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布阵劳山

1935 年 9 月 7 日,红 25 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豹子川。鄂豫陕省委在此开会,决定由徐海东任军长、程子华任军政委、戴季英任参谋长、郭述申

任政治部主任。这时,全军总共 3400 余人。军领导对部队作了进入陕甘苏区、同陕北红军会师的政治动员,要求部队整顿好军容,讲究礼节,遵守纪律, 注意团结,虚心向兄弟的陕北红军学习。全体指战员都感到无比兴奋,信心倍增。

9 月 9 日,部队进至永宁山,和陕甘党组织取得了联系。陕甘党组织的习仲勋、刘景范,得悉这个消息后,立即报告了西北工委。

红 25 军在永宁山稍作休整后,经过 4 天行军,于 9 月 15 日到达延川县

永坪镇。至此,红 25 军经过 2 个月的艰苦转战,行程 4000 余里,沿途攻克

了 3 座县城,进行大小战斗 10 多次,打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成为红军长征中先期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胜利完成长征。

红 25 军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后,9 月 16 日,陕北革命的创始人刘志丹,率领红 26、27 军来到永坪镇,和红 25 军胜利会师。为了巩固和扩大陕北根据地,统一领导和指挥作战,9 月 17 日,在永坪镇召开了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与中共鄂豫陕省委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陕甘晋省委,组建红 15 军团。

18 日,在永坪镇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联欢大会,庆祝胜利会师和纪念

“九·一八”事变 4 周年。周围几十里的赤卫军和群众纷纷赶来参加。会场

上横挂着“欢迎红 25 军”的标语,红旗招展,歌声嘹亮,人人兴高采烈,洋溢着两支兄弟红军亲如手足的战斗友谊和根据地人民对子弟兵的炽烈感情。联欢会上,刘志丹、徐海东、郭述申、聂洪钧、朱理治先后讲话,分别

代表陕北根据地人民和红军、红 25 军、西北军委、中共西北工委,祝贺胜利会师,号召全体军民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坚决粉碎敌人对陕北根据地的第 3 次“围剿”,为巩固和扩大陕北革命根据地而奋斗。

会后,在中共西北代表团和陕甘晋省委的主持下,红 25 军、红 26 军、

红 27 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岗,郭述申为副主任。下辖 75 师、78 师、81 师。75 师由红 25 军编成,师长张绍东,政委赵凌波;78 师由红 26 军编成,师长杨森,政委张明先;81 师由红 27 军编成,师长贺晋年,政委张达志。军团机关和直属队编有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部长查国桢)、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手枪团、补充团、交通队。全军团共 7000 余人。

红 25 军和红 26 军、红 27 军的会师,是中国工农红军在西北大会师的前

奏。红十五军团的建立,对粉碎敌人第 3 次“围剿”,巩固和扩大陕北根据地,迎接党中央和主力红军北上,推动革命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红十五军团乘敌军尚未全部展开,南线敌 67 军冒进孤立之际,决心挥师南下,首先给该敌以有力的打击。

当时,延安有敌东北军两个主力师——67 军 110 师、129 师及军直特务营,外加地方武装,实力比较强。根据红军兵力和武器装备状况,若强攻延安显然不行。

别看徐海东从前仅是个烧窑的泥腿子,经过多年革命战争的锻炼,加上他善于总结战斗经验,此时已成为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他提出:“把敌人调出来打”。

政委程子华十分赞同,分析道: “延安这么多的敌人,不能没有补给;如果用一支部队围攻甘泉守敌,

切断敌人的南北交通线,必然能引蛇出洞,诱敌前来增援甘泉。”

一个调虎离山、围城打援的决心定下来了。在什么地方围歼敌人呢?

