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降水分配与夜雨

青藏高原的雨季,大部分始于 5 月,止于 9 月下旬至 10 月中旬。东南部开始较早,结束较晚,西北部开始较迟、结束较早。这段时间的降水往往要占全年总降水量的 90%左右,甚至更多。如拉萨 5—9 月降水就占全年总降水量的 97%。有些地区集中程度更为突出,如改则、噶尔 8 月一个月的降水就几乎占全年总降水量的一半。这样高的集中程度在全国屈指可数。降水虽然集中,但单位时间降水数量即降水强度并不大。降水数量较多的喜马拉雅南翼、察隅、波密及川西谷地,年降水量达 600—1,000 毫米,降水日数有150—190 天。每年降大雨 3—5 天,暴雨不足一天,降

水强度并不大。只是由于地势、岩性与土质等关系,时有山洪、泥石流、雪崩等灾害。至于广大高原面上则全年基本无暴雨和大雨,水土流失亦很轻微。

高原东南和喜马拉雅南翼的旱季降水占全年的 20—50%,其余地方仅占8—20%之间。最长无降水日数长达 130—170 天。特殊年份,羌塘一带就根本没有明显的雨季。降水年际之间变化大是季风气候的共同特征,青藏高原也不例外。在季风强盛年,降水往往较充沛。相反则雨期短促,雨量不足。在少雨年份,一些地方的降水量仅是正常年的一半。即使其他要素稳定,降水的这种变化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困难。由于青藏高原总的降水量偏少, 多雨年并不感到雨水过多,而少雨年广大农牧区干旱普遍较重,大部地区基本上是“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的状况。然而。另一方面,空气干燥、降水少,使高原上粮食作物的种子收获晒干或风干后的含水量仅为 8—9%,比通常要求的小麦贮藏安全水分 12.5%还低。加之气温较低,大大减缓了种子自身的呼吸作用和陈化衰老过程,也极度限制了仓库害虫和微生物的活动。所以,在高原上即使是简陋的贮粮场所,也很难发现虫害,并很少看到霉烂粮食现象。这里是天然的粮食长期贮备仓库,也是作物品种资源保存的理想场所。

高原降水日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夜雨。从晚上 8 点至翌晨 8 点的降水量为夜雨量。它占总雨量的百分比称作“夜雨率”。藏北、藏东夜雨率在60—70%,柴达木盆地东部和湟水上游河谷在 70%以上,在一些宽阔的河谷中,如拉萨河谷的拉萨、年楚河谷中的日喀则,高达 80%以上(表 4)。

青藏高原每当雨季,白天天气挺好,可是一到傍晚,乌云密布,大雨雷鸣,几乎天天如此。高原多夜雨,主要是受局部地形条件的

表 4 西藏各地的夜雨率

地点

拉萨 泽当

日喀则

狮泉河

昌都

察隅

夜雨率(%)

84 80

82

67

63

64

影响所致,特别是宽阔的河谷地段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容易产生空气对流运动,在上空形成积云。但是,白天气温高,云层中的小水滴容易蒸发、消散,所以天空少云或晴空万里。每当太阳西斜落山时,地面开始降温,山坡冷空气沿坡下沉,不停顿地把谷地暖空气抬升。冷暖空气交换,水汽又较

充足,为成云降雨提供条件,使云层内的不稳定性增大,有利于水汽饱和凝结以及加速小水滴的冲撞作用,最终容易形成降水。日晴夜雨,在高原上的一些大河谷,盆地尤其明显。这些因局部地形造成的夜雨,称为地形性夜雨。夜雨的形成亦与地表多为砂和砾石,植物覆盖甚少,山谷风往往比较强烈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青藏高原夜间降水多,白天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增加干物质积累。夜间降雨多,温度亦较白天低,雨水消耗于蒸发的部分少,而渗入土壤中的水分多,有利于作物根系的吸收。可见,夜间降雨而白天晴朗的特点,对农作物生长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