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广开创南少林武功

嵩山少林寺十三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全国后,唐太宗赐予“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10座分寺。福建莆田荔城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莆田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

林泉院坐落在层峦叠嶂中的九莲山麓,始建于557年。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30000平方米,武风鼎盛,故称之为南少林寺。

唐代初年李世民登基后,江淮叛军的部将路得才聚众在东南沿海,闹得民不聊生。

由于他们行踪不定,聚散无常,如果派大军围剿,无异用拳头打跳蚤,劳民伤财,且难奏效。

唐太宗把已封为大将军的少林寺方丈昙宗找来惩治海盗。昙宗派当年“十三棍僧”之一的道广等带领500僧兵入闽平暴。

暴乱平息后,沿海人民苦苦挽留这些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太宗李世民也念少林寺“十三棍僧”当初的救驾之功,恩准在福建修建少林分寺。

相传在建寺前,道广回到嵩山少林寺禀告昙宗方丈,昙宗送一首偈语让其在福建找一处同嵩山九顶莲花山相似的地方建南少林寺:一则示不忘祖庭;二则在沿海传播大乘禅宗。偈语道:

傍海平盗日月久,九莲山下有宿头。

南北千里同一寺,大乘禅在心中留。

道广根据北少林方丈的偈语,找到了当时就有名气,且地形酷似嵩山的林泉院扩寺定居,林泉院也就成为江南的少林分寺。

该寺所在的林山村周围有九座山围成一圈,形如九瓣莲花,寺院坐落在花心的位置上,因名九莲山少林寺,俗称南少林。

据说,南少林寺规模宏大,僧人众多,它与祖庭嵩山少林寺一样,是禅武同修。南少林的僧人将北少林的功夫糅合进南方拳术的特点,创建了蜚声海内外的南少林拳。此后,南北少林并驾齐驱,驰骋在我国的佛教界和武术界,世称“南拳北腿”。

九莲山下的小湾存有一块大石,上刻有“僧继言造”,据说这4个字是一个叫继言的和尚用手指刻写的:

相传当年有一武林高手扮成游僧来林泉院偷走少林剑谱,继言识破后,在溪边拦截,却不动武,只说要架石替他做桥,说罢背起一块大石架在溪上,用手指写下此4字,然后客气地让路,那假僧一看,自知功力不如,就把包袱放下飞快逃走了。

继言和尚以一指禅功扬名,传说他可用一指帮人治病。南少林附近有一块“一指禅石”,像手一样,食指指向西方,形似南拳标准手势,成为当年照此石启示,练功坐禅的天造之物。

莆田是武术之乡,自唐代武则天首开武考以来,莆田共中全国级武状元12人,武进士307名,有22人任过兵部尚书。

南少林寺是南拳的发祥地,也是东南沿海武术活动中心,南少林的“佛家拳”、“安海拳”、“一指禅”等名扬大江南北。

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之一,武术活动历史悠久,拳派远播,影响广泛。以南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泉州武术文化是泉州优秀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

盛唐时期,南少林拳自北传南,与南拳相结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南少林拳,南少林拳法是受法时流散各地拳种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然而南少林武术扎根于民间,技艺在民间,高手也在民间,有旺盛的生命力。

南少林武功的形成有着渊源的文化背景,它综合吸收了历代搏击格斗实战中演变而来的各家拳法,经过世代南少林武师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南少林武术。

885年,王审知和大哥王潮、二哥王审邦,率5000人渡江南下八闽,建立闽国,原有的南少林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交融,并有所创新,武术方面也有了新的面貌,产生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拳种练法。

南少林武术由五祖拳、太祖拳、白鹤拳、五梅花拳等拳种构成了独特而博大精深的拳术系统;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宝贵遗产。

[旁注]

偈语 佛经中的唱词“偈陀”之省。如:偈颂、偈文、偈句、偈言、偈语、偈诵,均为佛经中的唱颂词。著名偈语有唐代高僧惠能大师《无相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等。

一指禅 为少林72艺,也为武林最高功夫练法之一,因其修成后用于技击威力奇大,一指之力可透重壁,凌空点穴制人于无形,是以精此技者向来秘不示人。本功经历代传人的不断提炼和完善,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功法,其练法内外双修,阴阳互练,功禅合一。

王审知 (862年~925年),五代闽国创建者,在位17年。审知整顿吏治,用人唯贤,重用重视农业的颜仁郁及黄滔等人,翁承赞、王倓、徐寅等纷纷来归,审知都予以礼用。还在福州大兴“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又在各地广设庠序,搜集整理文献,使闽中文教事业得到发展。

[阅读链接]

南少林寺遗址位于福建省莆田县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千米。

少林功夫名闻遐迩,福建莆田南少林寺是历史上的武林圣地,曾因“南拳北腿”与河南嵩山少林寺遥相呼应,是我国佛教禅宗文化遗产和少林南拳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