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基洛夫死之谜

1934 年 12 月 1 日,基洛夫在列宁格勒斯莫尔尼官他的办公室里被枪杀。这是一起严重的政治谋杀,它震惊了全国,随之带来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恐怖浪潮。

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当时是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书记,列宁格勒党委第一书记。他为人直率,平易近人,接近群众,具有充沛的精力, 勇敢非凡;在工作中坚持己见又有独立精神,他的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演说家的天才结合在一起,这一切使他当时成为全党的宠儿,在党内深孚众望。基洛夫在党和国家的影响不断增长,到 1934 年按他的威望来说无疑已成为仅次于斯大林的人物了。

基洛夫的被害激起了苏联公众的深切哀悼和极大愤慨,他们要求追查凶手并对他们严厉制裁。斯大林极其震怒,当天就同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叶若夫、亚哥达、日丹诺夫等人从莫斯科赶到列宁格勒,在车站上见到列宁格勒内务局局长麦德韦季时,斯大林连手套都没有摘,就打了他一记耳光。到列宁格勒后,斯大林立即把对此案的一切领导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凶手尼古拉也夫也由斯大林亲自审问。尼古拉也夫是个精神反常的人,他在内战时参加红军,战后担任过各种行政职务,1934 年 3 月被列宁格勒监察委员会开除党籍,并失去了工作。愤怒和绝望,使他产生了要杀害党的监委主席的恶念。但他后来又转移目标,枪杀了基洛夫。

案件的审讯是秘密进行的。12 月 22 日发表了通报,说尼古拉也夫是地下恐怖组织的成员,这个恐怖组织是由原季诺维也夫反对派成员组成的,他们接受了“列宁格勒反对派总部”的委派而暗杀了基洛夫。

然而,这一谋杀案却充满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情节。在案件发生的一个月以前,尼古拉也夫曾因行踪可疑而被基洛夫的卫队逮捕,从他身上搜出了一个基洛夫日常活动路线图和一只公文包,一支上了膛的手枪塞在包里。列宁格勒内务局副局长扎波罗热茨审讯尼古拉也夫之后,打电话给莫斯科内务人民委员亚哥达,几小时以后,亚哥达指示把尼古拉也夫释放。恢复了自由的尼古拉也夫非常愚蠢,不久他又被基洛夫的警卫人员逮捕,第二次搜出了上了膛的手枪,但按照上面的意见又被释放。这件事引起警卫人员的极大怀疑,但上边告诉他们:这件事不该他们去管。

事件发生后,基洛夫的卫队长包利索夫受到传讯,他在被传讯的途中因车祸死去,而同车的内务部人员却都安然无恙。包利索夫是被人用铁棒打死的。

许多迹象表明,亚哥达和内务人民委员会参与了基洛夫的凶杀案。然而, 亚哥达为什么要杀害基洛夫?他是奉谁的命令?斯大林是否知道此事?为什么又把杀害基洛夫说成是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一伙人指示干的?这一切都成了一个谜。

后来,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专门谈到了这一案件:“时至今日,在基洛夫事件中仍隐蔽着许多无法说明、无法理解的地方。这还需要极为谨慎的审理。人们有根据怀疑刺杀基洛夫的尼古拉也夫可能得到了警卫人员的某个人的协助。在刺杀发生的一个半月以前,尼古拉也夫因为行动可疑而被逮捕, 但很快就被释放,也未对他进行搜查。负责保卫基洛夫的契卡人员在 1934

年 12 月 2 日被带去询问,但途中“死于汽车事故’,而同乘人员却无一伤亡。

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怀疑的事件。基洛夫被刺后,内务人民委员部列宁格勒分部的干部被判很轻的刑罚,却在 1938 年全部被枪毙。这令人想到大概是为了消灭刺杀基洛夫的人证而把他们枪毙。”①斯大林的女儿对这一谋杀案的分析却有独到之处,她认为这种事极可能是贝利亚干的,贝利亚内战时期就是一个两面派,作为一个侦探,他时而为红军效劳,时而为反革命匪帮服务,看政权落在哪一方,而决定取舍。“有一次贝利亚被我们部队逮捕,他因叛国罪落网,坐了牢等候判决,基洛夫有电报指示,要求处决这一叛徒,基洛夫当时指挥外高加索前线。后来因为紧接着又有军事行动,没有顾得上这个小人物,没来得及执行判决。外高加索的老布什维克当时都知道有这封电报, 贝利亚本人也知道有过这件事⋯⋯过了几年基洛夫被谋杀,原因是否就在于此呢?基洛夫被害不久,1934 年贝利亚被提升,以后就日益青云直上⋯⋯一个死,一个升,这两件事——这种巧台多么奇怪。大慨基洛夫决不会允许这个人被选为中央委员”。②

“基洛夫很早以来,大约是从高加索的时候起,就是我们家的最好朋友”。“基洛夫住在我们家里,他是我们自己人,朋友和同志。父亲很爱他, 对他情意深长”。“如果说这一枪杀是与贝利亚的名字联在一起,而不是现在人们说的那样与我父亲的名字有关,那不是更合逻辑,更应该吗?”①

“说父亲与这一暗杀有牵连,我永远不会相信。父亲和基洛夫的关系比斯瓦尼泽,比所有的亲戚,比雷登斯,比在一起工作的许多同志都要亲密得多。基洛夫是他的亲信,他需要基洛夫。”②

