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时期——半开国门

明清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近世时期。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步落后,西方殖民者开始对中国殖民扩张和掠夺。

面对西方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我国封建统治阶级对外政策由开放交往趋向闭关保守。但这一时期也不乏友好的中外经济文化往来。

如郑和下西洋,大批华侨南下后对南洋的开发和建设,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带来了西方先进科技,同时又把中国的儒学等思想成果介绍给西方。明清时期的外交之门半开,对外继续保持着传统的友好关系。

明初万国来朝的外交盛景

明朝前期对外交往活跃,郑和七下南洋,加强了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与郑和相得益彰的是先后5次远赴西域的外交家陈诚。他与郑和一海一陆,共同开创了“万国来朝”的盛景。

利玛窦来华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他还向西方初步介绍了中国的儒家学说。明朝中期以后与日本的矛盾日渐突出,并逐渐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国策。

在明朝的对外交流中,郑和七下西洋,为推动历史的进步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郑和小名“三保”,又因其身份是太监,所以也有三保太监下西洋之说。

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28000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宽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即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后向爪哇方向南航,次年6月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随后到三佛齐旧港、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1407年回国。

从1407年至1430年,郑和又前后6次下西洋。在最后一次出航的返航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于1433年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回到南京。

郑和七下西洋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此举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郑和时代的中国,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但明朝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与郑和七下西洋相比,另一个杰出外交家陈诚,以其坚韧的决心,无畏的斗志,先后5次西出阳关,远赴西域,与郑和共创开了明代“万国来朝”的外交盛景。

在当时,建国于今天新疆的“东察合台汗国”可汗黑的儿火者遣使入南京朝见朱元璋,从此正式确立了对明朝的藩属关系。然而东察合台汗国在奏章里对其西部邻国“帖木儿帝国”的描述,却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视。

早在1387年,明朝在扫清北元残余势力获得捕鱼儿海大捷后,帖木儿即遣使至南京,尊奉大明王朝为“上国”,但是,根据法国历史学家布里哇的《帖木儿帝国》一书中的记录,“他的终身梦想就是解除对中国的臣服”。

鉴于以上情况,朱元璋准备派使节出镇西域,意图加强西北防务,而陈诚则承担了这个任务。

1396年冬,陈诚抵达柴达木盆地。陈诚果然不辱使命,招抚当地部落,曾有人建议明朝“尽逐番人,移民实边”,陈诚坚决拒绝,力陈此举“有伤天和”。

此后,陈诚委当地部落首领为官,在柴达木盆地建立“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3个军事要地,并请朝廷派遣熟悉农务的官吏,在当地推广中原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生产。此举令当地游牧部落从此转为定居生活。

1413年9月,陈诚以大明使团“典书记”身份率8名使节出使帖木儿帝国。使团从北京出发,经玉门关进入西域,历经一年多长途跋涉,终于次年10月抵达帖木儿帝国首都赫拉特。帖木儿国王沙哈鲁在其都城赫拉特设盛大仪式欢迎陈诚一行。

在帖木儿国留居期间,陈诚走访当地知名宗族,商会,结好驻帖木儿国的各国使臣,更逐一驳斥许多逃到当地的故元遗臣对明朝的歪曲描述。中国使团带来的瓷器,丝绸等精美礼品,更在当地产生了轰动效应。

陈诚一行人返归南京后,向朱棣献上记录他出使心得以及中亚各地风貌的著作《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这是两本详细记录中亚国家风俗民情的专著。

这次归国随行的还有中亚乃至西亚各国派来朝见的使团,最远的甚至有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使节,人数多达300人,可谓“万国来朝”。大明与中亚,西亚国家的“朝贡关系”,自此巩固下来。

1416年,陈诚率使团三赴西域,这次的主要任务是同西方各国议定每年互派商队的数量,达成贸易协定。

陈诚抵达帖木儿帝国,在于帖木儿帝国愉快达成商贸协议的同时,更赠予沙哈鲁一件他精心准备的礼物,即由明朝宫廷画师精心绘制,画有沙哈鲁进献给永乐皇帝宝马的《奔马图》。

沙哈鲁感动不已,不但热情招待了陈诚一行,更亲手写了一封致朱棣的书信,朱棣回复了一封同样热情洋溢的信件,坦言两国已“相隔虽远,而亲爱愈密,心心相印,如镜对照”。并希望从此后“两国臣民,共享太平安乐之福也。”两位当时东西方最强大帝国君主的通信,诚为“世界和平”的千古美谈。

1418年,陈诚第四次被派往西域出使。这次出使给帖木儿国带来了朱棣特命翻译的中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两部典籍,陈诚更主动与帖木儿国主管农业的官员接洽,详解书中的疑难之处。甚至在陈诚的建议下,沙哈鲁还在其王宫里开辟了“试验田”,中国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从此在中亚地区广为传播。

陈诚归国时,沙哈鲁竟“相送百余里,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这感人的场景,也在许多中亚和西方的史料中有记载。

陈诚携中亚各国回访使团500人返归北京,朝见正筹谋北征蒙古的朱棣。朱棣特意派6000精锐骑兵从肃州开始一路护送。

此时北京周边重兵云集,旌旗招展,朱棣允准帖木儿使臣可在当地自由参观,各路部队不可妄加阻拦。更在明军“三千营”、“五军营”、“神机营”中挑选精兵,为使臣们表演马术骑射,步兵突击,火器操练等“军事科目”。

在历时半年的参观后,临归国前再次觐见,却齐行跪拜礼,叩首触地。帖木儿使团首领阿尔都沙更对朱棣坦诚相告:此次帖木儿国进献的“名马”,乃是沙哈鲁父亲帖木儿南征北战时的“御用坐骑”,素来是帖木儿国的“国宝”,这次进献给朱棣,正是“欲表示最敬之意也”。一番话令朱棣龙颜大悦,下令厚赐。

