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

大理市地处云南省西中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它西依苍山, 东临洱海,总面积 1468 平方公里。全市由 24 个民族组成,其中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65%,汉族占 28.7%,回族占 2.77%,彝族占 2.7%,其他傈僳族、纳西族、苗族、藏族、壮族、傣族、佤族、怒族等 20 个民族占 0.83%,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城市。1983 年 10 月经国务院批准, 由原来的大理县和下关市合并组建为大理市。现全市人口近 50 万。

大理历史悠久,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洱海区域遍布着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早在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 年),这里就设置了叶榆县。唐代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都在这里设都,是当时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南诏王皮逻阁最早建都的地方,叫太和城,其位置在大理与下关中途太和村西部的缓坡上,至今尚依稀可见苍山五指山麓残存的南城墙、佛顶峰前的北城墙以及金刚城遗址。大理国的王都羊苴咩城遗址在今大理一带, 苍山中和峰麓至今尚可寻觅到一段长约 3 里的羊苴咩城北城墙。现今的大理城为明洪武年间建筑,城楼雄伟,市井俨然。著名的崇圣寺三塔与弘圣寺一塔耸列在古城的南北两端。大理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大理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云南省旅游重点城市。这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 15℃,年平均日照时数 2474 小时,无霜期 305 天。这里西有苍山之

巍峨雄壮,东有洱海的妩媚秀丽,点苍山的马龙峰海拔 4112 米,山顶积雪终年不化;洱海烟波浩淼,风姿万千,变幻莫测,特别是洱海月,冰清玉洁, 令人消魂。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大理时,曾有过“松荫塔影,隐现于雪痕月色之间,令人神思悄然”的描述。苍山的白雪,洱海的明月,村寨院落的繁花,还有沁人心脾的下关风,构成了大理风景的“四绝”。苍洱之间,一峰一溪,一石一泉,形成了许多自然景观,闻名遐迩的蝴蝶泉、清碧溪、凤眼洞、金梭岛、下关温泉和天生桥等等,无不引人入胜。大理被国务院公布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大理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拥有驰名中外的大型大理石矿床,品种繁多, 质优色美。大理石,在古书上又称“点苍石”,是一种质地细腻、硬脆的高级石料。苍山产的大理石主要有 4 种:一种叫水墨花石,白地黑花,呈现花草、禽兽或人物的形象,犹如笔绘丹青,特别珍奇名贵。一种叫彩花石,呈墨绿色的为春花,呈红、黄色的为秋花,显示出山峦峻峭、湖水涟漪的自然景致。一种名为“云灰石”,似淡笔涂抹,云烟袅袅。还有一种是“苍山白玉石”,纯白石料,内含闪光晶体,熠熠生辉,是外贸出口的佳品。这里水资源蓄量巨大,仅洱海蓄水量就达 30 亿立方米,具有蓄洪、灌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供给生活、工业用水、旅游、调节气候等功能。

扎染是大理著名的民间工艺品。摆在街头小摊的扎染头帕、腰围、衣裙、帽子⋯⋯初看质朴无华,可仔细观赏,布上那些蓝底白花的蝴蝶、蜜蜂、鸟雀、鱼儿和梅花等各种花卉图案,其晕染的花纹效果,仿佛是中国传统写意图画那般形象生动,意趣无穷,令人爱不释手。大理的草帽生产历史悠久。在唐代,当南诏国的王都太和城衰落后,便由草帽集市来代替其昔日的繁华。如今,大理每有街场集市,便可看到一处处出售草帽的摊档。那金黄一片的草帽,花样款式繁多,琳琅满目,令人美不胜收。

白族人民的节日是丰富多彩的,诸如 4 月的“绕三灵”、5 月的“栽秧

会”、6 月的“火把节”、7 月的“松桂会”、8 月的“鱼潭会”⋯⋯但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则是三月街。它与我国藏族的“望果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达慕”、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 一样,是千骑交集、万人空巷的充满激情和传奇色彩的民族狂欢节。每年农历 3 月 15 日至 20 日,滇西各族人民和全国数省的商人游客、港澳同胞和外国友人,纷纷云集大理,在西门外的旷野里,在高耸入云的崇圣寺三塔旁边, 结棚为市,进行大规模的物资交流,以及赛马、民族体育和歌舞等民族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整个三月街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打着霸王鞭, 敲着金钱鼓,载歌载舞。三月街上,歌声、笑声、马嘶声,洽谈生意、讨价还价的吆喝声,姑娘小伙子的打闹声,汇成一股巨大的声浪,直传至十几里外。蓝天白云下,彩旗、鲜花、笑脸,以及姑娘头上飘动的绸巾,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民族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