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强权的外交家晏婴

晏婴是春秋后期齐国大夫,国相,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后世称为晏子。晏婴在外交中颇为机敏睿智,他的外交生涯有声有色。

不管是在国内接待使臣,还是出使他国,他都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用语委婉,既维护了个人尊严,也维持了国格,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晏婴不愧是外交领域中的一个能言善辩,不畏强权的外交家。

晏婴是春秋时齐国人。他的父亲晏弱为齐国大夫,被分封于晏,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齐河县的晏城,所以晏弱以晏作为自己的姓氏。晏弱的后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一支。

晏弱死后,晏婴继任齐卿,历任齐国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余年。

晏婴在外交方面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齐景公要伐鲁国,他劝景公以礼对待鲁国,以明德政,齐景公于是不伐鲁。此举受到许多诸侯国的赞誉。

春秋中后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晋国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

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

齐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

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

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

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齐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被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

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

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婴计谋的真实写照。

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婴去访问楚国。楚灵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婴,显显楚国的威风。

晏婴入朝时,为了嘲讽晏婴短小的身材,楚国派身材高大的武士罗列在两旁迎候。

晏婴对楚国陪同的人说:“我是为二国友好交往而来,并不是来与贵国交战的。把这些武士撤下去吧。”

陪同的人只得尴尬地喝退武士。

晏婴进入朝门,楚国几十员大臣等候着。楚郊尹斗成然首先发话:“听说齐国在姜公封国时,强于秦、楚,货通鲁、卫,而自从桓公之后,屡遭宋、晋侵犯,朝晋暮楚,齐君臣四处奔波臣服于诸侯。但凭景公之志、晏婴之贤,并不比桓公、管仲差呀,这是为什么?”

晏婴说:“兴败强衰,乃国之规律,自楚庄王后,楚国不是也屡次遭到晋、吴两国的打击吗?我们景公识时务,与诸侯平等交往,怎么是臣服呢?你的父辈作为楚国的名臣,不也是这么做的吗?难道你不是他们的后代?”

斗成然羞愧而退。

楚大臣阳丐上前一步说:“听说你很善于随机应变、左右逢源,然而,齐国遭遇崔庆之乱,齐多少忠臣志士为讨伐二人而献出生命?你作为老臣,既不能讨贼,又不能退位,更不能以死相拼,你留在朝廷还有何用?”

晏婴说:“抱大志者,不拘小节;庄公之死有他自身的错误。我之所以留身于朝中,是要扶助新君立国、强国之志,而非贪图个人的性命。如果老臣们都死了,谁来辅佐君王呢?”

阳丐自知无趣退下。

楚右尹郑丹上前逼问:“你说得太夸耀,崔庆之乱中高、陈等相并,你只是隔岸观火,并不见你有什么奇谋?”

晏婴答:“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崔庆之盟,我未干预;四族之难,我正在保全君王,这正是宜柔宜刚,怎么说是旁观呢?”

郑无话可答。

楚灵王的车右囊瓦指问:“我听说君王将相,都是魁梧俊美之相,因而能立功当代、留名后人。而你身不满5尺,力不能胜一鸡,你不觉得羞愧?”

晏婴坦然自若地回答:“我听说秤砣虽小,能压千斤,舟桨虽长,不免为水浸没;纣王勇武绝伦,不免身死国亡,为什么呢?你自以为高大,还不是只能为楚王御马吗?我虽然不才,但能独当一面,忠心为国效犬马之力。”

囊瓦羞愧难当。

楚大夫伍举见大家难当晏婴,忙解围说:“晏婴天下奇才,你们怎么能跟他较劲呢?算了,楚王等着召见呢!”

后来,晏婴与楚灵王斗智斗勇,又是一段佳话!

第一次是楚灵王嘲笑齐国无贤人,竟然派晏婴来出使楚国。晏婴说齐国按国家档次不同派的人也就不同,他是使者中最不中用的。楚灵王没能羞辱到晏婴。

第二次是楚灵王故意抓来了一个齐国的盗贼,并当着大臣的面嘲笑齐国。晏婴却回答说不同的国家出不同的人,我国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可他一到楚国却就成为了盗贼。楚灵王又没能羞辱到晏婴。

类似上面晏婴出使楚的故事还很多。晏婴凭自己的智慧,挫败了一些国家有辱齐国国格和晏婴人格的阴谋,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成为著名的外交家。

外交无小事,尤其在牵涉到国格的时候,更是丝毫不可侵犯。晏婴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多次赢得外交的胜利,不仅是因为晏婴的智慧,还是因为晏婴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支撑着他。

[旁注]

晏弱 姜姓,晏氏,名弱。春秋时期的晏弱为齐国大夫,被分封于晏,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齐河县的晏城,所以他以晏作为自己的姓氏。他的后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以支。

卿相 卿和相的统称,指某朝代的执政大臣、高官。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相:辅助,亦指辅佐的人,古代特指最高的官辅相、宰相或首相。

楚灵王 芈姓,熊氏,初名围,即王位后改名虔。公元前541年,他趁侄子楚郏敖生病卧床之机,将楚郏敖勒死,而后自立为君。他即位时,是楚国正与晋国平分霸权,但是当他临死的时候,却没有立足之地,这都是他亲手造成的。

斗成然 芈姓,斗氏,名成然,食采于蔓,又称蔓成然,字子旗。春秋末楚国令尹。公元前521年,斗成然带领斗氏族人进入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反叛楚灵王,。次年,他和养氏之族勾结,贪得无厌,被楚平王杀死。

崔庆之乱 崔杼和庆封是春秋时候齐国的大夫,齐庄公与崔杼妻有染,两人联合由庆舍弑齐庄公,共立齐灵公的幼子杵臼为君,就是齐景公。崔杼自立为右相,庆封为左相。

晏婴(公元前578~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晏婴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

齐景公(约公元前561~公元前490年),姜姓,吕氏,名杵臼。春秋后期齐国国君。他的身边有不同的两批大臣,一批是治国之臣,一批是乐身之臣。齐景公也和历史上许多君主一样,运用这样的治国用人的之道。

晋平公 姬姓,晋氏,名彪。公元前557年至前532年在位。即位之初,与楚国发生湛阪之战,获得胜利。后来,令祁黄羊举贤,祁黄羊先后推荐仇人解狐和儿子祁午,留下“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美誉。

[阅读链接]

晏子很有智慧。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子:“东海里边,有古铜色水流。在这红色水域里边,有枣树,只开花,不结果,什么原因?”

晏子回答:“从前,秦缪公乘龙船巡视天下,用黄布包裹着蒸枣。龙舟泛游到东海,秦缪公抛弃裹枣的黄布,使那黄布染红了海水,所以海水呈古铜色。又因枣被蒸过,所以种植后只开花,不结果。”

景公不满意地说:“我假装着问,你为什么对我胡诌?”

晏子说:“我听说,对于假装提问的人,也可以虚假地回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