍。特别对约瑟夫有直接影响的是两个比他大的同学,一个是楚鲁吉泽,一个狂热的革命者,才干超群,勇敢无畏;一个是凯茨雷维利,是个不知疲倦、富有事业心的实干家,他们都极端仇视旧制度,主张革命。1905 年 6 月楚鲁吉泽患肺病去世时,所有的格鲁吉亚革命者都参加了他的葬礼,结果变成了一次群众性的游行示威。

约瑟夫开始参加政治活动,组织工人小组,反抗神学校的专横。1899 年, 他被开除学校,理由是“无故不参加考试”。显然,神学校已讨厌这个惹事生非的学生了。

正是在这个时候,二十多岁的约瑟夫·朱加施维里取名柯巴,成了一个革命者。约瑟夫走上革命的道路,同其他几位革命领袖有很大不同。列宁作为一个被封为贵族的国民教育视察员的儿子,反抗旧制度是由于他作为大学生对社会的理性认识;托洛茨基作为一个暴发的犹太地主的儿子,则是从他家的窗口去观察贫困和剥削的;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走上革命道路,是由于青年人改变旧世界的激情;而约瑟夫,则是因为他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对于社会的压迫有直接的刻骨铭心的体会,不革命就没有出路。

1900 年,可以说是柯巴职业革命生涯的开始,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著作启发了他的思想,他一边在第比利斯的一个气象站当观察员,一边组织工人活动,这是他革命的见习期。这时候他还没有什么专门技能,又不是豪门子弟,只沾上知识分子圈子的边,即使在非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中间,他的出身也是够寒酸的,社会地位低贱,脸上有麻子,胳膊有残疾等痛苦的感觉是造成他对别人别别扭扭和气势汹汹以及自卑感的因素。但他是充分具备过地下生活的条件的,他独身一人,能够吃苦耐劳,有头脑而又有强烈的奋斗精神。

1900 年“五一节”,柯巴参加组织了一次游行示威,并发表了演说,这次游行发展成为同警察的冲突,一些人受伤和被捕。这次行动对全国都产生了影响。

1901 年 11 月,柯巴被选入第一个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比利斯委员会, 并受委派来到巴统。这是一个位于黑海沿岸的小城,是高加索新兴的工业中心。柯巴在这里开始组织和发动工人运动,1902 年 2 月组织了一次罢工和游行示威。这是一次卓有成效的革命活动,列宁也赞扬它是在高加索发主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这次示威导致了一次流血事件,柯巴第一次被捕。坐牢和流放,在职业革命家的生涯中是家常便饭。

在他被捕以后,警察局给他立了个档案,档案中有正面和侧面照片以及如下说明:“身高:2 俄尺 4 俄寸半。体型:中等。年龄:23。左脚第二和

第三趾头联趾。头发:黑褐色。胡须:褐色。鼻子:直且长。前额:直而狭。脸:长,黑,有麻子。”

1903 年 7 月,在他被关押了一年半之后,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三年。流放是一种较轻的刑罚,在流放地的生活也较为自由。然而西伯利亚的严寒和孤寂却是对人的意志的考验,柯巴有生以来第一次从炎热的格鲁吉亚来到这里,就遇上了一场可怕的暴风雪,差一点冻死,脸和耳朵都冻坏了。他终于在 1904 年 1 月逃回了第比利斯,找到了他的老朋友、一个工人谢尔盖·阿利卢耶夫的家里。

柯巴作为高加索联盟委员会成员来到巴库,这是俄国的石油中心,并参与了党内的理论斗争。1905 年 1 月,他发表了一篇《略论党内意见分歧》的文章,支持列宁的布尔什维克路线。他已读过列宁 1903 年写的名著《怎么办?》,赞赏列宁关于建立一个由职业革命家组成的高度集中而纪律严明的党的观点,他把列宁看成是“党的山鹰”,翱翔在其他领导人之上。

1905 年 12 月,柯巴前往芬兰参加在坦默福斯召开的布尔什维克代表会议。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列宁。许多年以后,他描述了列宁给他的最初印象:“我本来希望看见我们党的山鹰,看见一个伟人。当时列宁在我的想象中是一个身材匀称和仪表堂堂的巨人。可我看见的原来是一个和凡人毫无区别、最平常的、身材比较矮小的人⋯⋯”然而,列宁的谦逊质朴、非凡的说服力、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和敏锐的政治分析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柯巴又先后两次到国外出席了党的第四次和第五次代表大会。他在第比利斯和巴库从事的组织活动是卓有成效的,在党内已逐渐成名。他同奥尔忠尼启泽和伏罗希洛夫在巴库搞得有声有色。

1908 年 3 月 25 日,柯巴第二次被捕,关押在拜洛夫监狱,年底又被判

处流放两年。到 1909 年 6 月,他又从流放地逃跑,回到巴库。1910 年 3 月

再次被捕,重新被流放,这次他服满了刑,但到 1911 年 9 月,他违法前往圣彼得堡,又被捕,再次被流放。

从 1912 年起,他改名“斯大林”,用一个表示“钢铁”的名字来签署自己的文章。那时,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想在名字中固定自己的坚定性,革命家列·鲍·罗森菲尔德也改名“加米涅夫”,在俄文中是“石头”的意思, 他远没有象朱加什维利那样的意志。正如后来的历史所表明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头”抵不住“钢铁”的坚硬。

