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增养殖

海洋生物资源远比陆地丰富,但是如不科学地利用和保护,常会发生过度捕捞,海中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资源就会衰退枯竭。

有一种海生动物叫无齿牛,1941 年,白令探险队在康曼特群岛首先发现了它们,27 年以后,人们就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踪影了。

还有人人都知道的鲸鱼,常见的八个鲸种已经全部处于危险状态之中, 其中有五个鲸种几乎已经绝迹。十多年前,有一个调查报告中就说:“现在只剩下 100 条蓝鲸,这个鲸种无论如何将会绝迹,因为公鲸在大海上到处找不到母鲸。”

海狗、海象和海龟这些有价值的海兽也已经大为减少,某些有价值的鱼、蟹、牡蛎,也遭受着同样的命运。

海洋生物资源不同于矿产资源之处在于它能够再生长。如果我们能够科学地管理海洋生物资源,帮助它们繁殖,很好地获取和利用这些生物生产的剩余部分,那么,人类的“粮食”资源决不会减少。

目前,人工增殖的工作已经开始。把海藻类的紫菜、裙带菜、海带的种子放在网里投放海中的培育技术和陆地上的农耕栽培方法大体一致。对于海中的动物,如鲍鱼、海扇、对虾、加级鱼、花鲫鱼等许多种类的鱼都可采用人工授精和人工孵化的办法培育幼苗。现在的“生物能的增殖技术”已经不只限于鱼贝类,可以养到成鱼的种类已经超过了 10 种。

人们开始由捕捞天然水产动物,发展到放牧水产动物。方法是,用人工培育鱼的幼苗,待生长到一定大小后,放流到自然水域成长,借以增加资源, 提高海洋生产力。这一过程,日本称其为“栽培渔业”,欧美则称为“增殖”。

人类在 100 多年前就开始人工培育和放流海洋鱼类、贝类和虾的种苗,

到 70 年代这种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每年把 30 多亿尾鱼苗放流到海里

去。1979 年美国增殖业产量已达 8 万吨,现在已有 200 多个增殖场。前苏联

也有 140 多处增殖场和移殖站,每年仅放流到库页岛海域的约 120 亿尾鱼苗。日本是世界上增殖渔业发展比较快的国家,建立了几个渔业栽培中心,1979 年养殖产量达 88 万吨,增殖渔业正从内海、浅海向外海区域发展。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制订了发展海洋渔牧场的计划。特别是日本, 近十多年来他们开展了“海洋农牧场计划”,建成了鱼、贝增养殖场,人工投放种苗增加资源,人工施肥提高海域初级生产力,并在外海大陆架上建造人工岩礁,控制自然环境,适于鱼类栖息而不远游。

1983 年,我国在经过 3 年的基础研究后,也开始了以虾类、牙鲆鱼为主的种苗放流增殖。这是我国海洋农牧化研究的一项成功试验。当然这仅是开端。进入 90 年代,世界范围内的海水增殖业和养殖业,在向海洋农牧化方向

迈进中,取得了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