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车

唤起人们对欧洲村舍生活方式和印度农村生产力相似想象的家用纺车起源于中国。欧洲已知的对纺车的最早介绍,是在公元 1280 年左右出版的德国斯佩耶尔一个行会章程中间接提到的。

纺车是从我国用来加工丝绸纤维的机械派生出来的。一根丝线有几百米长,其抗拉强度为每平方厘米 4570 千克,这比我们已知的任何一种植物纤维

的强度都高,并接近某些工程材料的强度。在我国最迟不晚于公元前 14 世纪,蚕已被驯化,丝绸工业已经发展起来。虽然很显然,从那以后的好几个世纪里养蚕和丝绸工业有了发展,但从一开始丝绸业就会需要绕丝机来处理如此绵长的丝纤维。这种机器在公元 121 年刊印的《说文解字)里提到过,

在公元 230 年刊印的《广雅》中又一次提及。而于公元 1237 年刊印的《耕织图》丛书,第一次将上述机器描绘出米了。

这种把丝线绕到筒管上的卷纬机也传到了欧洲,而且似乎比纺车进入欧洲还要早一点。在查特里斯大教堂的橱窗里被展示过。按年代推算公元 1240

年至公元 1245 年间的纺织机就是卷纬机,其中有一种图样描绘得更清楚的机

器可以在大约公元 1300 年出现的伊普里斯的《贸易》中见到。

卷纬机在我国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 世纪。现在还不清楚纺车是什么

时候从卷纬机派生出来的。如果保守一点,我们可以说,到公元 11 世纪时便发生了这种变化。这时棉花的栽培已经遍及全国。很明显,为了处理棉纱, 纺车便从卷纬机中分化出来了。当然,通过传送带把纺锤(锭子)与大轮子连接起来从而使纺锤(锭子)高速运转,这是最聪明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