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步天下——华夏神功

明代时期,民间习武风气盛行,这是少林功夫水平大发展时期。明代近300年间,少林寺僧人至少有6次受朝廷征调,参与官方战争行动,屡立功勋,多次受到朝廷嘉奖。少林功夫在实战中经受了检验,确立了少林功夫在武术界的权威地位。

16世纪明代的重要国策,是抗击倭寇侵扰。于是以武功闻名天下的少林武僧应征出战,他们手持铁棍,作为明军前锋。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传授棍术,所以少林寺实际上成了一个有名的会武场所,群英荟萃,各显神通。

朱元璋少林寺拜师学艺

1328年,正是元代末年,在安徽凤阳钟离孤庄村贫苦农民朱世珍家出生了一个男婴,取名重八,后取名朱兴宗,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开始了大明王朝。

相传,在朱元璋率师北伐的时候,听说少林寺悟胜和尚具有不平凡的功夫,他曾经用一根锡杖将两只斗得正狠的猛虎分开。朱元璋听了大为敬佩,于是经过少室山时,就专程到少林寺去会见悟胜和尚。

谁知一直等了两个多时辰,仍然不见悟胜和尚前来接驾,不由心里有些生气。但他没有立即发作,自己依然向山上走去。

走到离山门十余里的时候,即发现悟胜和尚正立在那里一块岩石处等候,一见朱元璋,就合掌说道:“小僧不知万岁驾到,有失远迎,如果万岁怪罪,就请杀了小僧吧!”

朱元璋很奇怪:“那你为什么走出寺门这么远请斩呢?”

悟胜和尚头也没抬,回答说:“我恐怕自己的血污染了清净的佛门寺院。”

朱元璋深感自己刚才生气太不对了,急忙向悟胜和尚道歉,并恳求悟胜和尚收他为弟子。

悟胜和尚思索了一下,抬起头,仍然闭着眼说:“我怎么能成为你的师父呢?”

朱元璋真诚地说:“我的为人处世不如您直,我的骨骼不如您硬,而且我的武功比少林普通武僧也还差很大火候,真心愿意拜您为师,希望您能收我为徒。”

悟胜和尚这时才觉得朱元璋并不是来问罪的,而是真心来拜师学艺的,于是就默认了,并将朱元璋带入少林寺,介绍给了方丈,方丈满脸笑容地接待了朱元璋。

就这样,朱元璋悄悄在少林寺中住了下来,外边的人并不知道明朝皇帝就住在少林寺中。

有一天,少林寺中喜欢画竹的宜山和尚坐在寺门外画竹,他先在竹园旁边的一通青石碑坯上铺开一张雪白的宣纸,然后握着大笔,饱蘸浓墨,闭起眼睛,深思着怎样描摹绿竹的神态。

朱元璋正好练完早功走到这里,他就站在远处观看。他早就听说宜山和尚每天除了做佛事就是种竹、看竹和画竹,尤其是画竹,简直比他吃饭穿衣服还重要。

朱元璋还听说,在宜山和尚26岁那年,他曾经去浙江普陀山受戒,当他回来时,却带回了让全寺僧人都十分意外的东西。

那天,全寺僧众都来看宜山带回了什么珍贵物品。宜山高兴异常地从挎笼里拿出来一大包东西,放在桌子上,先解开外包单,然后解内包纸,解了一层又一解,整整解了8层纸,这才亮出了宝贝的庐山看面目:原来是一些带根的竹笋!

师兄弟们看了,不由哄堂大笑,然后边笑边散去了,宜山和尚却把竹笋栽了窗外的空地上,并且还用砖砌了一个小竹园。

朱元璋屏息静气,想看看这位传奇的和尚是怎样画竹的。突然,从山谷中有两个黑影向朱元璋和宜山和尚这里移动,朱元璋定睛一看,原来是两只大灰狼。

朱元璋一边准备拔出腰间的宝剑,一边看宜山和尚如何应对。饿狼看到宜山和尚想饱餐一顿,可偷偷走到宜山和尚背后,却瞪起大眼不敢轻举妄动了。

只见宜山和尚坐在石头上,挺着腰杆,左手按纸,右手握笔,胳膊高悬。那狼害怕了,可宜山和尚因打腹稿思想集中,两只狼的行动他却一点也不知道。

“好”,腹稿完毕,“刷”地一笔下去,雪白的宣纸上,突然跃出一棵鸡蛋粗的大竹,恰似一支长矛一般。两只大灰狼一见,“嗷”地一声,夹着尾巴逃走了。

狼的叫声把宜山和尚从画境中惊醒过来,但他看着两只狼远去,却什么也没说。朱元璋这才松了一口气,他不但敬佩宜山和尚画的竹子太逼真了,竟然能吓跑恶狼;而且更敬佩宜山和尚的修养之功,似乎达到了达摩祖师当年面壁时“心无外骛”的境界。

于是,宜山和尚给朱元璋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

一年夏天,宜山和尚坐在沙溪河中的一个晾经石台上,静思冥想,想出夏日晴竹的姿态,他不由连吃午饭都忘记了。

中午刚过,忽然间浓云密布,只听得一声响雷,大雨倾盆而下,宜山和尚却觉得这是画雨竹的好机会,他可不想错过,于是就打着伞在雨中画了起来。

谁料想雨越下越大,竟然引发了山洪暴发,河水飞涨,而宜山和尚在大石上画得入了迷,竟然没有发觉自己身处险境。

寺里的徒弟不见师父回寺吃午饭,就冒着大雨出来寻找宜山和尚,当发现师父坐在看经石上画竹,而水已经漫到了身边,便一边大喊大叫,一边派人回寺取绳子,把绳子扔给师父,拴在他的腰上,这才把宜山和尚拉上了河岸。

