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气温的年、日变化

青藏高原气温年变化较小。气温的年变化是用一年当中最暖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来表示的,称为气温年较差。高原南部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气温年较差为 18—20℃,纬度相近的汉口、南京为 26℃。高原北部的年较差大,一般达 26—30℃,纬度接近的北京、兰州为 30—31℃。高原南部气温年变化较小是由于所处的地理纬度较低,冬季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同时,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北来冷空气的入侵,所以气温下降不甚剧烈。夏季云雨增多、太阳辐射减弱,加上高原上空的空气又不断向四周散发热量,所以夏季气温不高(表 3)。可见,气温年较差的大小与

表 3 青藏高原谷地最暖月平均气温及年、日较差

区域

地点 海拔(米)

最 暖月 平均 气 温

(℃)

气温年较差(℃)

年平均气温日较差(℃)

北部(北纬

西宁 2261 . 2

17 . 2

24 . 2

13 . 9

35 °以北)

格尔木 2807 . 7

17 . 6

28 . 4

16 . 9

木里 4091 . 2

5 . 6

22 . 5

12 . 1

中部(北纬

甘孜 3393 . 5

14 . 1

18 . 4

14 . 9

30 — 35 °)

玉树 3681.2

12 . 5

19 . 7

15 . 3

班戈 4700 . 0

8 . 6

19 . 8

12 . 9

噶尔 4278 . 0

13 . 6

25 . 7

16 . 2

南部(北纬

林芝 3000 . 0

15 . 6

15 . 4

12 . 4

30 °以南)

拉萨 3658 . 0

15 . 5

17.7

14 . 7

江孜 4040 . 0

13 . 0

17 . 9

16 . 5

纬度有关,南部较差小,往北逐渐增加;其次是与水分状况密切相联, 随大陆性加强而增大,呈现东南小、西北大的趋势。高原南部冬温不低,夏温不高,对农业生产是有利的。南部冬小麦不必采取任何特殊农业技术措施就能安全过冬;夏温不高又延长了作物生长期,有利于穗大粒饱、单位面积产量高。

昼夜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日较差。由于白天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加速了近地面空气的升温作用;夜间,地面热量大量向空中散失,使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因而高原各地日较差大。如拉萨、西宁、日喀则等地年平均日较差均在 14—16℃,柴达木盆地各地 7 月平均日较差可达 20℃以上,这与气候干燥关系极大。与此相比较,北京、西安为 10

—12℃,成都、武汉、南京为 7—8.5℃。温度日较差大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强烈,日出后地表升温快,即使在冬季,在阳光下也会感到温和如春;日落后, 由于空气稀薄、水汽含杂质少,地表容易散热等项原因,降温迅速。青藏高原海拔高,何时霜凝大地?或许是你关心的问题。长期观察表明,除喜马拉雅南翼海拔较低处无霜期可长达 270—360

天以外,高原谷地的无霜期一般都在 100—180 天左右。海拔 4,000—5, 000 米以上的地区,盛夏亦霜雪不绝。例如五道梁(海拔 4,645.1 米)和若尔盖(海拔 3,446.7 米)无霜期分别只有 10.1 和 10.4 天,称多(海拔 4,

415.4 米)更只有 9.6 天。对于农区来说,霜冻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危害较大。虽然夏秋季节的一、二次霜冻不能决定农作物有收无收,但直接影响到农作物收多收少。对于气温本来就低的牧区,牲畜的抓瞟育肥、配种保胎、剪毛挤奶、接羔育幼等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我国目前一般都是选择白霜作为是否出现霜冻的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合于青藏高原。高原气候比较干旱,空气中所含水汽特少,水汽少也就无法结白霜。比如格尔木每年白霜日数仅 14 天,然而地面最低温度小于或等于摄氏零度的日数却多达 245 天。这时,仍会有冻害。所以,高原上、特别是比较干旱的地方,除了防御白霜外,更重要的是防止零度以下的低温,即“黑霜”造成的危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