陕北的“活地图”、刘志丹副军团长提出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设伏区—— 劳山。

劳山镇距延安 30 公里,南距甘泉约 15 公里,是延安至甘泉的必经之地。这里群山耸立,树林茂密,地势险要,绵 延近 15 公里,十分有利于部队隐蔽。从延安向南直通甘泉的公路,在一条狭窄的川道里,两旁山峦相距约 200 多米。东山高,山上遍布茂密的林木,荆棘丛生,无路可走,人畜都难以通过; 但靠近公路有些高地,林木比较稀疏。西山较低,山上有庄稼地,地里谷子已经收割,山坡上光秃秃的,但有小山沟可以隐蔽。公路旁还有一条由北向南流入洛河的小溪,宽、深各 1 米。

根据对劳山地形的分析,军团首长决定在大劳山至白土坡摆下一个“口袋阵”。“袋口”设在劳山以北的九沿山,此山最高点为 1325 高地,距延安

约 20 公里;九沿山以南便进入劳山山区。劳山最高点没有超过九沿山的。为了将敌人全部歼灭在大、小劳山之间,不使其接近甘泉城,与甘泉守敌会合, 红军将“袋底”设在甘泉城北 5 公里处的白土坡。“口袋”全长约 12 公里, 也就是整个劳山地区。

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签发命令:

75 师埋伏地在劳山北段之东、西山,负责扎“袋口”,堵截敌人逃回延安的退路和阻击后援之敌。只有等敌人全部通过九沿山,进入红军伏击区后, 才能开始行动。除向北派出警戒部队外,迂回部队在敌后跟进,以“袋底” 打响为号,前堵后截,左右夹击,把敌人全歼在“口袋”里;

78 师各步兵团在大劳山南段西山一带隐蔽设伏,打响后全力以赴把敌人压回大小劳山村沟道内;

骑兵团在劳山地区中段东侧之土黄沟、芦家村一带隐蔽,打响后乘马出击;

81 师佯攻甘泉城,并在“袋底”前一线阻击延安来援之敌,不准其接近甘泉城。

9 月 28 日,81 师 241 团、243 团控制了甘泉城外各制高点。243 团占领

城周围的太皇庙、太平梁、墩儿山,开始包围甘泉城。师部和 241 团驻甘泉城西北的关家沟,距甘泉城约 3 公里。29 日,241 团主力按预定部署进驻洛河川、关家沟一带集结待命。

28 日佯攻甘泉开始后,军团首长分析,3 天内延安敌军就会派出援兵。这期间,军团各部队进行了战斗准备,尔后向伏击地域开进、集结,并适时展开。为了不让敌人发觉,军团严格战场纪律,立即封锁消息,不准随意走动,保持高度静肃;规定没有命令,绝对不许开枪。

徐海东等军团首长真是料敌如神。第三天,即 1935 年 10 月 1 日,敌人

果然出动了。敌 110 师在师长何立中的率领下,从延安出发,沿公路南下增援甘泉。

途中,何立中把 630 团留在四十里铺作为接应。

何立中对于红军的战术也有一些研究,他知道红军善于打伏击,前面九沿山山高路隘,连绵 4 公里有余;公路两边山岩陡峭,林木茂密,是个设伏

的好地方。所以,何立中率领部队通过九沿山时十分谨慎。他先派 628 团裴焕彩部从公路两侧爬山越岭,仔细搜索;确知九沿山无红军埋伏后,才命令

全军通过。

但何立中还是失算了。

何立中以为红军只会在九沿山设伏,既然如此险要之地没有红军的影子,前面没有比这再高的山,那就别无顾忌了。因而他轻松地对自己的参谋长范驭州说:

“龙潭虎穴已过,不会再钻进共军的口袋里去了。”

看看时间,刚过午后,何立中原定在这里宿营,次日再进甘泉;他看时间尚早,距甘泉剩下不过 20 公里,便改变计划,继续向甘泉前进,早日解甘

泉之危,好在上司面前邀功请赏。于是下令把原来的 1 路纵队改为 4 路纵队,

缩短队形,加快速度。公路两旁,也不再派兵搜索了。这时,敌 110 师的行军序列是:628 团为前卫团,中间是何立中和师直属队,后卫是 629 团。

10 月 1 日早饭后,上级通知红 81 师,延安的敌人出动了,正向甘泉前

进。军团首长命令 81 师留下 1 个团继续包围甘泉,另 1 个主力团从正面打击来援之敌;并特别强调,要不惜一切代价,在白土坡一带把敌人堵住,否则, 延安援敌与甘泉敌人会合,我军就失去了战机。

