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与亚洲国家的交往

我国在汉朝时期,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明先进,外交方面呈现出新的局面,对世界影响深远。

汉代的对外交流从亚洲开始。汉代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在同朝鲜、日本、越南和印度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在与这些国家的交往过程中,让世界目睹了中国汉代的繁荣与昌盛,让世界认识了中国。

汉代统治者注重对外交往,先后开辟三条重要的海上航线:一是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白仑河口南北沿海航线;二是从山东沿岸经黄海通向朝鲜、日本,三是海上丝绸之路,即徐闻、合浦航线。

在开辟海上新航线的同时,汉代陆路交通也有了发展。在汉代开明的外交政策下,汉代同朝鲜、日本、越南和印度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活跃起来。

朝鲜与我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朝鲜半岛上逐渐形成一些国家之后,他们与汉朝就有正式的使节往来,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则一直非常密切。

早在汉高祖时,卫满朝鲜灭亡箕子朝鲜后,定都于王险,后为汉藩臣,双方平安无事数十年。汉武帝时,卫满的孙子右渠在位,对汉的态度转为强势,武帝派杨仆、荀彘率军讨伐,费时一年方得平定,汉在其地设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其中以乐浪郡为最重要,治所在朝鲜县,管辖朝鲜半岛北部,对朝鲜、日本诸部落有很大的影响力。

公元前82年,汉朝撤除临屯、真番二郡,以其地合并到乐浪、玄菟。朝鲜半岛北部,除了来自中国的朝鲜人外,尚有濊貉、沃沮等族。此时的半岛南部,尚有辰韩、马韩、弁韩并立,通称“三韩”。

西汉末年朝鲜半岛的形势,大致是西北部是汉乐浪郡辖区,东北大部为高句丽所据;新罗据东南部地,百济据西南部地。百济、新罗因居半岛南部,与汉朝没有什么关系,唯有高句丽与汉接近,关系较密。

中朝友好交往与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华民族和朝鲜民族都是有益的。中朝之间的经贸往来,使双方互通有无,丰富了两地的经济文化生活,这些交流对双方都有影响,由于中国的文明当时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所以对朝鲜的发展进步影响更大一点。

比如朝鲜半岛南部“三韩”之一的辰韩,就吸取与借鉴了我国文化的先进成果,形成了许多与秦朝相似的风俗,被时人称为“秦韩”。

“三韩”的发展水平虽略有不同,但都处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它们在东汉王朝的强烈影响下,并没有向奴隶社会发展,而是模仿汉朝的剥削方式和政治制度,直接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近邻,在日本列岛上,很早就有居民生活。很早以前,我国就知道日本。日本在汉朝时被称为“倭国”。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后汉书·东夷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当时,我国已经知道日本列岛居民生产、生活的一些情况。

自汉武帝于朝鲜设四郡后,我国文化开始影响倭国,倭国通使于汉者达30余次。倭奴国也于此时开始对汉作岁时的贡献,纳贡的地点大概就在乐浪郡。这也证明了当时乐浪郡的重要。

汉光武帝初年,辽东太守祭肜威震北方,若干外族国家闻声朝献。当时正是日本史上的垂仁天皇时代,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汉赐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

这枚金印曾于1784年在九州北部发现,至今是日本的国宝,但其真赝当无法确定。倭奴又于107年和201年两度来朝。

中日之间的交往不断,我国的水稻、铁器、丝帛等由经朝鲜传到日本,日本考古发现的一些工具、器皿的制作也有的同我国相似,两者相互印证。中日交往的历史,既有我国正史中的记载,又有考古文物佐证。这种交往促进了日本生产和文化的发展。

我国是东南亚的近邻。自古以来,我国与东南亚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始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更促进了我国与东南亚的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交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这一地区,尤其是中南半岛东部的越南。

两汉时期,我国与越南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越南与我国山水相连,联系密切。我国从越南输入土特产和东南亚的珍稀物产,我国的铁器、农耕技术、水利技术也传到越南。

中越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积极影响。归根结底,是西汉政府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自己的封建专制统治,是“大一统”思想的体现。

在汉代与印度的交往中,印度佛教的传入具有历史性意义。普遍认为,佛教是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时由印度从西域传入的。

根据记载,公元前2年,西汉时期的景卢出使大月氏,大月氏王令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伊存是大月氏使者,景卢受其口授《浮屠经》。这一佛教初传事件被史称“伊存授经”。

到了公元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驮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四十二章经》。这个房屋就是现在的白马寺。

在我国佛教史上,多以公元67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白马寺成为我国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经》,也成为我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此后,147年,安息人安世高到汉朝传教译经;167年,大月氏人支娄迦谶到汉朝传教译经。

佛教在我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我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傣族等地区巴利语系的上座部佛教。

佛教文化自汉代从印度传入我国后,与中国文化融合,在我国的哲学、文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音乐、美术、建筑、医药、饮食等领域之中,绽放出辉煌的文化之花,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旁注]

高句丽 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倭奴国 公元前后,倭人分为百余国,来汉朝贡。汉光武帝赐倭奴国王印绶“汉倭奴国王”金印。日本的由来在汉朝时期,一个来自东方海域的岛国因为久慕大汉文明与繁华,便不远万里涉海越山来朝汉朝,汉光武帝赐倭奴国。

大一统 大一统的原始意义正是消灭对手,由帝王一人统治天下。最初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大一统,是一种概念,一种气魄,一种胸怀。大一统,让我们的民族从分散归至凝聚。

大月氏 在往往国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或译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后来也有译作月支的。大月氏是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我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

汉明帝 刘庄。汉明帝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同时,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

白马寺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千米处,创建于公元68年,为我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

安世高 本名为清,字世高。出家前是安息国的王太子。汉桓帝时来华。安世高为了让人们了解佛教,便译述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译师,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佛学。

汉高祖(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字季。汉朝开国皇帝。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对汉民族的发展,对我国的统一和强大,以及汉文化的保护发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刘彻,幼名刘彘。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朝第五代皇帝。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他凭借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赢得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汉光武帝(公元前5~公元57年),刘秀,东汉王朝开国皇帝,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秀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20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在位期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我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阅读链接]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又能善于用人的君主。他继位后,开始着手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重用名将霍去病、卫青、李广等,加上张骞的外交,令我国在国际舞台迅速崛起。

经过汉武帝30年的经营,不仅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威胁,而且在世界上已俨然成为东亚的霸主。

在当时,大汉帝国的地位如日中天。由于大汉帝国具有强悍的实力,后来发兵一举消灭了杀害汉代使节的北匈奴。汉完全控制了西域,北匈奴实力大减,再也无力扰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