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智战腊子口
长征途中,毛泽东率领右路军离开巴西以后,于 1935 年 9 月 12 日到了川北的俄界。这里是个藏族地区,由一个姓杨的土司控制。他对红军不怀敌意,把粮食送给红军,红军也回送了一些枪支给他。
毛泽东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俄界召开了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决定》,点名批判了张国焘的错误是右倾机会主义的退却路线。
会议决定将北上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并相应作出组织决定:
任命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的领导人:司令员彭德怀,副司令员林彪, 政治委员毛泽东,参谋长叶剑英,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杨尚昆,会议之后,部队改编工作还没有来得及进行,红军又匆匆上路,向腊子口进发了。
腊子口是通往甘南的咽喉。毛泽东决定歼灭腊子口守敌,并以毛泽东、聂荣臻和林彪署名,于 9 月 14 日发电报告诉彭德怀:
“顷据 2 师报告,腊子口之敌约一营据守未退,该处是隘路,非消灭该敌不能前进。”
随后,红一军团的几个指挥员,冒雨赶到 2 师去,把师长陈光和 4 团干部叫在一起,一边看地形,一边研究打腊子口的部署。
党中央和毛泽东则驻在朵里寺等待消息。
红一军团 2 师 4 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接到命令:两天内攻取腊子口,然后去甘南的岷县。
腊子口山岭陡峭,易守难攻。16 日,4 团还没有到达腊子口,在路上就打了两仗,消灭了敌鲁大昌 14 师派来堵截红军的两个营。下午 4 时,4 团的先头部队接触了敌人。
腊子口果然是一处天险。口子很窄,只有 30 米宽,仿佛原来是一座大山, 被一把巨斧从中劈开成两半似的。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中间有一条河流—— 腊子河,水深而流急,只有一座木桥架在两山之间,它是突破腊子口的唯一通道。国民党新编第 14 师师长鲁大昌,在木桥和山口之间,布置了两个营的兵力把守,桥头筑有碉堡。
9 月 17 日凌晨,4 团终于攻占了天险腊子口,并在当天穷追 45 公里,占
领了大草滩,缴获了粮食数十万斤,盐 2000 斤。这些物资,对当时刚出草地不久的红军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1935 年 9 月 14 日,红一军团的红 4 团,长征来到了甘肃境内白龙江边的莫牙寺。
15 日黄昏,只听一阵急骤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传来。大汗淋漓的师部通信员翻身下马,送来一封急信,信中写道:
“军团首长命令即速继续北进,着第 2 师第 4 团为先头团,具体向甘肃之南的岷州前进,3 日之内夺取天险腊子口,并扫除前进途中拦阻之敌人!”
接到命令后,红 4 团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立即召集团的主要干部开会,研究分析情况,作好行动的一切准备。到会的同志一致认为:
腊子口可能是北上途中最后的、最险要的一道关口,突破了腊子口,国民党反动派企图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就会彻底破产,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就能胜利实现。如果拿不下腊子口,红军就要被迫掉头南下,重回草地。这将使革命向后倒退,是违背广大指挥员“北上抗日”的意志的。如果采取西进绕道出青海,或东进川东北取道三国时孔明六出祁山的旧地—— 汉中,就要踏进敌人早已布下重兵的口袋,那将对红军极为不利。因此,眼下只有突破天险腊子口,才是唯一的出路。
统一了思想后,大家就考虑怎样打,大家摊开地图计算了一下,从莫牙寺到腊子口足足有 200 来里。
