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与朝鲜和日本的交往

隋朝在对外交往上,秉持一种以德服人的观念。在隋朝看来,各藩属国定期来朝,宗藩和平相处,是最理想的一种天朝政治秩序。

当然,有时也难免会使用战争的手段,不过,那也只是以臣服为目的,而不是要彻底击灭。正是在这样一种外交理念的指导下,隋朝时期出现了万邦来朝的恢弘局面。

隋朝统一中国后,迅速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同时也加强了与东邻朝鲜和日本的交往。

朝鲜半岛的高句丽于公元前37年在纥升骨城建国后,就开始不断地向外扩展,后来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

高句丽自建国以来,就一直保持着与中国中原政权之间册封与朝贡的藩属关系。同时,随着其国力的不断强大,高句丽也屡屡与中原政权之间发生摩擦和战争。

589年,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局面。高句丽目睹隋的迅速崛起,十分恐慌,加紧屯粮练兵,并商议拒隋之策。隋文帝闻讯大为不满,给高句丽国王下了一封措辞严厉的诏书,历数了高句丽的种种不守藩臣之节的无礼行径,并且以灭陈故事相威胁。

此后,隋在隋文帝和隋炀帝两朝对高句丽进行数次征伐。后来,高句丽因连年作战,已经困弊不堪,无力再战,只好遣使入隋请降。而此时隋朝国内也因连年战争导致民力凋敝,农民起义已是此起彼伏。隋炀帝见高句丽使来请降,赶紧见好就收,下令班师回朝。

在隋朝与朝鲜半岛三国之间的关系中,唱主角的始终是隋朝和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只是两个配角。它们一方面受压于高句丽,希望隋朝出兵攻打高句丽;另一方面,它们又担心一旦隋不胜,反而会招致灾祸。终隋一朝,百济和新罗都频繁地遣使通隋,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百济既受高句丽的不断南侵,又被新罗步步进逼,战略态势十分险恶,为了抵御强邻,迫切需要外援,因此百济积极地与隋通好朝贡。

581年,隋朝刚刚建立,百济威德王就遣使与隋通贡。隋文帝册封威德王为上开府仪同三司、带方郡公。隋灭掉南朝统一中国后,百济立即遣使入隋祝贺。隋文帝非常高兴。

念及百济距隋朝遥远,隋文帝通过使者叮嘱百济王说:“我们虽然相隔万里,但相互理解如同亲见。已经知悉百济王的心迹,不过两地往复至难,今后百济就不用年年入贡了,隋也不会年年遣使前往。”

598年,威德王听说隋文帝将伐高句丽,遂遣使奉表,请求为隋军先导。然而,此时隋文帝已经因为征讨不利而罢兵,况且高句丽也已上表谢罪,就晓谕百济:“高元已经畏服归罪,不可再伐。”后来高句丽知道这件事后,就派兵侵掠百济边境作为报复。

607年,百济武王时两次遣使入隋朝贡,请求隋讨伐高句丽。隋朝这时的皇帝是隋炀帝,他同意了百济请求,要求百济侦察高句丽的动静。

百济武王得知隋师将要出征的消息后,也派兵陈于边境,声言助隋,实际上却陈兵不动,意在静观其变。百济由积极请战到观望,恐怕是对隋能否取胜没有信心。

614年,百济最后一次入隋朝贡,此后隋天下大乱,朝贡遂绝。

隋与新罗的关系虽然友好,但并不密切。部分是因为新罗有百济相阻,与隋来往不便。和百济一样,新罗也视高句丽为最凶险的敌人,也试图借隋朝的力量以制伏高句丽。

594年,新罗遣使入隋朝贡,隋文帝册封新罗真平王为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608年,新罗王因高句丽屡屡侵犯其疆域,命人修表向隋朝乞师讨伐高句丽,结果没有得到答复。

611年,新罗因屡遭高句丽侵掠,又遣使入隋,奉表请师,共伐高句丽。此时,隋炀帝已决意征伐高句丽,便同意了新罗的请求。第二年,隋炀帝首征高句丽,其后又连续兴兵征伐。

不过,在隋朝征讨高句丽的过程中,新罗如同百济一样,并没有实际出兵助战,想必它也有和百济一样的顾虑。

日本在倭五王时期,就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刘宋政权有着密切的往来。隋统一中国后,日本重新来朝,冀求学习隋先进的文化、制度。

但此时的日本大和民族国家业已形成,民族自尊心使它不愿像从前那样以藩属的身份与隋交往。甚至,此时的日本对于礼仪名分变得非常敏感。

隋帝国当然不理会日本的这种心态,在大隋的眼中,日本与其他倾慕天朝来朝的小藩没什么区别。于是,隋和日本就产生了国书之争。可贵的是,双方的最高统治者并没有因为“名”的争论,而阻碍“实”的交往。

600年,日本第一次派遣入隋使节。隋文帝很高兴,因为日本已经有百年没有来朝贡了。倭使回国后,向摄政的圣德太子汇报了出使情况。

圣德太子从使者那里了解到隋朝佛教很兴盛,便决定以求佛经佛法为名,再次遣使入隋,目的主要还是要加强两国之间的交往。

607年,倭国再次派小野妹子为使节,并指派翻译,携带国书来到隋都。跟随小野妹子来到隋朝的还有数十名留学僧,他们是日本首次向中国派出的留学生。

隋炀帝秉性好大喜功,对于偏居海岛的倭国国王不畏艰险遣使来朝深感满足,但看到倭王的国书中写道:“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的词句时,得意之情迅速消失,立即吩咐管外事的官员鸿胪寺卿:“以后蛮夷的国书有无礼的,就不要再给我看了!”

