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唐代的经济、文化空前发展,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前代,和唐朝往来的国家甚多,因而,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朝成了亚洲各国的经济交流中心。

此外,唐代所交往的国家还有非洲、欧洲的部分地区。唐朝对外关系的空前发展,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大一统以来继汉武盛世之后的又一个盛世。唐朝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更加和谐,比如与吐蕃的“和同为一家”等。

与此同时,唐代积极发展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的友好往来,甚至还包括非洲和欧洲的部分地区,使外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可喜景象。唐代外交彰显了“大唐盛世”的风采。

在东亚地区,唐与新罗的关系很密切。新罗原居朝鲜半岛东南部,在唐前期,统一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史称“统一新罗”。

其商船经常往来于朝鲜半岛与中国的山东、江苏之间。唐从新罗输入药材、皮毛、金银和工艺品等,向新罗输出丝织品,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精致的金银器物等。

新罗在文化方面深受唐朝的影响。新罗派到长安的留学生是所有外国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中国的文化典籍大量传入新罗。

朝鲜古代没有文字,最早使用的是汉文。7世纪时,新罗人薛聪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制了“吏读”,以帮助阅读汉文。雕版印刷术在唐末五代时传入新罗,佛教也由唐传入新罗。

新罗的天文,历法、服饰、艺术、建筑都受唐朝的影响,各项制度也大都模仿唐朝。朝鲜文化也传入中国,如唐太宗时的十乐曲中就包括“高丽乐”。

唐代与日本的有友好往来最为频繁。隋唐时期,日本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从隋朝时起,即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到唐朝时达到高潮。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13次,另外还有未能成行的及迎送使节的迎入唐使和送唐客使6次,共19次。

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200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3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在日本派出的遣唐使中有不少留学生、学问僧,他们长期在唐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政治方面,645年,日本参考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订了《大宝律令》。

在教育方面,天智天皇时期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各科学习的内容基本上和唐朝相仿。

在语言文字方面,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起初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使用汉字记事。

9世纪时出现的日文字母“平假名”、“片假名”就是根据汉字创制的。相传平假名是学问僧空海所创,片假名是留学生吉备真备所创。这些新体文字的发明,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所欣赏。唐朝著名作家的诗文集相继传入日本,其中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的白居易诗,尤为受到喜爱。而留学生吉备真备、橘逸势等人对中国的诗歌和书法都有很深的造诣。

在艺术方面,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并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唐乐。

日本宫廷还请唐乐师教授音乐,唐朝的不少乐书、乐器陆续传入日本。唐朝的绘画也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唐人绘画经日本画家仿效摹绘者,称为“唐绘”。

在科学技术方面,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中国式的犁和大型锄传入日本并开始普遍使用。日本仿照唐的水车,制造了手推、牛拉、脚踏等不同类型的水车。

唐朝的《大衍历》、《宣明历》,也被日本所采用。中国著名的医学著作《素问》、《难经》、《脉经》、《张仲景方》、《神农本草》和《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书先后传入日本,他们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创建了日本的“汉方医学”。

7世纪以前,日本没有固定的都城,694年兴建了第一个都城藤原京,710年修建了平城京,794年修建了平安京,这些城市的设计、布局都是模仿唐长安城的。建筑所用砖瓦的纹饰也和唐代略同。

在唐代,中日交往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是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中国的鉴真。

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唐玄宗时来中国留学,在中国50多年,担任过唐朝的高级官员,工诗文,与王维、李白等是密友,后逝于长安。

鉴真和尚,俗姓淳于,扬州人,曾主持扬州大明寺。唐玄宗时,应日僧之请前往日本传授戒律。10多年间,5次东渡都失败了,第六次东渡方获成功,此时他双目已失明。

他除在日本传授戒律外,还将大量佛教经典、建筑技术、雕塑艺术以及医药书籍等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医学、雕塑、美术和建筑的发展影响甚大。后逝于奈良唐招提寺。

鉴真和尚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弟子为他所塑夹纻像,1000多年来,始终受到日本人民的景仰。

唐代与东南亚南亚的友好往来也很频繁。东南亚诸国在今中南半岛上的,当时有林邑,即今越南南部、真腊,即今柬埔寨、堕和罗,即今泰国南部等国;在今马来半岛上的有盘盘、狼牙修等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的有室利佛逝即今苏门答腊、诃陵即今爪哇等国。

这些国家都曾遣使与唐通好,有船只航行到中国。这里的香料、珠宝、棉布、犀牛、大象等,都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和工艺品也大量运往这些国家。

唐代与南亚的往来也很多。南亚的国家最重要的有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天竺即今印度、罽宾即今巴基斯坦北部、尼婆罗即今尼泊尔等,它们都与唐朝有经济和文化联系。

如师子国的船经常来广州,是当时来我国的最大的船只。天竺的天文、历算、医学、音乐、舞蹈、佛学、制糖技术,罽宾的珠宝、名马以及犍陀罗艺术等,相继传到我国。我国的丝织品、纸张、造纸术等也传到南亚诸国。