这时,侦察员送来了重要情报:腊子口那里有鲁大昌的国民党陆军新编第 14 师驻守。由于鲁大昌的老窝在腊子口不远的岷县,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
盘,阻挠红军的前进,除了派出第 1 旅旅长梁应奎率领重兵在腊子口以南重重设防外,还在岷县城外,大拆民房,扫除障碍,扩大射界,增设碉堡,妄图阻击红军进入陕甘地区。
敌已有备,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会议刚一结束,团领导就立即到各个连队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而且决定连夜行动。
漆黑的夜幕,覆盖着山山岭岭,红军战士踏着黑黝黝的夜色,沿着崎岖的山路,走过悬空的栈道,跨过一个又一个独木桥,可以听到白龙江在深谷里发出的哗哗流水声。
经过近两天两夜的行军,红 4 团来到腊子口前。
9 月 17 日午后 4 时许,腊子口方向传来了密集的枪炮声,红 4 团先头 1 营已与敌人交上了火。
天险之战的序幕揭开了。
王开湘与杨成武策马急驰,待到达腊子口时,1 营正和敌人打得难分难解。由于是白天,加上周围都是石山,红军无法隐蔽,冲锋的队伍,被敌人的机枪火力和冰雹般的手榴弹挡了回来。
王开湘和杨成武回来后又立即领着全团的营、连干部,到前面察看地形。杨成武架起望远镜,抬头看去,但见这里地形果然极为险要,沟沿两边
的山头,仿佛是一座大山被一把巨型的大斧劈开,既高又陡,周围全是崇山峻岭,无路可通。山口只有 30 来米宽,又像是一道用厚厚的石壁构成的长廊, 两边绝壁峭立。
再往下看,只见腊子河从河底流出,水流湍急,浪花激荡,汇成飞速运动的漩涡,水深虽不没顶,但由于流急不能徒涉。
在腊子口前沿,两山之间横架一座东西走向的木桥,把两边绝壁连接起来,要通过腊子口,非过此桥不可。桥东头顶端丈把高悬崖上筑着好几个碉堡,据俘虏说,这个工事里有 1 个机枪排防守,4 挺重机枪对着红军进攻必须经过的三四十米宽、100 米长的一小片开阔地,因为视距很近,可以清楚地看到射口里的枪管,这个重兵把守的碉堡,成了红军前进的拦路虎。石堡下面还筑有工事,与石堡互为依托。
透过两山之间 30 米的空间,可以看到口子后面是一个三角形的谷地,山坡上筑有不少的工事。就在这两处方圆不过几百米的复杂地形上,敌人有两营之众,此外还有白天被红军击溃逃到这里的敌人。口子后面是腊子山,山顶覆盖着白雪,山脉纵横。据确切的情报,鲁大昌部两个营扼守着口子后面高山之间的峡谷,组成交叉火力网,严密封锁着红军的去路。
经过反复缜密的侦察和 1 营攻击时敌人暴露的火力,杨成武发现敌人有两个弱点,一是敌人炮楼没有盖顶;二是口子上敌人兵力集中在正面,凭借沟口天险进行防御,两侧因为都是耸入云霄的高山,敌人设防薄弱,山顶上没有发现敌人。
敌人石堡旁边的悬崖峭壁从山脚到顶端,约有七八十米高,几乎都仰角八九十度,山顶端是圆的,而石壁既光又陡;连猴子也难爬上去,石缝里零零星星地歪出几株弯弯扭扭的古松,敌人似乎没有设防,可能是因为它太陡太险。
王开湘和杨成武边观察边研究,觉得倘若能组织一支迂回部队从这里翻越上去,就能居高临下地用手榴弹轰击敌人的碉堡,配合正面进攻,还可以
向东出击,压向口子那边的三角地带。
可这面绝壁看着都叫人头晕眼花,如何上得去呢?
现地观察回来,4 团就在离口子 200 多米远的小路旁一个小树林子里召开干部会,研究了战斗方案。会上研究的重点是否能攀登陡壁,可是讨论来讨论去,点子不少,把握不大。
军事民主是红军的老传统,杨成武又要求各连部召集连队的士兵大会, 要大家献计献策。
一个贵州入伍的一名叫“云贵川”的苗族小战士,“毛遂自荐”,说他能爬上去。大家都惊奇地望着他。于是,全团把希望寄托在这个苗族小战士的身上,决心做一次大胆的尝试。
腊子河水流太急,难以徒涉,就用一匹高头大马把苗族小战士送过去。绝壁紧贴着腊子河,杨成武他们站在这边的小树林里,看小战士用竹竿攀援陡壁。这里离敌人虽仅 200 来米,但向外突出的山成了死角,敌人看不到红军。
只见那小战士赤着脚,腰上缠着一条用战士们的绑腿接成的长绳,拿着长竿,用竿头的铁钩搭住一根胳膊粗细的歪脖子树拉了拉,一看很牢固,两手使劲地握住竿子、一把一把地往上爬,两脚用脚趾抠住石缝、石板,到了竿头顶点,他像猴子似的伏在那里稍喘了口气,又向上爬去⋯⋯
小战士终于上去了!杨成武这才感到脖子已经仰得有些发僵了,不由得长长地舒了口气。小战士在上面呆了一会儿,又沿着原来的路线返回来了。杨成武忙走上前去,紧紧握着他的手,向他表示祝贺。他咧嘴笑了笑,仿佛在说“我说了,能上去嘛!”
