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的合纵外交谋略

苏秦是战国时期的洛阳人,当时的洛阳归周王室直属。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6个诸侯国联合抗秦,其辞令堪称精彩。

他曾身佩六国相印,以一己之力促成山东六国合纵,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15年,叱咤风云。后世敬仰其成就,以形象的“苏秦背剑”来命名武术定式,其实就是取其纵横捭阖之意。

苏秦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后来苏秦通过刻苦学习,对时局有了全面透彻的掌握,便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时势的纵横战略,然后开始到各诸侯国去宣传他的“合纵”主张。

苏秦到了燕国,对燕文公说:“燕国没受到秦国的侵略,是因为西边有赵国挡住秦国。可是赵国要来打燕国,早上发兵,下午就能到。您不跟近邻的赵国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给挺远的秦国,这种做法很不好。要是主公用我的计策,先跟邻近的赵国订立盟约,然后再去联络中原诸侯一同抵抗秦国,燕国才能安稳。”

燕文公很赞成苏秦的办法,就给他准备了礼物和车马,请他去和赵国联络。

苏秦到了赵国,对赵肃侯说:“如今秦国最注目的就是赵国。秦国不敢发兵来侵犯,是因为西南边有韩国和魏国挡住秦国,要是秦国去打韩国和魏国,韩国、魏国投降了,赵国可就保不住了。”

“赵、韩、魏、燕、齐、楚的土地比秦国大5倍,军队比秦国多10倍。要是六国联合起来一同抵抗秦国,还怕打不过它吗?为什么一个个都送自己的土地去奉承秦国呢?六国不联合起来,单独地向秦国割地求和,绝不是办法。”

“要知道六国的土地有限,秦国的贪心不足。要是您约会诸侯,结为兄弟,订立盟约,不论秦国侵犯哪一国,其余五国一同去帮它。这样,秦国还敢欺负联合起来的六国吗?”

赵肃侯十分赞赏苏秦的计谋,让他掌管国家的外交,还给了他100辆装饰一新的车子、1000两黄金、100双玉璧、1000匹锦绣,让他约请各国诸侯加盟。

正在这时,赵国的边界上来了报告,说秦国把魏国打败了,魏王割让10座城给秦国求和。赵肃侯担心秦国马上要来打赵国,让苏秦想个法子。

怎样才能叫秦国不打赵国呢?苏秦就利用他的在鬼谷子处学习时的同学张仪到秦国去说服秦王连横。张仪对秦惠文王说:“要是咱们发兵去打赵国,那么韩、魏、楚、齐、燕一同出兵帮它,咱们该对付哪个好呢?越逼得紧,人家越怕,越害怕就越需要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还不如去联络六国中的几个诸侯,把多数拉过来再打少数。”

秦惠文王依张仪的建议,暂时就不向赵国进攻了。

赵肃侯知道秦国不来打赵国了,就派苏秦去说服各国诸侯联合起来抗秦。

苏秦到了韩国,对韩王说:“韩国可是泱泱大国,方圆900多里,有几十万军队,天下的强弓、劲弩、利剑都出自韩国。韩国士兵双脚踏弩射箭,能连射百发以上。用这样勇猛的士兵,披上坚固的盔甲,张起强劲的弓弩,手持锋利的刀剑,说一个顶百个也不夸张。”

“大王若是屈服秦国,秦国必定索要宜阳、成皋两城,今年满足了它,明年还会要求割别的土地。再给它已无地可给,不给又前功尽弃,要蒙受后祸。”

“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贪欲没有止境,以有限的土地来迎合无穷的欲望,这正是自找苦吃,没打一仗就丢光了土地。俗话说:‘宁为鸡首,毋为牛后。’大王您这样贤明,拥有韩国的强兵,而落个‘牛后’的名声,那时我在背地里也要为您感到害羞了!”

韩王觉得苏秦说得十分有理。

苏秦到了魏国,对魏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土虽然不大,但是城市化的程度真是已经很高了,您看啊,这车马络绎不绝,到处一片繁荣景象,不止这样,您还有无数敢死队,个个都是硬汉,您的实力绝不在楚国之下,这样的资源,怎么能拱手让给秦国啊!”

魏惠王听从了苏秦的劝说。

苏秦到了齐国,对齐宣王说:“齐国四面都有要塞,方圆2000余里,披甲士兵几十万,粮草堆积如山。相比之下,韩国、魏国之所以十分害怕秦国,是因为与秦国接壤,出兵对阵,作战用不了10天,就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韩国、魏国如果打败了秦国,自身也会损伤过半,难守边境;如果败给秦国,那紧接着国家就会面临灭亡的危险。所以,韩国、魏国对与秦国作战十分慎重,常常表示屈服忍让。“

“现在秦国要进攻齐国就不是这样了。它要背向韩、魏,经过卫国阳晋的道路,途经险要地段,战车不能并排前进,战马不能并排奔跑,只要有100人扼守险要,哪怕有1000人也不敢通过。秦军虽然想深入齐国但有后顾之忧,害怕韩、魏在后面谋算它。”

齐宣王说:“既然如此,该如何办呢?”

