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
潮州市又名凤城,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中下游一带,东邻福建,南连汕头经济特区。1991 年 12 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并扩大区域, 全市总面积近 3614 平方公里,总人口 230 万。
早在 4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潮州一带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东晋咸和六
年(公元 331 年)始称海阳县,隋开皇十一年(公元 591 年)建州制,因“潮
水往复”而得名“潮州”。自东晋义熙九年(公元 413 年)以来,潮州是历代郡、州、路、府、道的所在地,因此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潮州也是著名的侨乡,唐朝时已有人到海外去谋生。清光绪三十年就有华侨回乡兴办潮州铁路,开我国华侨投资建设铁路之先河。如今遍布海外的侨胞、港澳台胞多达 120 万人。华人首富李嘉诚、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都是潮州人。
潮州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从南部穿过。境内有韩江、榕江、练江、凤江及由 4 江冲积而成的韩江三角洲平原。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潮州是全国著名的粮食高产区之一,农产品曾多次创下全国亩产最高纪录。建有水产养殖、水果种植、茶叶生产、果蔬加工等四大基地。潮州的海产品主要有龙虾、石斑鱼、海鳗、牡蛎、海马、泥蚶、紫菜等,烤鳗的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岭南四大佳果”潮州柑、香蕉、菠萝、荔枝以及龙眼、橄榄等在潮州都有大面积种植。潮州的茶叶也闻名遐迩,其中最著名的是凤凰单丛茶、岭头白叶单丛茶和铁铺白叶单丛茶。岭头白叶单丛茶被定为“国宾茶”。
潮州的工业历史悠久并有较好的基础。早在宋代,潮州的陶瓷业盛极一时,城东笔架山窑绵延两公里,有“百窑村”之称,出产的瓷器远销海外, 是“海上陶瓷之路”的始发地之一。明清时期是历史上潮州发展的鼎盛时期, 兴建了砖石结构的外城和城楼,并出现了陶瓷生产基地,工艺品生产也远近驰名。自 1994 年潮州市确立了“工业立市”的战略,形成了食品、陶瓷、服装和电子四大工业支柱,有抽纱、潮绣、服装、陶瓷、电子、丝绸、水果、对虾、茶叶等数百种产品远销五大洲。潮洲市枫溪镇的“枫溪窑”是我国目前唯一能成批生产通花瓷器的地方。通花瓷器是用手工在未经干燥的花瓶土胎上镂刻通花网孔,再经上釉烧窑制成。有的通花瓶有两三层,透过通花孔, 可窥见内层的捏塑花朵。潮州金木雕也是著名的一种民间工艺。金木雕是我国南方古建筑雕刻艺术之一,用来装饰栋梁、香案、神龛、门楣、桌椅等。开元寺千佛塔的金木雕像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潮州还出产别具一格的工艺绣品潮汕抽纱。在 1980 年慕尼黑举行的国际手工业品博览会上,潮州玻璃纱台布《双凤朝牡丹》夺得金奖。
潮州古城的自然风貌得天独厚:金山立其北,笔架山列其东,葫芦山卧其西,千里韩江绕城从北向南流去,构成了一幅三山一水护古城的壮丽画面, 形成了著名的潮州八景:湘桥春涨、龙湫宝塔、韩祠橡木、西湖渔筏、金山古松、凤凰时雨、鳄渡秋风、北阁佛灯。
潮州不但风光秀丽,文化积淀也十分丰厚。唐宋两代共有 10 位宰相先后到过潮州,带来了中原文化。潮州人民曾立下“十相留声”的碑坊以示纪念。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对潮州的发展影响最大,他任潮州刺史期间,启贤兴学,使潮州文风蔚起。唐代潮州登进士 3 人,宋代一跃达 172 人。于是潮州得“海滨邹鲁”之美誉。潮州的方言、潮州戏、潮州音乐、潮州菜、潮州
功夫茶等独具特色,自成一体,形成一种完整的、系统的、色彩鲜明的地域文化,被誉为广东“中原古典文化的橱窗”。
潮州的文物古迹保存较好,品类齐全,共有文物景点 600 多处。其中被誉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是一座由墩式梁桥和启闭式浮桥巧妙组合而成的古桥,建于南宋。另外古刹开元寺、韩文公祠、笔架山宋窑遗址等 12 处景点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位于城区开元路,是一组较完整的唐代建筑群。全寺分四进,分别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大雄宝殿为其主体建筑,殿内神案前有一用陨石刻成的大香炉,至今已有 670 多年历史,上有文字及动物图案,刻工精美,是
十分珍贵的文物。开元寺内还有明末所建金漆木雕 4 佛塔、南宋铸造的千斤铜钟、元代的铜声板等历史文物。藏经楼内保存有乾隆钦赐雍正版《大藏经》7240 卷以及木版印刷的佛教故事、连环图卷,其数量之多,为国内罕见。
1986 年 12 月,潮州市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