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垂直自然带和土地利用

青藏高原上山地垂直自然带类型复杂、交错分布,它们和水平自然地带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在山地垂直自然带中随着海拔由低而高, 气候条件、植被和土壤类型等都有明显的变化,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土地利用特点也有显著的垂直分异。

(一)与水平地带的关系

高原边缘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特点与毗邻的水平地带关系密切,如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与印度阿萨姆平原的热带雨林相接,垂直带具有热带北缘山地的特点。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与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相连,虽然其基底海拔较高、缺失常绿阔叶林带,但整个带谱却具有亚热带山地的特征,留下了水平地带的烙印。至于高原北缘的祁连山、昆仑山的垂直带则深受温带荒漠地带的影响,具有相应的地带特征。

在广阔高原内部的山地垂直带则有强烈的高原色彩,它们与同纬低地的水平地带迥然不同,但却反映出高原内部的地域差异,即从东南到西北,垂直带的基带分别由高山草甸带、高山草原带至高山或山地荒漠带。

由于自然景观生态外貌上的相似,通常习惯把山地垂直自然带和水平地带相比拟,甚至名称上也有类似的地方。如我国东部湿润季风区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在喜马拉雅南翼则有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其他如垂直带中有针阔叶混交林带、暗针叶林带也与水平地带的名称相近。但仔细分析

其温度、水分状况和形成条件便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在性质上有着重要的差别。

表 10 垂直自然分带与相应水平地带温度、水分状况的比较

项目

地区

珠峰南翼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上界

(海拔 2 , 500 米)

东部低地亚热带北界

最冷月平均气温

5 ℃

0 ℃

无霜期

250 天

240 天

6 — 9 月平均气温

15 ℃

25 ℃

≥ 10 ℃积温

2 , 400 ℃

4 , 500 ℃

年降水量

2 , 500 毫米

750 毫米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珠峰地区南翼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为例进行对比,如表 10 所列。可以看出在界线附近,对一些常绿阔叶树起限制作用的最冷月平均气温相近,珠峰南翼还略暖和些,无霜期也接近。但山地常绿阔叶林带暖季季气温明显偏低,使一些要求气温较高喜温暖的果木(如柑桔)和作物(如水稻)不能种植生长。再如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区的一些干旱河谷地带,虽称之为干旱,只是和周围环境不协调的通称,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水分状况上达到干旱类别的绝对指标,更不说明它们具有干旱区荒漠类型的植被和土壤。因而在引进作物种类、栽植树木,推广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时都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异同,以避免无谓的损失,取得更好的效益。

(二)土地利用的垂直分异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生产的条件,山区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林牧业的布局都与垂直自然带有关。

以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为例,高山带分布着各种类型的灌丛、草甸,适于牦牛、绵羊放牧。干旱河谷地带,海拔较低,光照及温度条件较好,垦殖历史较长,耕地也较集中,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带。两者之间的山地森林带则为人们提供生活与生产上所必需的木材、燃料等,形成农牧交错的广大区域。

农作物的种植上限依作物种类而不同。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玉米种植上限为海拔 3,000—3,100 米,冬小麦种植可达海拔 3,400—3,600 米, 春青稞则达 3,900—4,100 米。在南部边缘气候比较湿润,界线下降;在高原北部受纬度条件影响,界线也偏低。总的来说,在森林地区种植农作不超过森林上限,种植上限自湿润地区向半湿润地区略有升高。有的地方海拔接近种植上限,收成很不稳定,不宜大面积种植推广。

在高原腹地种植上限又有所不同,如藏南高原春青稞大面积种植可达海拔 4,400—4,500 米,局部地区甚至可达 4,750 米,冬小麦则在海拔 4, 000 米以下,个别可达 4,300 米。在高原上青稞的种植上界在半干旱区域不超过高山草原带的上界,大体上与白草、固沙草草原的分布上限相当。高山草甸带则不适于农作物的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