苏秦回答说:“圣人做事,能够转祸为福,因败取胜。大王可以听从我的意见,不如归还燕国的10座城邑,并用谦恭的言辞向秦国道歉。当秦王知道大王是因为他的缘故而归还了燕国的10座城邑,一定感激大王。“

“燕国平白无故收回城邑,也会感激大王,如此,大王不就避开了强敌,反而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吗?再说燕秦都会讨好齐国,那么大王发号施令,天下诸侯又有谁不会听从呢?大王只用话语表示亲近秦国,又以10座城邑取得天下的支持,这可是霸主的事业,也是所谓转祸为福,因败建功的好办法。”

齐宣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把燕国的10城送回,随后又送千金表示致歉,并在一路上叩头,希望结为兄弟之邦,恳请秦国赦罪。

苏秦来到楚国,对楚威王说:“楚国其实是个强国。楚国地多,人多,钱也多,这霸主的资格,是无人能敌的!您和秦国现在势不两立,不如联合其他国家,您做大王,我让那些小国马上给您进贡来,您怎么能放着这眼前的利都不要,反而要去割地求和呢?”

接着,苏秦又对楚威王分析了合纵与不合纵的种种利害关系。于是,楚威王也采纳了苏秦的合纵主张。

苏秦威风凛凛地周游列国,“以三寸之舌为帝王师”,说得韩魏楚齐各路诸侯怦然心动,趋之若鹜、言听计从。公元前333年,赵、燕、韩、魏、齐、楚六国开始结盟。苏秦作为六国的相国,同时作为纵约长主持了六国联盟仪式。六国诸侯首脑,告拜天地,订了盟约。

苏秦与六国约定互相和睦相处、合纵抗秦之后,回到了赵国,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苏秦把六国合纵的协约送给了秦王,秦王大惊,在15年之中没敢派兵东出函谷关。

苏秦的说辞,汪洋恣肆,犀利流畅,气势磅礴,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其说辞或夸张、或描写、或排比、或比喻,有时形象对比,有时引经据典,有时渲染气氛,有时动之以情,有时说之以理,从而形成他独特而雄辩的外交辞格。

六国合纵,本来就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所以根基不深。后来,秦国派公孙衍出使齐国、魏国,动员他们一起征伐赵国,以此来破坏六国合纵。苏秦离开赵国,合纵联盟瓦解了。

[旁注]

燕文公 因燕国有两位文公,故春秋时燕国第24位君主称燕前文公。燕文公时,秦惠王把他的女儿嫁给燕国的太子做妻子。燕文公去世后,易王继位。齐宣王趁着燕国大丧进攻燕国,夺取了燕国10座城邑。苏秦为燕国的利益去游说齐宣王。

赵肃侯 嬴姓,赵氏,名语。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谥“肃”。即位之时,华夏大地整酝酿着沧桑巨变。他赞同苏秦的纵横主张。这是山东六国合纵抗秦里程碑的一步,极大程度抑制了秦国的侵略。

楚威王 芈姓,熊氏,名商,战国时期楚国国君。他一生以恢复庄王时代的霸业为事业,力图使楚国冠绝诸国之首。当时楚国的势力至此不仅直推泗水之上,更扩张到长江中下游与江淮地区。楚威王的声望,显赫一时。

国相 我国古代官名。春秋时齐景公设左、右相,相成为齐国卿大夫的世袭官职。以后其他诸侯国也有设置,或称“相国”、“相邦”、“丞相”。至汉代,封为王爵者,一般设有王国的一套职官,包括傅及相。傅辅佐国王个人的行动,相管王国内的民事。

公孙衍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人。于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

苏秦 字季子,战国时期的洛阳人,著名的纵横家。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身佩六国相印,进军秦国,可是由于六国内部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

齐宣王(公元前350~公元前301年),妫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期齐国国君。他招揽贤士,着意文化事业的发展。他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稷下学宫,使稷下学宫进入鼎盛。

[阅读链接]

苏秦年轻时曾在许多地方做事,但没做出什么成绩,连家里人都瞧不起他。苏秦十分伤心,决定从此发愤读书。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一直到深夜。有时学习时打盹,苏秦怕耽误读书,就准备一把锥子在身边,一有困意就用锥子猛刺大腿一下,这样一疼,他立刻就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就是“锥刺股”的故事。由于苏秦刻苦读书,后来他又走出家门到外面做官,曾经任战国时期几个国家的相国,成为当时著名的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