从此,他生涯中高加索的一章结束了。柯巴改名斯大林,从一个格鲁吉亚地下工作者逐渐成为一个布尔什维克党的全国领袖。然而,监狱和流放也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2 年 2 月,斯大林从流放地逃跑,回到了圣波得堡。这时,列宁已经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斯大林被任命为俄国局的成员。他同莫洛托夫创办了一份《真理报》,故意取了一个与托洛茨基在国外办的《真理报》相同的名字。斯大林再度被捕,又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三年,刚到那里不久又逃回圣彼得堡。

1912 年底,斯大林到国外参加会议,他同列宁两人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在维也纳,斯大林完成了列宁交给的任务,写了一篇《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的文章,列宁很欣赏这篇文章。斯大林由此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斯大林同列宁两人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两人都矮小,体格健壮,长相

有点象亚洲人,两人都有坚强的意志。列宁的前额向前突出,容易激动,个性强悍,而斯大林则持重深沉,同样具有极强的个性。

1913 年 2 月,斯大林在彼得堡再度被捕,这是他最后一次被捕,也开始了他最后一次长达四年之久的流放。

这是一次严厉的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北部,位于北极圈附近,这里气候严寒,大部分时间是漫漫冬夜,冬天的夜晚象是没有尽头,因为在一天的二十四小时里,只有一两个小时有一线光明冲破黑暗。生活就象原始人那样与大自然搏斗。许多流放者发了疯,自杀现象层出不穷。在这个地方,只有那些意志坚强的人才能活下来,而这种经历在他们身上永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斯大林后来常常谈起西伯利亚,谈起“它那严峻的美和粗犷沉默的人民”。他热爱西伯利亚,热爱那里原始荒凉的大自然。他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并且相处得很好,他们教他捕鱼,而且常常捕到很多的鱼。在西伯利亚流放地,斯大林常常收到老朋友阿利卢耶夫一家寄来的棉衣和零用钱,他写信表示感激之情,但请他们不要再寄了,因为他们也不宽裕,只是希望能寄来一些介绍地方风光的明信片,因为这里太沉闷、太单调了,这里简直与世隔绝。在那些岁月里,这是孤寂生活中的一点感情慰藉。

斯大林在给阿利卢耶夫的妻子、他未来的岳母欧里加·阿利卢耶夫的信中写道:“敬爱的欧里加·叶甫根尼耶夫娜,我非常感谢您的善良和纯洁之情,我永远不会忘记您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我盼望着被释放的时刻。届时, 我将到彼得格勒,向您、向谢尔盖为我所做的一切致谢。再过两年我就可以去看你们了!”“我收到了您寄来的包裹。谢谢。我求您一件事——以后不要再为我花钱了。你们自己也需要钱啊!”在信的结尾,他“向男孩子们和年轻的小姐们致以问候。我希望他们一切都好”。这些“年轻的小姐”包括他未来的妻子娜佳,她当时还只有十四、五岁。

斯大林在西伯利亚流放时已有三十六、七岁,他有充足的时间来回顾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政治斗争历程,他见过党的大多数知名领袖,同列宁密切共过事,他有敏锐的洞察力,能一眼看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他已经意识到, 他不比任何人差,甚至他可以干得更好。以前,他由于出身卑微而怀有深深的自卑感,对人出言不逊,举止粗鲁,性情怪异,常常和同伴们难以相处。现在,他基于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乖张的行为才有所改变,他开始变得比较温和和通清达理,并逐渐养成一个政治家的气度和胸怀。

他心中正在形成一种伟大的信念,这就是要通过革命建立一个再也不是软弱、不发达、管理不善、任人宰割的俄国,而是强大的、有威力的、能够支配世界的国家。他有一股穷人身上的人穷志不短的傲气,这股傲气连阻挡的山都搬得动,他还有一种为达目的而忍辱负重的巨大耐性。在党内上升到领导地位,他不是靠耍手腕,阿谀奉承,而全凭自己的本事、忠心耿耿和努力工作。这将决定他要一往无前,奋斗下去。

斯大林虽然是一个格鲁吉亚人,但他现在却已经把自己和俄罗斯民族溶为一体,他了解俄罗斯的伟大历史、它的人民、语言和大自然,他一生深深地热爱俄罗斯。

格鲁吉亚人一般都身躯颀长,肤色深暗,头发漆黑。据说他们秉性粗犷豪放,反复无常,脾气暴躁,慷慨豁达,殷勤好客,健谈善变。这个豪放的民族出了不少诗人、演说家和酒豪。

然而,斯大林除了某些身体特征外,却完全不象格鲁吉亚人,他把自己当作一个俄罗斯人,他投身于俄国革命,并且要创造俄国革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