倭国在东,中国在西,所以倭王自称是太阳出来地方的天子,而称中国皇帝为太阳落下地方的天子。日本如此致书,证明隋文帝当初的训令并没有产生效果,倭国朝廷仍然坚持与隋朝对等的立场。

尽管如此,隋炀帝还是命令鸿胪寺卿热情接待日本使者,而且为了炫耀上国的威风,决定立即派文林郎裴世清出使日本,回访倭王。

608年,小野妹子陪同裴世清使团到达日本九州。倭王闻讯后,立即派出要员前往迎接。同时,鉴于现有的接待外国使节的馆舍过于简陋,下令在难波城,即今大阪修建新馆,以安置隋使裴世清一行。

倭王会见隋使时谦恭地说:“我听说海西有大隋国,是礼仪之邦,所以遣使朝贡。我们夷人僻居海隅,不闻礼义,所以没有亲自拜见。这次特意清扫道路、装饰馆舍,以迎接大国使者,希望听听大国维新的情形。”

倭王以语含双关的方式表达了对上次“无礼”国书的歉意。

隋使裴世清随即呈上了隋炀帝的国书,书中的第一句就是“皇帝问倭王”,俨然是上国对小邦的口吻。裴世清告诉倭王说,这是赐诸侯书的式样。

据日本史书记载,当时摄政圣德太子看到这份国书贬他们的统治者天子尊号为倭王时,与当初隋炀帝看到倭王国书时的心情一样,也是很不愉快。圣德太子还因为这个原因,而没有赏赐裴世清。

不过,尽管倭国执政者不满隋炀帝的骄横,但考虑到日后向隋学习交流之处甚多,所以没有过于计较国书的礼节问题。当裴世清回国时,倭国还是很热情地宴请相送,并又令小野妹子组成使团护送隋使归国。

这次随同的还有8名留学生,其中7名都是所谓已经归化汉人的后代,另一人为新罗人。这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日本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主要还是来自中国和朝鲜半岛的移民及其他们的后代。

608年底,裴世清、小野妹子等人到达隋都长安。小野妹子向隋朝廷呈交倭王国书。鸿胪寺卿鉴于隋炀帝先前有“以后蛮夷的国书有无礼的,就不要再给我看了”的指示,就没敢将这份国书呈交隋炀帝。

实际上这次倭国的国书,措辞已经有所考虑。据说是圣德太子亲自撰写的国书,双方的称呼已改为“东天皇”与“西皇帝”,称隋朝皇帝为西皇帝,日本倭王为东天皇。不过,倭国坚持外交对等的用意还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鸿胪寺卿没有将国书拿给隋炀帝看,因此也就没有留下什么不快的记载,隋日关系因而顺利发展。

终隋一朝,日本前后遣使4次。日本学习到了隋的政治艺术。日本有“太子”、“皇位”、“御所”、“东宫”、“称制”、“诏书”、“陛下”、“殿下”等词汇,都是我国的皇家专用的。

此外,留学生们在隋朝系统地学习了先进的汉文化和各种制度,许多人甚至滞留中国二三十年,跨越隋唐两代。这些人学成回国之后,有的参与了后来日本的大化改新,对推动日本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确切的文字记载,中日官方友好交往起于中国汉代,盛于隋唐,此后虽然有所淡化但绵延不绝。正如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所言,通过这种交往,日本“恰如婴儿追求母乳般地贪婪地吸收了朝鲜和中国的先进文明,于是从野蛮阶段,不久即进入了文明阶段。”

[旁注]

纥升骨城 坐落在现辽宁省桓仁县境内的五女山城。是高句丽民族文明的发祥地,高句丽第一个王城。高句丽开国君主高朱蒙自夫余避祸南逃,于公元前37年在卒本川建国称王。公元前34年,筑纥升骨城,作为王都。

刘宋政权 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420年,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政权而建立。改国号宋,定都建康。因国君姓刘,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又称为刘宋。刘裕所建立的政权被称为“刘宋政权”。

鸿胪寺卿 隋代负责外交的机构。设鸿胪寺卿、少卿、丞、主簿、绿事、统司仪署令、掌仪、赞者等官。其中,鸿胪寺卿1人,少卿1人,隋炀帝时加置少卿2人;丞2人;主簿2人;绿事2人;统司仪署令2人;掌仪20人;赞者12人。

文林郎 隋文帝时置,在八郎中位第八,当时是从九品上。文林郎不是职官,而是散官。散官用来定级别,隋炀帝大业三年时废止。

裴世清 又名裴清,河东闻喜人。隋代外交家。正史无传,他的政绩很少为人所知,但他曾率领隋朝第一个政府级访日友好使团,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做出贡献。

大化改新 645年,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

隋文帝(541年~604年),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名那罗延。隋朝开国皇帝。他统一天下,建立隋朝,社会各方面都获得发展,形成了辉煌的“开皇之治”,使我国成为盛世之国。隋文帝时期也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

隋炀帝(569年~618年),即杨广,一名英,小字阿麽。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次子。隋朝第二代皇帝,在位期间,因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阅读链接]

隋朝时,倭王阿辈鸡弥遣使拜访隋,文帝派官员问倭国民俗。使者回答说倭王以天为兄,以太阳为弟,天还没亮就处理朝政,天一亮即停止,把白天的事交给他的弟弟太阳管理。

中国皇帝历来敬天,自称为天子,所以当隋文帝听到倭王把自己称作天的兄弟时,大为气恼,斥之为荒谬之论,并且训令改掉这个称呼。

尽管如此,双方没有因为观念上的差异而闹得太不快,双方还都注重有利往来这一大局,隋日关系因而得以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