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北极之路的人们
大西洋南部航道的发现和探索,引起了越来越多航海探险家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新世界的欲望,许多探险家开始探索北部的通往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道,为此,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亨利·哈得孙就是一位勇敢的探险家。这位生活在 17 世纪的英国人,曾四次率船队向北大西洋航行,希望发现绕过美洲北部进入太平洋和绕过欧亚大陆进入太平洋的航道。
哈得孙于 1607 年进行第一次探险航行,他们乘坐“豪普威尔”号从格雷维森港出发,目的是探查北方的冰海。探险船驶过冰岛和棉岛之间的水路, 向北方的格陵兰岛荒凉的海岸进发。到北纬 75 度时,遇上了一段恶劣的天气,云开雾散后,哈得孙发现他们已靠近一块陆地——格陵兰岛的东海岸线。接着,船队继续向东北航行。在这片海域,他们遇到了大片浮冰,发现了许多海豹和北极熊,当接近北纬 80 度时,“普豪威尔”号发现了斯匹次卑尔根
岛。进入 7 月后,大雾、浮冰和大风的困扰迫使探险船向南航行,但恶劣天
气依然紧随,7 月 12 日午夜,天气情况略有好转,这时一位叫科陵斯的水手惊呼起来,他发现了一块陆地,这是一块狭窄的陆地,哈得孙将这块陆地用第一个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称为“科陵斯角”。到了 7 月底,哈得孙放弃对斯匹次尔根岛的探查,驶向格陵兰岛,但这条航路被冰块中断了,哈得孙只得再次折返斯匹次卑尔根岛,贴进该岛西南部向英国返航。显然,探索新航路的目的未达到。但这并没有动摇哈得孙探险的决心。
1608 年 4 月,哈得孙又进行了第二次航行。探险船仍然是“豪普威尔” 号,探险船先沿挪威海岸北上。但没过多久,一些船员耐不住寒冷,不能正常工作了,再加上浮冰使前进的道路受阻,因而打通北方航路的计划再次成为泡影。不过哈得孙并没有马上折回返航,他们在诺瓦齐姆伯拉一带多次靠岸登陆,哈得孙对这一带海域的鱼、鸟及其它动物作了大量的记录。其实, 如果哈得孙随后向南航行,就能获得通向喀拉海的成功,令人遗憾的是哈得孙功亏一篑,致使第二次探险活动又归于失败。但他仍没有丧失信心,又于1609 年,乘“半月”号探险船进行第三次探险,由于船员没有和他甘苦与共的决心,使他这次探险又流产了。
1610 年,哈得孙进行最后一次探险,也是其悲剧生涯中最后一次探险。这次探险哈得孙吸取了前几次的经验和教训,准备得比较充分,他征到了一艘“发现”号大船,队员数量也增多了,哈得孙的两个儿子也在“发现”号上。5 月底他们到达冰岛,7 月到格陵兰岛南端后改向西航行,很快他们通过一段冰区向西航行后又往北驶,途中发现和探查了一些新岛屿海岸和海角, 进入了一个海峡,哈得孙估算这个海峡大约有 1400 多公里长,这就是“哈得
孙海峡”。通过海峡后,“发现”号进入到一个开阔的海域,面积为 120 万
平方公里,每年 10 月末开始结冰,次年 6 月下旬解冻。经过测量,这一海域水很浅,一般深度 30~60 米,最深处不过 200 米,这片美丽、广阔的水域就是今天的“哈得孙湾”。可是,当“发现”号航行到哈得孙湾西部,就再也找不到向西航行的海路。此时,冬季来临了,他们只好在简易营房里呆到第二年 6 月天气转暖,但是,海冰又阻住了他们航行的道路,食物越来越少, 哈得孙对食物实行严格的控制,船员情绪被激化。6 月 12 日,船员发生叛乱, 哈得孙和他大儿子及几名水手被叛乱分子拖到一艘小艇_[。小艇既无动力、又无食物,处于茫茫的冰海之中,后果可想而知。哈得孙等人为航海探险事业献出了生命。尽管前后四次探险他都未能打通新航路,但他的探险发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却给后人以极大的鼓舞。
继哈得孙之后,在不断掀起的探索北极的热潮中,英国极地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可谓最悲壮的献身者。1844 年,富兰克林率领一支 129 人的庞大探险队,乘坐当时动力最大,装备精良的两艘三桅帆船,“阴阳界”和“恐怖”号前往北极探险,尽管这两艘船都装备有蒸汽机、螺旋桨推进器和前所未有的热水管系统,但仍对付不了那漂忽不定的浮冰,最后在一个塞满冰块的狭窄水道中,进退两难,探险船被整整滞留了两年,结果还是被挤成碎片, 船员们只好弃船徒步南撤。这时,疾病、寒冷、饥饿和疲惫降临到他们头上, 富兰克林鼓励同伴继续前进,在极地黑夜来到之前向南前进,白天慢慢地越来越短,全队 129 人无一生还。富兰克林虽然长眠于寒冷的冰乡,但他曾深入到维多利亚海峡,为以后开辟北极航路打下了基础。在以后十多年里,先后有几十支探险队始终不渝地对北极地区进行探险。其中最有成绩的是挪威探险家南森和阿蒙森,以及年过半百的美国海军将军波利。
作为一位杰出的极地探险家,南森早在 1888 年就用狗拉雪橇首次横穿了格陵兰南部的冰雪大地。1893 年,他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下,设计了一艘没有龙骨,底部是半圆形的不怕浮冰挤压的特殊船“前进”号,浮冰是不可能将它挤碎的,他准备将它冻在冰里随浮冰一起漂向北极去作一次奇特的旅行。1893 年 6 月 24 日“前进”号在勒拿河三角洲以北,北纬 77 度 44 分处
冲入冰块之中。一直漂流了 1 年零 3 个月的时间,到 1894 年底船只漂流到北
纬 83 度 24 分的海区。这时浮冰层不再向北移动了,南森决定弃船探险,最
终到达北纬 86 度 14 分,离北极不过 224 海里了。这是人类 19 世纪最深入北
