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市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有个历史悠久、美丽神奇的地方叫吐鲁番。它位于天山支脉博格达南麓,吐鲁番盆地中心。东西分别与鄯善县和托克逊县接壤,南与尉犁县毗连,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市相邻。全市面积 15738 平

方公里,人口 23 万。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俄罗斯、满、壮、苗等

24 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 71.2%。

吐鲁番市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 155 公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称姑师,自两汉以来一直是我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自明代起称吐鲁番。清朝统一新疆后设吐鲁番直隶厅。“吐鲁番” 系维吾尔语,意为“都会”。民国二年(1913 年)改设吐鲁番县。1984 年12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吐鲁番地处吐鲁番盆地,火焰山脉自东向西横穿市境,将吐鲁番市分为山南山北两部分。地势北高南低,西面的喀拉乌成山,北面的博格达山海拔3500 至 4000 米。城南艾丁湖低于海平面 154 米,是我国最低的内陆洼地, 气候特点:干燥、高温、多风沙。年均降水量 40 毫米。年均气温 14℃,绝对最高温达 49.6℃,素有“火洲”之称。由于这里独特的气候特点,盛产葡萄、西瓜等果品,是闻名遐迩的“葡萄城”。其中吐鲁番无核白葡萄闻名国内外,用它晾制的葡萄干以含糖高、维生素 C 高、色泽碧绿的特点,在世界葡萄干品种里堪称珍品。吐鲁番还是新疆重要产棉区之一,这里生产的长绒棉,具有纤维长、细、强的特点,是纺高支纱和特种纺织工业的原料,一直是国际市场上的紧俏商品,堪称国宝。

吐鲁番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由于悠久的历史和干旱的环境,使吐鲁番保存着大量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驰名中外的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东南 40 公里处的火焰山下。公元前 1 世纪奠基,14 世纪废弃,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今故城的外城残垣断壁犹存, 周长 5 公里,略呈方形。城市街道纵横,市井分明。外城、内城、宫城三重依稀可辨,布局略似唐时的长安。城内建筑物,包括王宫、官署、佛寺等, 都用土砌成。房舍顶盖荡然无存,而残存的四壁和院落仍然显示出当年的宏伟景象。交河故城,亦称雅尔湖故城。位于吐鲁番西 10 余公里处,建于公元

前 2 世纪,于公元 14 世纪废弃。该城地扼天山南北,为古“丝绸之路”所必

经之地。故城建在一块 30 多米高的巨大黄土台地上,南北长约 1000 余米,

东西最宽处约 300 米,无城垣四壁,以悬崖为屏障。维吾尔人称之为“维尔和图”,意为“崖城”。保存至今的城内街巷闾里比高昌城还完整有序,所不同的是,这里的房屋大都一半在地下,系挖掘而成;一半在地上,系夯土筑成。台地很高,取水不便,至今还能见到古代的辘轳水井。神秘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吐鲁番城东 50 公里,沿途火焰山的赭色冈峦蜿蜒起伏,著名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就座落在山北的木头沟悬崖上。柏孜克里克最早创建于南北朝后期,历经唐、宋、回鹘高昌和元朝,至今已有 1400 余年的历史。

柏孜克里克现有洞窟 60 多个,洞内壁画丰富多彩,内容以大立佛为主,表现了吐鲁番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是研究新疆古代史和文化艺术的珍贵资料。在吐鲁番城东 20 公里的胜金口千佛洞,为唐至元(7 至 14 世纪)时代的佛寺遗址。此外还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苏公塔,它的结构极为独特,颇为壮观,塔内无一基石,亦无木料,全凭一砖砌螺旋形中心支柱承担整个塔身

重量,至今仍巍然屹立,是新疆伊斯兰教著名的艺术建筑。戈壁滩前的坎儿井和火焰山中的葡萄沟则更是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坎儿井,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坎儿”是“井穴”的意思,是一种特殊的人造地下灌溉系统,由地面渠道、地下渠道、涝坝三部分组成。具体方法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的间隔打一深十几米乃至几十米的竖井,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引水下流,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再将水引出地面,用以灌溉。一般长约 3 公里,最长者可达二三十公里。工程之伟大,几可与长城、运河相媲美,充分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旅游胜地葡萄沟,距吐鲁番市区 10 公里。这里水渠纵横, 树木茂密,虽与市区近在咫尺,却气候凉爽宜人,为避暑胜地。盛产葡萄, 以无核白葡萄最为著名,尤为引人注意的是那 4 条长百余米,宽 6 米多的葡萄长廊,环绕四周那碧绿的叶,珍珠般的果,恬静的浓荫道,好一派田园风光。

吐鲁番市矿产资源主要有盐、碱、芒硝、煤、铁等。这些矿藏具有多共生、综合利用价值高、埋藏浅,品位高,易开采等特点。

吐鲁番是我国的开放城市,也是新疆重要的旅游城市。它融合了古代的文明与现代的风采,以其妩媚而粗犷,质朴而热情的独特个性与魅力,跻身于中国和世界旅游城市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