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战列舰是怎样发展的?
1853~1856 年克里木战争以后,战列舰开始采用钢质船体,满载排水量从 10000 吨增至 12000 吨,主炮改用线膛炮,口径从 200 毫米增大到 300~ 350 毫米,装甲 230~450 毫米,航速达 16~17 节,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被视为战列舰的四大要素。
1904~1905 年的日俄战争之后,大口径舰炮成为主要要素。
1906 年,英国造成当时最好的战列舰“无畏”号,它第一次不装副炮,
而全部装 10 门大口径 300 毫米主炮,排水量达 17900 吨,航速第一次突破
21 节。“无畏”号很快成为各国发展的母型,并掀起了海军军备竞赛的高潮。
当时,主炮口径已达 380 毫米,航速已达 23~26. 5 节,排水量则达 22500 吨以上,从而导致“大舰巨炮”主义的出现。
1916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德兰海战中,英德舰队展开了世界上第一
次蒸汽战列舰大海战,双方投入主力舰达 68 艘。这次战斗使战列舰开始重视加强自身的集中防护问题,普遍加厚舰舷侧及甲板的装甲,同时提高航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