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资源及其利用

400 多年前,当哥伦布一行在大西洋上航行时,发现远处有一块绿色的“草地”,以为大陆已经临近。赶紧向前驶去一看,却大失所望:“草地” 消失了,眼前是一片茫茫的海上大“草原”。船队艰难地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航行,几天几夜没能找到尽头,人们忧虑这神秘的“草原”将给船队带来不幸。后来才知道,他们正处在北大西洋中心,离大陆远着哩!他们是进入了长满马尾藻的海面。因为这一带水流微弱,风平浪静,漂浮的马尾藻不能远游,便在这里定居下来,繁殖后代,盖满了大约 450 万平方公里的海面,使这一海区赢得了“马尾藻海”的称号。

海洋里有 1 万多种植物,绝大多数是藻类,马尾藻就是其中过着漂泊流浪生活的大型藻类。浅海地区许多藻类却生在海底,不过这些固着在海底的海藻不像陆上植物扎根于土壤,用根来吸取养分,而是用假根附着在海底或岩石上,靠自己长长的叶片直接从海水里获得营养物质。最长的海藻可达 300 多米,超过陆地上任何高大的树木。这些成群的海藻竖立在海中,构成巨大

的“海底森林”。由于它们具有柔软的身躯,故能屈折自如,随意摆动。大风浪固然能把海岸、码头损坏,却损坏不了这些“海底森林”,它们起了天然防波堤的作用。

形形色色的海藻,品种繁多,可分为绿藻、裸藻、甲藻、黄藻、金藻、硅藻、蓝藻、褐藻、红藻等 9 大类,其中绿藻、褐藻和红藻的经济价值比较高。绿藻生活在滨海潮间带;浅海 50 米以内是褐藻的天下;50 米以外主要生长着红藻。在水深 10 米到 100 米之间,藻类的繁殖特别茂盛。

初步调查,全世界的褐藻的储量就在 1 亿吨以上,红藻的储量更大。有些藻类可以作我们的食品,有些藻类是牲畜的饲料。近年来,人类还越来越多地从海生植物中提取药物。

海藻作为食物,自古即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海藻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一定的蛋白质及纤维素、维生素。由于海水中积累有全部种类的化学元素,而海藻吸收这些元素后被人类当作食物,从而得到了从陆地中得不到的重要元素。海藻作为食物,其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如含糖量,绿藻中的孔石药为 73.45%,礁膜为 73.30%,浒苔为 71.29%;蛋白质含量,溪莱达 31.30%,礁膜为 25.22%,石莼为 24.76%;微量元素,浒苔高达 16.89

%,石莼达 16.10%。这些藻类均为沿海人们所喜欢的食品。

红藻类的髓部细胞间隙,含有十分丰富的胶质,这些藻胶生成的糖类是颇有用处的食品成分,有的是可做药用的物质。糖类含量较丰富的是海萝, 其次为石花菜。

石花菜是主要生产琼胶的藻类,目前我国广东福建的琼胶,多用培养的石花菜提取制成。石花菜的琼胶在热水中溶解后可以得到还原糖、总醛糖、半乳糖等。此外,琼胶可以产生几种衍生物。

褐藻有我们前面提到的马尾藻,较大型的还有裙带菜、鹅掌菜、爱森藻以及我们最为熟悉的海带。

海带一般长 2~4 米,最长可达 7 米。海带喜欢在冷水中生活,以 2~15

℃为最适宜。它含有大量的碘。住在山区的人,常患“大脖子病”,就是缺乏这种碘。现在海带成了人们餐桌上的家常菜了,“大脖子病”也大大减少。

海带除了含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外,工业上和医药上的用处也不少,可以提炼碘、镁、铁、氯化钾等,还可制褐藻胶,做球鞋、雨鞋也用得着它。我国沿海地区的工人还成功地从海带中提取了褐藻胶、甘露醇等多种产品,并且大量投入生产。工人还用褐藻胶代替面粉浆纱、浆布,节省了工业用粮。

紫菜也是海藻的一种,生长在浅海潮间带岩石上,富 含蛋白质和碘、磷、钙等物质。紫菜每 100 克中含有氨基酸量为 33~40 克,有时可达 50 克之多。其中人体需要的八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一般不低于 13~15 克,而我国江苏如东沿岸养殖的紫菜则含有 18~20 克。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已开始注意海洋药物的精制及疗效和剂型的研究,更有一些具特殊作用的药用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保护。

人民群众很早就利用红藻类的海藻——鹧鸪菜,浙江人称其为蛔虫菜, 是我国传统给儿童驱除蛔虫的药物,还可给小儿消化不良症。鹧鸪菜现在已在广东的汕头近海进行人工养殖。

海洋的微藻——海洋螺旋藻是最近十几年发现并发展起来的微藻生物技术的主要开发对象。螺旋藻除含丰富的蛋白质与合理的氨基酸成分外,它还

能降低胆固醇,对许多老年人都易出现的动脉硬化程度有明显改善作用。螺旋藻中所含的β—胡萝卜素有防癌的医疗效果,螺旋藻中的γ—亚麻酸和前列腺激素,能控制人体许多基本的功能,包括调节血压,合成胆固醇,以及细胞分裂等,可以防治关节炎、心脏病、肥胖病等。螺旋藻的藻蓝蛋白,还有增强免疫力的效果及治疗贫血症等功效。因此,各国都在大力推进螺旋藻的产业化生产。我国国家科委已号召有技术力量的单位寻找合作者,多开展合作,推动我国螺旋藻产业尽快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