极区的一次。南森和船员在那里整整穴居了 8 个月,开春又继续前行,凑巧的是“前进”号居然也在同一天从斯匹卑尔根北面冲出冰块。这艘坚固的小船经历了 35 个月的航行,终于载着他们的船员凯旋而归。这次北极探险使人们对北极有了更深的了解。北极并非一块大陆,而是一片充满冰雪的汪洋大海,南森为探索北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活动被列为 19 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南森虽然成了深入北极心脏地区的第一人,但他仍然没有达到开辟极海航道的目的,也没有踏上地球的北极极点。阿蒙森决心向极点冲击,他在南森的帮助下,实施开辟北冰洋西北航道的探险计划,阿蒙森和 6 名船员驾着小船,与浮冰风浪顽强地拼搏着,在北极地区度过了三个严冬。1906 年 9 月, 他们终于穿过北极海区,从大西洋来到太平洋的威尔士角,打通了 400 多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东西之间的极海西北航路。可是遗憾的是,阿蒙森却没有摘取第一个到北极点的桂冠,获此殊荣的美国海军将军波利。1902 年 7 月, 波利率一支探险队乘“罗斯福”号出航,向北极极点进军。探险队在离北极只有 660 公里的埃米斯米尔岛北端的冰岸乘狗拉雪撬向极点进发。1903 年 4
月 1 日,波利探险北极点的主力队仅剩 6 人,此时离北极点只剩下 213 公里。
探险队以每天 40 公里的速度向北极点艰难的跋涉,终于在 4 月 6 日胜利抵达极点,拿下世界第一个极点堡垒。
北极点的被征服,吸引和激励着各国的探险家和科学家继续深入考察。不少科学家甚至献出毕生的精力。法国女生物学家多米尼克·埃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位来自法国北部庇卡底的女生物学家,特别偏爱北极生物的研究,而且成就喜人。在北极研究生物,不同于温带地区,零下 30 多摄氏度的低温是不足为奇的,伴随着严寒和风暴还将遇到许多意料不到的困难。但埃琳却不畏这些艰险,长年的极地磨练,练就了她勇敢坚强的性格。为了表彰她的杰出成就与勇敢奋斗精神,1989 年法国政府授予她“庇卡度的妇女”光荣称号。
在北极考察活动中,最扣人心弦的是那些依靠自身体能,徒步闯北极的英雄。1991 年 3 月,3 名挪威人:28 岁的盖尔·兰德贝,27 岁的厄林·卡盖和博格·奥斯兰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条件下,徒步滑雪闯北极。刚一踏上征程, 高压气流和漂流雪就阻碍了他们前进的行程。滑行到第九天,盖尔的雪橇便不幸滑进冰缝,扭伤了他的背,盖尔不得不中途退出。剩下的两人继续向北极点前进。他们在危机四伏的冰面上曾八次化险为夷,在北极夜间太阳照射下,冰面变得光滑了。于是,他们的滑行速度加快,当北极点已距离不远时, 他们两人都已精疲力尽,几乎是举步维艰。为了赶在英国徒步探险队的前面, 厄林和博格强忍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每天滑行 15 小时,常常 24 小时处于极度紧张状态。由于过度紧张,他们两人的双脚麻木,以致滑过北极极点,
深入到前苏联一侧 550 米处。他们高兴得紧紧拥抱在一起,无力地瘫倒在雪原上。在睡梦中,他们才随着漂移冰又漂回北极点。
人类虽然以各种方式征服了北极点,但对北冰洋及北极层下的秘密始终没有真正揭示。为了探索古代大气,推知未来大气的变化,解开千年冰封之谜。从 1991 年起,一批美国的科学家抵达格陵兰,他们在那里竖起了特制的钻机,执行历时五年的一项科研计划,科学家们准备在几个特定的区域钻入2000 米深的冰层,取出冰样,以研究 20 万年前至今的天气成分及气温的变化。格陵兰从古至今终年飘雪,由于气温低,积雪并不融化。下雪时,雪花中约带 10%的空气。这样年复一年,积雪一层又一层,当下面的雪被压成冰块时,雪中的空气就形成一个个小气泡。这些小气泡就是当时空气的宝贵标本,通过这些标本,科学家们便可测知当时大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尤其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由于冰样几乎连续地提供了 20 万年前至今的空气标本,因此到计划完成时,人们对地球大气系统的历史变化将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冰层和树一样,也有年轮。因为不同年份下的雪积累起来时,有明显的两个界面,所以人们用肉眼就可辨别计算出距今几百年左右的冰样的确切年代。但到了一定深度冰层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分层逐步消失,科学家们只好用计算机模拟下雪与累积过程,然后计算出探度与冰样年代之间的关系。历史上的火山活动也有助于确定冰样的年龄,火山喷发时,大量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又随着降雪来到了北极,科学家通过测定冰中的化学成分,然后参照历史上大规模火山喷发的年代,就可确定一批冰样的准确年龄。对于极深处的冰样,科学家们是通过测定其中碳同位素的含量来估计其形成年代的。
当然,要全面探索北极洋的奥秘,单靠一两个国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世界各国越来越呈现出加强联合考察之势。1993 年 7 月 28 日,来
自 25 个国家的 110 名科学家组成了一个大型考察团,乘坐一艘考察船首次前往北冰洋永久冰区进行深海钻探,以获取有关地球环境史和气候史的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