天将黄昏,4 团又抓紧时间,做两面出击——翻山迂回和正面强攻的准备工作。王开湘和杨成武研究决定,迂回部队由侦察队和通信主任潘锋带领的信号组以及 1 连、2 连组成。正面强攻的任务由 2 营担任,6 连为主攻连。
在艰巨任务面前,为人笃厚的王开湘团长对杨成武说: “政委呀,过泸定桥你在前面,这回我来带翻山部队迂回敌人,你在正
面统一指挥!”
说着,王团长摆出一个无可争辩的姿态。
杨成武笑了笑,心想由团长带领迂回部队,当然是把握十足的。就说: “好!我在下面指挥强攻。”
4 团当即把情况和决定向师和军团首长作了报告。军团政委聂荣臻和军团长林彪马上赶到了现场,因为此一战,关乎着全军能否顺利北上啊!
黄昏前,迂回部队已动员完毕,他们和侦察连的同志们组成一个整体, 并且集中了全团所有的绑腿,拧成了几条长绳,作爬崖之用。
灿烂的夕阳下,勇士们一个个精神饱满,背挂冲锋枪,腰缠 10 多颗手榴弹,在王团长的率领下渡腊子河。
开始,部队试图徒涉,但下去两个人还没到河心,便被水冲走,喝了几口水才被救了上来。于是,只好用骡子来回骑渡。人多时间紧,大家又想了个办法,砍倒沿河的两棵大树,叫它倒向对岸,一下子就添了两根独木桥。几百人渡过去后,太阳已经落山了。还是苗族小战士“云贵川”捷足先登, 将随身带着的长绳从上面放下来,后面的战士一个一个顺着长绳爬上去。
正当王开湘团长率领迂回部队渡河、攀登时,杨成武政委又跑到担任突击队的 6 连进行了紧急动员。6 连在连长杨信义、政治指导员胡炳云的率领
下,集结在茂密的树林里,选择了 20 名突击队员,由连长、指导员指挥,组成了突击队。
当晚,6 连突击队乘着朦胧的夜色,开始向敌人桥头阵地接近。为了麻痹敌人,6 连从正面向敌人开展了猛烈的进攻,那 20 个突击队员在连长、指导员的指挥下,以正面密集的火力作掩护,手持大刀和手榴弹,悄悄向隘口独木桥边运动。
敌人也十分狡猾,凭着险要的地形和坚固的炮楼,有恃无恐地蹲在工事里一枪不发,等到红军战士接近桥边时,就突然投下一大堆手榴弹反击,一团团的火光在隘口翻腾飞舞。
突击队员们见此情景,急得直冒火,待敌人的手榴弹一停,又冲上去, 但敌人火力十分猛烈,几次冲锋都没成功,还伤亡了几个战士。于是,战士们向敌人展开了政治攻势,喊道:
“我们是北上抗日的红军,从你们这里借路经过,你们别受长官的欺骗, 让路给我们过去吧!”
“赶快交枪,交枪不杀,还发大洋回家!”
顽固的敌人不管红军战士怎么宣传,还是不停地打枪,投手榴弹,并吹牛说:
“你们就是打到明年今天,也别想通过我们鲁司令的防区腊子口!” 敌人的谩骂与手榴弹的还击,激怒了红军的勇士,他们纷纷要求再次冲
锋,而且立誓:“明天一定拿下腊子口!”这时,毛泽东和军团首长又一次派人来前沿了解情况,问突击部队现在在什么位置?有什么困难?要不要增援?