宜山和尚讲完了,静静地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缓缓点头,似乎悟到了什么。

宜山和尚接着告诉朱元璋:“在我之前,还有一位别山法师,以画梅花而闻名。”

朱元璋恭敬地问道:“愿闻其详。”

宜山和尚侃侃而谈:别山法师从小时就喜爱梅花。有几年一入冬,他先买几株老梅桩用山土种植盆中,放在屋内,待到春节期间,含苞怒放的梅花,暗香飘动,别山就画啊画啊,找那梅开之雅趣。

在他23岁时,家乡遭水灾,就奔少林而来,师傅定他法名为别山。

别山法师是个有志气的人,他学禅画梅,四季不辍。师傅看他心坚,就派他云游全国的名刹,通师画梅高手。别山法师在雁荡山跟着凝然法师画了七七四十九天,回归少林。

这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北风卷着鹅毛大雪,天寒地冻,别山法师朝着立雪亭达摩像拜了再拜,就在雪中画起梅花来,从早到晚,整整画了一天。

待师弟叫他时,只见别山法师变成了雪人,盘坐在地上已站不起来,他的脚和腿冻僵了,衣服和土地冻结在了一起。再看他画的梅花,梅根像龙头探地,梅梢如龙尾冲天。正在这时,只听一声吼响,这条龙飞天了。

有一年岁寒,登封新任知县来少林寺拈香拜佛,迎面看到一株梅花傲雪盛开,那知县竟兴致勃勃上前攀折,待到花前定睛一看,方知是别山法师作的一幅梅花图。

朱元璋听得心驰神摇,深为少林僧人的用志专一而动容。

正在这时,方丈和悟胜和尚也走了出来,悟胜和尚对朱元璋说:“岳飞当年曾在少林寺学过武,您知晓吗?”

朱元璋摇了摇头。

悟胜微微一笑,然后就讲起来:

那是宋高宗绍兴十年,岳飞大破金兵于蔡州,直入登封。来到登封之后,岳飞就先到了少林寺学艺,后又到中岳庙中游览,并在中岳庙墙壁上题了一首词。

朱元璋听到这里,非常感兴趣,他插嘴问道:“那岳武穆题了什么词呢?”

方丈将眼睛闭上,缓缓诵道: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角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夷荒,洗荡巢穴,并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役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同耳!

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喋血虏廷,尽磨夷种,迎二圣,归京兰,取故土,上版国,朝廷无忧,主上安枕,余之愿也!

朱元璋听了,不由感到热血沸腾。从此练功更加勤奋了。

有一天,方丈问朱元璋:“近段时间,感觉习武到何种境界了?”

朱元璋回答说:“别的还好,只内功不足!”

悟胜和尚却在旁边说道:“其实你已经得到了少林真传。”

悟胜和尚话音刚落,罗汉堂14名武僧“哗啦”一下奔了过来,将朱元璋围在中心。悟胜和尚说道:“你试一下便知。”

方丈也点头同意了。朱元璋知道,这是少林寺的规矩,一旦自己获胜,不仅说明武艺有成,而且也是可以下山的资格。

朱元璋抖擞精神,小心应战,过了大约一个时辰,他竟然一一胜过了14名武僧,打过最后一关,走出了山门。

朱元璋也隐隐感觉到这是少林武僧有意相让,但自己国事繁忙,也的确不宜在少林寺久待下去,于是就向方丈和悟胜和尚告辞。

临行时,朱元璋对悟胜赞道:

胜公字豪肇,法医武又超。

育兵六百名,功德凯云霄。

[旁注]

应天府 我国古代曾先后建置两次应天府。北宋应天府指北宋的陪都应天府南京,在河南商丘,因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曾任归德节度使,治所在宋州,故于1006年升宋州为应天府。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攻破了集庆路,即江苏南京,1368年,以南京为国都,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是为明朝京师。

做佛事 凡是做的信佛之事、求佛之事、成佛之事,都叫做佛事。佛说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只要你能信仰佛所说的成佛方法,依法实行,必将可以成佛。所以佛事的范围有狭有广,所谓“佛法无边”,就是广义成佛的方法之多,多得不胜枚举,例如拜佛、念佛、行善止恶,说佛所说的话,行佛所行的事。

普陀山 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

宣纸 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宣纸起于唐代,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泾县为宁国府管辖,宁国府治在宣城,宣城为宣纸集散地,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亦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中岳庙 即指嵩山中岳庙,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圣地。位于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原是为了祀奉中岳神而设的。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他们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

罗汉堂 是供奉罗汉的殿堂。因为佛教后来分成许多支派,在小乘佛教里,凡是信奉小乘佛教的人,按小乘佛教的教义进行修行达到的最高境界,就叫做“阿罗汉果”,简称罗汉。在一般的寺庙里,在大雄宝殿两侧塑十八罗汉,而在规模较大的寺院,则专门建有罗汉堂,内塑很多罗汉,可能是五百罗汉,可能更多。

[阅读链接]

据传,朱元璋在攻打北京时,兵力不足,曾亲赴少林寺请方丈派僧兵助战,同时,与悟胜和尚结拜为僧帝兄弟。

后来,悟胜和尚随同朱元璋到了南京。朱元璋封悟胜和尚和众僧为将军之职,但悟胜和尚坚辞不就,他代表众僧表示:“乱时愿助战,平时永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