根据军团首长指示,241 团把包围甘泉的阵地交给 243 团,并于战斗打响前 1 小时,立即从关家沟出发,沿一条山间小路向甘泉城北 5 公里处白土坡的庄子沟内隐蔽集结。

白土坡在西山之侧,距关家沟约 3 公里,临战前准备完毕之后,徐海东

军团长和 81 师首长亲临 241 团阵地,又对团指挥员当面作了指导,徐海东要求他们:

“不论碰到什么情况,打响后,立即从庄子沟出击,严密封锁川道,决不能让敌人突破我军的防线;并向敌人不断实施反冲击,把敌人前卫部队压回到小劳山以北。只要坚持一两个小时,其他埋伏的兄弟部队便能对敌人形成夹击。如果让援敌与甘泉守敌会合,我军这次伏击战的整个部署便失去了意义。”

徐海东再三强调,241 团的任务完成得如何,是关系到能不能打赢这一仗的关键。最后,他严肃地问 81 师师长贺晋年:

“能不能完成这个艰巨光荣的任务?” 贺晋年毫不犹豫地回答; “坚决完成!”

下午 2 时,敌人进入 241 团阻击地段。贺晋年等人在山上观察着敌人的一举一动,分析着敌人的行军队形和速度。

110 师的纵队虽然拉得很长,但队形比较密集。他们从早上出发,已经

走了 30 多公里,并且顺利通过九沿山至大劳山(劳山镇)地段,因此骄气十足,有些得意忘形。

为了保证堵住敌人,241 团 1、2、3 营都部署在白土坡西面的西指挥所西侧。

敌人的尖兵过后,一个骑马的军官带领着前卫营在尖兵后懒洋洋地跟进。

这是打响战斗的最好时机。

241 团以鸣枪为号,突然开火,顿时,枪声、冲锋号声、以及指战员的喊杀声,震撼着远山近谷。241 团猛虎般冲出庄子沟。

敌群像被捅乱了的马蜂窝,互相挤压、碰撞;其前卫营一小部,冲过公

路上的小桥,逃向甘泉。余敌被红军压进川道里,并堵住了其前进道路。

此时,红 78 师骑兵团也由劳山北的阳台迅速出击,协同 75 师断敌退路, 迫使敌人的后续部队被压缩在小劳山附近。

至此,敌人完全陷入红军的包围之中。

何立中马上清醒了过来,立即将后续部队展开,抢占公路两旁东西山头, 居高临下用猛烈火力压制红军冲上公路的战士,企图用多于红军数倍的兵力、火力杀开一条血路,死里逃生。

敌人进行疯狂反扑,集中力量攻击红军阻击部队,子弹、炮弹像暴风骤雨泼洒到 241 团的阵地上;同时组织兵力反复与 241 团争夺公路两旁的高地。

贺晋年师长正手举望远镜观看整个战场形势,忽然看到敌人一部正在抢占小劳山对面的几个山头,便直接命令 241 团 2 营夺回来。战斗打响后,军

团政治部的两位负责同志跟随着 2 营,有力地促成了这一战斗行动。

奔向东山的 2 营,打得机智灵活,绕过了几条山沟,首先与敌争夺 1212 高地,把敌人压下去,堵到小劳山村东山,敌多次反攻,想打开通路,但均未成功。尔后,2 营又越过一条山沟,将敌堵在小劳山正对面的东山一个山头上;但红军多次组织进攻,均遭到敌人顽抗。

战斗进入白热化,川道里敌我形成对峙。

由于东、西山仍有部分山头被敌人控制着,因此对红军正面堵击的部队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如飞蝗般的子弹,把庄稼地里的小麻秆叶子都打光了, 只剩下一些光秆。