唐与天竺的文化交流主要是围绕佛教进行的。当时中国的许多僧人曾前往天竺求经,其中最有名的是玄奘。

玄奘,俗姓陈,河南缑氏人,即今偃师南。627年,他为到天竺求经,从长安出发,途经今新疆、中亚,访问了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他在佛教学术中心那烂陀寺等地研习佛学,成为佛学大师,获得很高的声誉。

645年,玄奘返回长安,带回梵文佛经657部,后译出75部,1335卷。他又撰《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旅途所见所闻138个国家的历史和地理等。这是研究中古时代中西交通和中亚、南亚以及西亚部分地区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

唐与中亚和西亚诸国保持着长期联系。波斯是西亚的重要国家,波斯,即今伊朗。唐初即与波斯有使节往来。唐高宗时,波斯遭大食的侵略,王子卑路斯曾来唐求援。

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波斯被大食灭亡后,波斯反抗大食的政治势力仍继续以国家的名义遣使来唐。许多波斯商人来唐经商,不少人留居长安、扬州、广州等地。

波斯商人把珠宝、香料、药材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也大量输往波斯。

643年,位于欧洲东部的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遣使来唐,献赤玻璃、石绿、金精等物。唐太宗回书答礼,并回赠绫、绮等丝织品。

在唐前期,东罗马遣使7次。东罗马的皇帝、贵族、妇女都喜爱穿用中国的丝织品,所以当地成为唐朝丝织物的重要转输地。东罗马的医术和吞刀吐火等杂技也传到了唐朝。后来在西安、咸阳等地都曾发现东罗马金币。

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后,东灭波斯,西陷开罗,建立了势力达到中亚、南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帝国。

651年,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此后,大食遣使来唐有37次之多。大食所辖阿拉伯一带商人到中国的也不少。当时,长安、洛阳、扬州、广州、泉州等处都有他们的足迹,不少人在中国定居落户,有的还在唐朝任职。他们运来香料、药材、珠宝等。

大食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术等也传入中国。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大量输往大食。造纸术、炼丹术、医学、养蚕和丝织技术也传入大食,并再传至其他地区。

近代考古工作者曾在伊拉克底格里斯河西岸的沙玛拉城遗址,发掘出大批中国陶瓷,其中有唐三彩、白瓷和青瓷三种,在北非的福斯特即开罗古城遗址中,曾发掘出唐朝的青瓷器。这些来自中国的工艺品正是中阿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使唐王朝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许多地区和国家的使节、商贾、贵族、学者、艺术家、僧侣经常入唐贸易和访问。

当时和唐王朝通使的国家就有70多个,朝廷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设置商馆以接待外商,设置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太学中有为数众多的外国遣唐使,官府亦有胡人供职。

在当时,阿拉伯人、波斯人在唐长安城长期经营珠宝店、胡食店、酒店等。同时,中国发明的罗盘针、火药、造纸、印刷术、丝绸、瓷器、茶叶、闹钟也在丝绸之路的运输工具骆驼的背上被带到了西方。

这些伟大的发明再经阿拉伯人的传播,至12至l3世纪进入了欧洲,它们被欧洲人用于科技、文化、航海、军事和社会生活之中,从而对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世界产生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广泛影响。

[旁注]

吐蕃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7世纪至9世纪时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至达磨,共延续200多年。

薛聪 字聪智,因曾入沙门,故自号小性居士。新罗国僧人。为新罗文武王时期的汉学家,他曾用朝鲜语解读九经,并整理了比较混乱的吏读文字,就是借用汉字标记朝鲜语的一种文字,使之系统化,对朝鲜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夹纻像 是用漆涂裹纻麻布后脱空而成的佛像,又称干漆像、脱空像、搏换像、脱沙像等。由于唐代夹纻造像技术的发展,鉴真大师和他的弟子如宝等去日本弘化时,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制造了千手观音等夹纻像,其构造的技艺极为精妙,至今日本奉为国宝。

卑路斯 亦作毕路斯。是波斯萨珊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亚兹得格尔德三世的儿子。当时大食东侵,卑路斯求助于唐,唐曾以卑路斯为波斯都督府都督,高宗咸亨时入朝,授右威卫将军,曾奏请于长安置波斯寺,后卒于中国。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赭、绿三色为主。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

空海(774年~835年),日本佛教高僧。804年到中国,在长安交流佛教密宗。806年回国,创立佛教真言宗。著有《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等书,保存了不少中国文学和语言学资料。

吉备真备(695年~775年),原名下道真备,出生于备中国下道郡。日本奈良时代的学者、政治家,曾两次出任遣唐使,官至正二位右大臣,明治时期被追赠为勋二等,著有《私教类聚》50卷。

[阅读链接]

熊猫是国宝,而熊猫作为“外交使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685年,唐玄宗赠送给日本天武天皇两只大熊猫,从而开创了“熊猫外交”的先河。由此算来,“熊猫外交”已具有1300多年的历史。

按照日本的记载,当时唐玄宗送给日本天武天皇的是“两只白熊”,所以后世一直认为这两只白熊是北极熊。

后来,还是由于中国大熊猫专家的考证说,当时长安的皇苑内就有大熊猫,因此所谓的白熊应该就是大熊猫。这是史书记载的熊猫外交第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