她的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斯大林和基洛夫很早就建立起个人友谊,他一开始就对基洛夫表现出直党的好感。斯大林有一种敏锐的宜觉,表现为对很小一部分人的直党的信任:梅赫利斯、莫洛托夫、波斯克列贝舍夫、基洛夫,也许还有其他几个人。对这种好感要找到什么合理的根据是困难的,有时简直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完全属于心理学的领域。斯大林喜欢基洛夫的微笑,喜欢他那坦诚的俄罗斯的面孔,尊敬他在工作中的朴实无华和全神贯注。他们曾不止一次地一起度假,虽然他们通常住得相距很远,但他们两家之间也有根深的感情。

1924 年,斯大林把他写的《列宁主义问题》一书送给基洛夫时写的一句感动人的话证明了他同基洛夫的友谊:“赠给我的朋友和亲爱的兄弟谢尔盖·米罗诺维寄·基洛夫。作者约·斯大林。”

基洛夫死后受到了国葬的待遇,尊荣备至。斯大林非常伤感,他在守灵时,怀着对基洛夫的深切爱戴,几次俯身灵柩,亲吻死者。然而说基洛夫是贝利亚杀害的,这不大可能,因为当时他还没有这么大的能量。

赫鲁晓夫写道:“在斯大林守灵时,我曾仔细观察他,他有着极大的自制力,他的表情是绝对无法看透的。”①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以及随后的谈话中,曾暗示这一谋杀案可能是由斯大林授意的,并做出许诺要为此进行一次充分的司法调查。

① 《赫鲁晓夫回忆录》第 765—766 页。

② 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致友人的二十封信》第 155 页。

① 斯维特兰挪·阿利卢耶娃《致友人的二十封信》第 155 页。

② 斯维特兰挪·阿利卢耶娃《致友人的二十封信》第 155 页。

① 《赫鲁晓夫回忆录》第 113 页。

当然,斯大林和基洛夫也有许多政治分歧和各种矛盾。1932 年基洛夫反对枪决柳京一批人,后来他们被流放。1933 年饥饿时期,基洛夫号召对农民采取克制态度,而斯大林则主张强硬的政策。基洛夫在党内以较为温和而出名,1933 年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被恢复党籍一事也和基洛夫的影响分不开。基洛夫在列宁格勒坚决抵制对原反对派参加者采取任何镇压措施,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回到党的立场上来之后被恢复了党籍。

1934 年 2 月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基洛夫的影响和巨大声望更是广为人知。每个政治局委员上主席台时,鼓掌逼常是两分钟,欢迎斯大林的拿声则长达十分钟,而当基洛夫出现在大会主席台时,全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列宁格勒代表团欢迎他的热情,带动了整个会场。有迹象表明,一些对斯大林的政策和错误深感不满的中央委员曾和基洛夫谈过话,提出有必要撤换斯大林,基洛夫不同意这样做。对斯大林的不满也反映在选举中央委员会的投票上面,按票数斯大林在中央委员会名单中是最后一个,在反对基洛夫的只有 3 票的同时,反对斯大林的有 270 票左右。只是因为中央委员会的人数同候选人人数一样,斯大林才彼选了出来。大会检票委员会慌了,请来了负责这次大会组织工作的卡冈诺维奇,卡冈诺维奇命令销毁反对斯大林的大部分选票,在大会上宣布的结果是反对斯大林的和反对基洛夫的都是 3 票。但斯大林不可能不知道选举的真实情况。

十七天以后党的领导层中进行了一些复杂的人事变动。象叶若夫和麦赫利斯这样的人被提拔到中央机构的要害岗位。斯大林还要求基洛夫从列宁格勒搬到莫斯科,但基洛夫不愿意离开列宁格勒。

这些事情说明了什么问题呢?麦德维杰夫在《让历史来审判》一书中写道:“基洛夫被暗杀归罪于斯大林的说法在 1934—1935 年里是不可想象的,

但在今天却显得很真实,并从逻辑上和政治上几乎得到证实。相反,在 1934

—1935 年,关于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暗杀基洛夫案件中是有罪的说法曾经好象很真实,可是今天却是不可想象的了。”①

冷人惊奇的是,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在叛逃美国后写的《仅仅一年》中,再次谈到了基洛夫被害一事,她写道:“1956 年赫鲁晓夫是第一个谴责这一事件的人,并暗示父亲直接参与了对基洛夫的暗杀”。“我想了很久, 这可能吗?这可能吗?要知道基洛夫是老朋友,他那一年夏天还和父亲一起在索契休养⋯⋯可是令人可怕的回答自己就来了。布哈林又如何呢?他不也是老朋友吗?妈妈在世时,他在夏天不也和我们一起住在别墅里吗?如果父亲有可能控告布哈林并且把他处决,那为什么他不能迫害基洛夫呢?这一切是那么叫人恶心,真恨不得大声嚎哭,跑到哪里躲起来,不让别人看见,也不止自己看见⋯⋯”①

直到今天,基洛夫之死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虽然我们已不能再把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看作是参与杀害基洛夫的策划者,但斯大林究竟和这一案件有何种关系,还是令人难以最后回答的。

无论如何,基洛夫之死是一个不祥之兆,它成了三十年代苏联大清洗、大恐怖的重要开端,由此进入了斯大林时代的一个政治灾难时期。

① [苏]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第 264 页。

① 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仅仅一年》第 15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