但是,英雄的红军指战员越战越勇,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一道敌人无法逾越的钢铁屏障,让敌人的血染红公路旁的溪水,让敌人的尸体在公路上堆成一座座小山!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严重了。敌人从占据的几个山头上发射的猛烈火力,打得川道里我阻击部队指战员抬不起头来,伤亡很大。241 团的七八个营、连干部相继负伤或牺牲。自 241 团成立以来,一次战斗中伤亡这么多干部还是第一次。

2 连长栾新春,真不愧是好样的,肠子都打出来了,仍忍着剧痛,继续指挥战斗。战斗结束后,2 连只剩下 1 名班长和十几名战士。栾新春被打扫战场的战士找到,送到医院后牺牲了,年仅 18 岁。

这时,东、西山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在这严峻的时刻,81 师贺晋年师长把师部人员和传令队组织起来直奔西山。因为这边山头敌人的火力最强,对红军威胁最大。不一会,刘志丹副军团长也来到了这里。

刘志丹、贺晋年两人的警卫员张有才、阎应娃,都中弹牺牲了。

东山那边,2 营正同敌人鏖战。川道里,241 团政委继续指挥 1 营和 3

营部分连队进行阻击。团长亲自率领 3 营的 1 个连与 1 个排上了东山的 1212 高地。敌我之间展开了拼死的搏斗。经过反复争夺,2 营营长重新组织火力, 亲自带队攻击,终于攻上了山嘴,把敌人压到小劳山村。

时近傍晚,西山传来阵阵手榴弹的爆炸声和闪闪的火光。81 师贺师长与78 师杨森师长取得联系,从西侧也把敌人压到村里来。

241 团团长率领 3 营一部,经过 3 次进攻,终于拿下 1212 高地,从东山把敌人压了下来。

高地终于被红军占领了,敌人都被赶到了山道里!

这时,红军各部嘹亮的冲锋号声在山谷间响起,山鸣谷应。75 师由敌人

背后积极向小芳山攻击前进;78 师由西山向下打;81 师 241 团 2 营和 3 营一部从东山上打下来,另一部从西山阵地侧面攻击,川道里找正面堵击部队向前推进。

在红军的猛烈攻击下,敌人全部被压缩在小劳山西南的一条山沟和小劳山村,天黑前,被全部歼灭。

再说敌 110 师师长何立中,当他的部队在劳山地区中了红军埋伏之后,

马上电令留驻四十铺的 630 团,疾驰劳山援救,但敌 630 团团长李东坡,并不听招呼,他害怕“有去无回”,按兵未动。何立中再电催促时,李东坡只把部队向前移动了一下,表示“服从”命令后,又缩回四十里铺去了。

劳山伏击战从 10 月 1 日 14 时打响到 20 时左右结束,经过 5 个多小时激

战,毙、伤、俘敌 3700 多人。敌师长何立中负重伤抬到甘泉不久就死了,敌师参谋长范驭州被当场击毙,敌 628 团团长斐焕彩被生擒,629 团团长杨德新(给张学良当过副官),觉得回去无颜再见张学良,自杀而死。缴获战马300 余匹,75 山炮 4 门,82 迫击炮 8 门,重机枪 24 挺,轻机枪 162 挺,长

短枪 3000 余支,无线电台 1 部,以及其他各种军用物资不计其数。

劳山战斗后,我 15 军团乘胜南下,于 10 月 25 日,又全歼榆林桥守敌

107 师 4 个营。就这样,南线敌 67 军所发起的战役攻势,基本上被粉碎了。劳山、榆林桥战斗,是红十五军团迎接中央红军北上的作战行动,是献

给党中央、毛主席的见面礼。它是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第 3 次“围剿”进行的重要战斗之一,不仅巩固了陕甘苏区,并进一步扩大了根据地,而且为中央红军顺利到达陕北,为下一步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