帖木儿使臣归国后,对此次出使的详情记录颇细,近现代西方史学家对明朝军事实力的研究,大多以此为依据。这次出使无疑收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1424年1月,陈诚开始筹划他的第五次西域之行。使团于4月出发,5月到达甘肃时,忽传来朱棣病逝的消息,即位的明仁宗朱高帜下诏停止这次出使。陈诚在安抚了哈密,柴达木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后,于11月返回北京。

此时的明仁宗不务远略,大规模的出使行动遂中止,属于陈诚的舞台也就此结束了。

1428年,帖木儿国再派使节出使大明,并热情邀请大明派使节回访,其中坦言帖木儿国王沙哈鲁对陈诚挂念不已,希望大明再派陈诚出使。但最终被明宣宗婉拒。

陈诚五出西域,通好外邦,宣示大明国威,确为中世纪中国外交史的重要人物。而在中亚乃至西方,陈诚也声名远播,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都保留了不少陈诚使团当年出使的遗迹。

明朝与葡萄牙也有往来。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后,葡萄牙人就持续开拓前往印度、中国的航路,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后,就意图在中国建立贸易据点。1513年,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为想要与明朝通商,派出使节团前往中国。

葡萄牙使节团本来想在广州登陆,但被拒绝入境。他们改以武力占据屯门,与明朝爆发屯门海战、西草湾之战,结果葡萄牙战败。最后明世宗嘉靖皇帝同意入境,并且让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允许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

这是西方列强第一次正式的登陆中国。在此之后,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相继派使团东来,使得不少西洋事物传入中国。

在与欧洲的交往中,与明朝有深厚关系的是被派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82年,利玛窦奉命前往中国教区工作。利玛窦在中国很快学会中文,并穿儒服、通儒书,颇得明朝士大夫好感。

后来,利玛窦被举荐到北京,颇得明神宗信任。他向中国进献坤舆万国全图、自鸣钟、日晷、西洋大炮、望远镜、火枪、西药、圣母玛利亚像、十字架等贡品,先后在北京、肇庆等地展出。

利玛窦不仅传播天主教,还启发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学习西学。另外他还将中国各种文化传入欧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学说、围棋等,可谓“贯通中西第一人”。

由于明初实施朝贡体制,朝贡贸易薄来厚往,许多日本人冒充朝贡使者来赚取好处。日本实际上是处于割据状态,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很多到中国来冒充朝贡使者的日本人没有日本政府的管辖,朝贡后他们滞留在中国沿海抢劫。这就是明初的倭寇。倭寇逐渐势大,对明朝的海疆构成严重威胁。

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颁布海禁政策。从此之后,如果要来中国做生意,必需朝贡兼贸易,否则不予,这就是所谓的“朝贡贸易”,兼具有怀柔拉拢周围国家的用途。后来到明世宗时期,彻底实行海禁,断绝对日贸易。直到戚继光等名将力行抗倭,倭寇才被剿清,海疆形势才趋于平静。

[旁注]

王景弘 福建漳平人。一般史书记载王景弘参加了第一、二、三、四、七次下西洋,但也有人认为王景弘无役不与。他同郑和一样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

黑的儿火者 东察合台汗国第三任可汗。黑的儿火者在1391年派使者到南京朝见明太祖。1399年,黑的儿火者去世,儿子沙迷查干嗣位。

北元 指明朝建立并遣徐达大军攻陷大元帝国首都大都后,退居蒙古高原的原元帝国宗室的政权,因国号仍叫大元,以其地处塞北,故称“北元”。后为鞑靼所代替。

帖木儿 是帖木儿汗国的奠基人,帖木儿帝国开国君主。1369年,他杀死西察哈台汗忽辛,宣称自己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建立了帖木儿帝国。

赫拉特 今阿富汗西北部历史名城,赫拉特省首府。从7世纪后期开始,先后被阿拉伯、波斯、中亚和北印度的伊斯兰教诸王朝所占据。帖木儿以中亚为中心建立帖木儿帝国时,此城为伊斯兰文化和学术中心之一。

屯门海战 是发生在1521年8月底至9月间,由广东海道副使汪鋐指挥的在屯门地区抗击葡萄牙人的战役。是中国第一次抗击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战役,以明朝的获胜而告终。

西草湾之战 1523年,明军与葡萄牙人麦罗·哥丁霍率领的武装船队在新会县西草湾开战。由于明朝水师求战的坚定与急切,同时哥丁霍在是否开战上犹豫不决,西草湾之战一开始明军就占了上风,经过反复较量,葡萄牙不得不接受失败。

徐光启 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谥号“文定”,赠太子太保、少保。明末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其《农政全书》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明神宗(1563年~1620年),名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亲政初期,他勤于政务,后期不理朝政。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女真人努尔哈赤击败。此后,明朝国势衰微。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明代抗倭将领,军事家。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誉为民族英雄。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阅读链接]

陈诚二次出使帖木儿帝国期间,以其优雅的大国使节风范,得到了沙哈鲁的敬重。但沙哈鲁麾下大将阿哈黑却当场发难,指责明朝是驱元而起,素来是蒙古人仇敌,此来不可不防。

陈诚则坦言国家兴亡,在德不在威。接着一一列举元朝遗留旧臣在明朝受到优待的事实,并正告帖木儿国君臣:明朝与帖木儿国的通好,是行德安民之举,若再起争执,只会“祸连贵国苍生”。

有礼有节的应对令帖木儿国君臣上下叹服,阿哈黑当场被沙哈鲁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