毛泽东和军团首长的关怀,激励了战士们的斗志。杨成武和营的干部一起分析敌情:已经打了大半夜了,再用三四个钟头天将破晓,鲁大昌拥有五六个团在岷县县城,只隔着一座大山,总兵力要比红 4 团多得多,如若延迟下去,鲁部真的倾巢增援,几个钟头就能赶到,那局面将更严重,可是我们上山的那支迂回部队仍不见信息,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也还不清楚。不过可以肯定,王开湘他们一定也遇到了困难,但是眼下时间紧迫、任务逼人, 不能再拖下去了。
大家统一了思想,重新组织火力与突击力量,再次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可是,接连猛攻几次,还是接近不了桥头。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一个个在地上乱滚,炸裂的弹片在桥头 30 米内的崖路上铺了厚厚的一层。杨成武
命令 6 连不要再继续猛攻,只进行牵制性战斗,等待迂回部队到达预定位置发出信号后,再一起给敌人来一个总攻击。
在黑暗中,杨成武忽然听到几个战士在低声谈话: “敌人对崖路封锁太严啦!单凭正面猛攻怕不行。”
战士们的话忽然提醒了杨成武,可不,整个 6 连正面扑上去,也很难达到疲劳和消耗敌人的目的,倒不如抽少部分同志组成突击队,以小分队的形式接二连三地向敌人轮番进攻,疲惫和消耗敌人,再伺机夺桥。
于是,杨成武命令党支书记罗华生,要他与 6 连的领导一起从党团员中抽出十几个人组成突击队,其他同志仍旧原地休息。没多久,前沿又响起了红军战士的枪声和喊杀声。
午夜过去,已是凌晨 3 点,红 4 团正面攻击部队全部进入总攻位置。杨
成武遥望河对岸那边,急切地盼望着王团长发来信号,为了万无一失,让参谋长李英华指定 3 个通信员专门瞭望右岸悬崖上空。
杨成武不时焦急地看着表上的指针,4 点过去了,还不见动静。
正在着急时,6 连的通信员跑来向杨成武报告,说 6 连的突击队冲到桥下去了!杨成武立即赶到桥的附近,果真,6 连的战士偷偷地涉水过河到了桥那头。
原来,在 1 个多小时以前,当 6 连拉到后面休息时,敌人真以为红军无能力进攻了,于是都进碉堡打起盹来。6 连又组织了 15 名突击队员,他们一个个背插大刀,腰挂手榴弹,有的还配有 1 支短枪,趁着天黑,分作两路。一路顺河岸岸壁前进,摸到桥肚底下,攀着桥桩运动到对岸;另一路先运动到桥头,待前一路打响,就一起开火,给敌人来个左右开弓,两面夹击。
杨成武一边看着突击队勇敢冲击,一边还想着对岸山顶上的信号弹。正当万分焦虑与盼望之际,右岸高峰上面突然升起一颗红色信号弹,紧接着又升起一颗绿色信号弹。
“王团长的信号!”战士们顿时欢腾了起来。“发信号弹!”杨成武命令通信员。
通!通!通!接连三颗红色信号弹射向天空。 “总攻开始了!”战士们欢呼着,山上山下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只
见 6 连的战士抡起大刀,端起步枪,在敌人中间飞舞,冲击。
右面悬崖上的部队,在王团长指挥下,看准下面没有顶盖的炮楼和敌人的阵地,扔下一个接一个的手榴弹,在敌人的碉堡里爆炸;所有的轻机枪和冲锋枪也一齐开火,直打得敌人喊爹叫娘。
晨曦晖映着大地,灿烂的朝霞中,总攻部队开始过河了!红 4 团的轻重机枪也一齐向隘口炮楼逃出来的敌人扫射。没用多久,红军就抢占了独木桥, 控制了隘口上的两个炮楼。
杨成武见初战获胜,立即命令总攻部队兵分两路,沿着河的两岸向峡谷纵深扩张战果。
经过两个小时的冲杀,红军突破了敌人设在口子后面三角地带的防御体系,夺下了一群炮楼,占领了敌人几个预设阵地和几个堆满弹药、物资的仓库,全团一边作战,一边就地补充弹药,随后向敌人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击。
敌人也很有一股子蛮劲,退至峡谷后段的第二道险要阵地后,又集结兵力,扎下阵脚,顽固抵抗,企图等待援兵到来之后一齐向红军反扑。被红军迂回部队截断的 1 个营的敌人,这时也疯狂向红军侧击。
决不能让敌人得逞,杨成武立即命令第 5 连配合崖顶上的 1、2 连,消灭这股敌人。经过连续冲锋,敌人被压到悬崖绝壁上,只好交枪投降。
与此同时,红 4 团集中了其余所有兵力向敌人的第二道阵地冲击。在红
军炮火、机枪的猛烈射击下,经过 2 营近 1 小时的连续冲锋,敌人终于全部溃败了,红军全部占领了天险腊子口。
残敌向岷县方向落荒而逃!
落水的狗也要痛打,王开湘、杨成武立即命令第 2 营、第 3 营跟踪猛追。追击部队一鼓作气,连夜插向岷县,占领了岷县城东关。
甘肃之敌大为震惊,以为红军一定要打岷县城了。但次日红 4 团接到军委命令,要他们挥兵东去,乘胜占领哈达铺。
至此,腊子口一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