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两大发明——扎染和蜡染

在印染技术上,中国人有两项独特的技艺是别国所没有的,那就是扎染和蜡染印花。

扎染印花的发明约在东汉时期。据说:有个县官下乡去办事,无意中发现一个人穿着一件有奇特花纹的衣服,非织非印。这引起了县官的好奇心, 于是他问老百姓,这种奇特的花布是哪里来的?

老百姓告诉县官说,在不远处的一个镇上,住着一位叫小娟的姑娘,她跟父亲开了一爿染布店,只有她知道怎样造出这样的奇特的布,别人是不知道的。县官便立即派人找来小娟姑娘,询问她是怎样将绢绸花纹弄得如此怪异的。

因为是“青天大老爷”查问,小娟姑娘不敢再隐瞒了,只好告诉他自己发明新印染方法的经过。

有一天在染绢绸时,一不小心将一块还捆住的绸子掉到了染缸里。小娟生怕父亲责骂,便赶紧捞了起来,拿进自己房内慢慢地解开查看,扎得紧的地方,没有染到颜色,未扎的地方染上了颜色。让人感兴趣的是,颜色的深浅随扎紧的程度而变化。聪明的小娟姑娘受此启发,在征得父亲同意后,经过试验,竟发明了一种奇特的扎染印花法。用扎染法染出的绸布花样变幻莫测,深受人们欢迎。

小娟姑娘发明的扎染印花技术大体上是这样的:按一定花纹的要求,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绳索,将织物按需要或松或紧、或多或少捆扎起来,然后浸泡到染缸里,经过一段时间,一块新颖奇特的花绸布就脱颖而出了。

县官听说以后,很赞赏小娟姑娘的聪明能干,并立即让她印染一些绸料,

进贡给皇帝。皇帝一见大喜,便把这个县官连升三级,而小娟家的印染铺, 便成了皇家的专用店铺了。

以后,扎染技术得到逐步改进和革新,成了中国印染技术上的一大发明。蜡染的发明也有一则有趣的故事,故事也是发生在汉代。在河南省少林

寺附近的嵩山脚下有个小镇,镇上住着一位 50 开外的老人,开个小染坊谋

生。老人有 16 岁的小女儿,名叫巧珍。

巧珍姑娘人如其名,心灵手巧,可惜读不起书,只好跟父亲写字画花。她画的花活灵活现,深得邻里们喜欢,因此常常有人请她画枕套花样、鞋面花样等。巧珍姑娘心地善良,对来求她画花样的人,总是有求必应。

有一天晚上,小染坊生意繁忙,父女俩只好点起蜡烛开夜工。巧珍把一匹匹布解开,有条不紊地丢进染缸⋯⋯父女俩正干得甚欢时,突然一阵风吹倒了蜡烛,巧珍赶紧去关上门和窗,再点起蜡烛干活。

第二天,巧珍发现一匹昨晚染的布上有几个明显的白点,白点上依稀还有烛油痕迹。这不是要赔给人家了吗?她的父亲心里一急,顺手便给女儿一个耳光,怪她做事不小心。巧珍感到十分委屈,又感到可惜,她便没法补救。

白点是哪里来的?原来昨晚蜡烛吹倒后,几滴烛油洒在了布上,使这里不能浸上染液而造成的。于是巧珍想,把沾有烛油的布放在沸水里煮一下, 由于烛油熔点低,不就能随水漂去,再用染料一染,不就补救上了吗?

沿此思路,巧珍得到了蜡染技术发明的飞跃。她想,有烛蜡的地方不能染上染料,那我干脆用笔蘸蜡液在布上画花、画小鸟⋯⋯然后再染色,等染过后再用水煮脱蜡,这花和小鸟之类的图案不就油然而生了吗?

她先剪一小块白布做试验,果然灵光,栩栩如生的图样在布上分外好看。她马上把想法讲给父亲听,又把试做的布样给父亲看,她父亲一看连声叫好。就这样,中国的蜡染工艺就破天荒地诞生了。

蜡染在今天大致是这样的:用蜂蜡配上少量矿蜡,加热熔成蜡油,然后用特制的蜡刀做笔,蘸上蜡液在白布上画出种种图案,接着用靛蓝染色,再煮沸除蜡,这就成了蓝底白色独具特色的蜡染布料。还可以先在白布上涂上一层蜡,然后将画在纸上的图案贴在蜡上,用小刀依样刻出花纹,然后沉入染缸染色。这样,花纹又是一种风格。

后来,蜡染技术从中原传到西南地区。由于它特别适宜麻布的印染,因此几代后,地处西南的贵州成了我国蜡染中心。贵州黄果树的蜡染工艺品至今仍深受国内外人们的青睐。

扎染印花和蜡染印花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两大发明,在世界印染发明史上占有光荣的一页。前面讲的这两个故事虽是传说,但说明这两项发明都和古代劳动妇女紧密相关。这是女性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