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驱逐舰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驱逐舰是一种历史悠久、用途广泛的中型水面舰艇,它的早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始发展阶段。19 世纪 60 年代以前,人们发明了一种用水雷作为攻击武器的舰艇,称作水雷艇。这种艇将水雷或炸药捆绑在长长的撑竿上或拖曳于艇后,以触及敌舰使之重创或沉没。

1868 年世界上第一枚鱼雷问世之后,便很快装艇使用,因而出现了小轻

快猛的鱼雷艇,对大型军舰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到 1890 年,世界主要海军国

家已建成 800 余艘鱼雷艇,这迫使大国海军必须认真考虑对策。于是,英国

于 1893 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批远洋鱼雷艇。这种艇分别命名为“汉科克”号和

“霍纳脱”号(又分别译为“哈沃克”号和“大黄蜂”号),排水量 240 吨,

航速 27 节,舰上装有 3 座鱼雷发射管和 4 门舰炮,是当时最快的战舰。这种鱼雷艇的克星曾称作鱼雷艇驱逐舰,有的还称作雷击舰或驱击舰,但比较一致的称呼还是叫做驱逐舰。

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最早的驱逐舰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它体积大, 效率低,机动性差,攻击能力弱,所以到 1899 年就被蒸汽轮机所取代,使航

速提高到 30 节用排水量增至 1000 多吨。当时,驱逐舰已具备了随舰队远洋

作战的能力,所以,在 1905 年的对马海战中,日本驱逐舰便用鱼雷击沉俄国

4 艘军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驱逐舰已成为舰队的重要作战力量,所以

当时又将驱逐舰称为舰队驱逐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五国海军于 1922 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对航空母舰、战列舰及重巡洋舰的吨位和数量进行了限制, 从而为驱逐舰的发展提供了时机,导致驱逐舰越造越大,航速越来越快。二次大战前,驱逐舰排水量增至 2000 吨左右,到大战结束时,已达 3500 吨左右。航速也相应增至 35~40 节,成为最快的战斗舰艇。驱逐舰的武器配备也逐渐增强,鱼雷发射管由单管发展为双联,甚至五联装,舰炮由 1~2 门 75 毫米炮增至 3~6 门 130 毫米炮,作战威力有很大提高。二次大战中,各参战国投入的驱逐舰总数达 1800 艘之多,土要担负反潜、防空、护航、侦察、鱼雷攻击和火力支援等任务,成为海上多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