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现代海洋农牧场

还是在本世纪中叶,人们就设想:我们可不可以像在陆地上种庄稼那样在海洋里种植水生植物,像在草原上牧羊那样在海洋里放牧鱼儿呢?

是有可能的,养殖海带就是一个例子。

海带是褐藻中的一种。它的“根”其实是一种附着器,能“抓”住岩石, 把自己固定在水中。“根”上有一个短短的柄,再上面就是叶子。它的叶片扁平,几米长,绿褐色,喜欢在水流通畅、水质肥沃、夏季平均水温一般不超过摄氏 20 度的海水里生活。

过去海带都是自生自长的,产量低,又不稳定;质量差,长得又小又窄, 收割也很困难。

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掌握了海带生长发育的规律,开始用人工来养殖海带。

现在假如我们到海边去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图景,港港湾湾,已形成一片肥沃的水上田园;海面上整齐地漂浮着一排排玻璃球或竹筒,随波荡漾;小

船像马车一样穿梭往来,海水里长满着茂盛的庄稼——这就是海带养殖场。海洋里种植庄稼跟陆地上不同,用竹筒或玻璃浮子扎成养殖浮架,漂浮

在水面上;浮架用绳子连起来,不让它随浪漂走。“播种”的时候,把海带的幼苗插在绳子缝里,每隔一定距离插一株或几株,再把插好苗的绳子一根根挂在养殖浮架上,绳子在海水中,海带的“根”紧紧地抓住绳子,带状的叶片就尽情地朝海底伸展。

海带每年夏秋季节“播种”,收获季节在来年 6 月。“播种”后要进行“田间”管理,主要是施氮肥以提高海带的产量和质量。

海带是营养价值很高的大众化食品;它含有大量的碘质,能治甲状腺肿, 有药用价值,对于降低血压,治疗气管炎哮喘,促进产妇分泌乳汁,也有一定的作用;在工业上,海带可以用来提制碘、钙、氯化钾、褐藻胶、甘露醇和褐藻淀粉等等,是纺织、印染、食品、橡胶等工业的重要原料。

我国原来并不生长海带。旅顺大连地区的第一批海带出现于 1927 年,后来才慢慢地向南扩大地盘到烟台海湾,1949 年后,经过多次科学实验,破除了“海带不能向南移过连云港”的迷信,1956 年培育出了适合于温水生长的新品种。这种寒带的海生植物,终于可以在温暖的南方海洋里“安家落户” 繁殖生长了。

在浅海这块“庄稼地”里,人们还养殖着许多其它的藻类,比如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紫菜和苔菜;用途广泛、又可食用的裙带菜;经济价值挺高、可以制造琼胶的江篱和石花菜;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症和驱蛔虫的药材鹧鸪菜等等。这些藻类不仅可以吃,可以做药、做饲料、肥料,而且可以作工业原料,甚至可以从中提取某些贵重的金属元素。

海生植物能够人工种植,海生动物能不能人工繁殖饲养呢?

大家都很熟悉池塘养鱼,关键是要圈出一块地方来作“养鱼池”。对于游泳能力强的鱼类,若采取不设围网的方法饲养,就难以阻止鱼群在一定程度上的扩散。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在浅海海湾筑堤修坝,围成一个养鱼场。当然也可以用简易的金属网或化学纤维网来代替工程量浩大的堤坝。但是这些办法的成本都太高。

应该设法采取一种更简便更经济的措施。

办法也想了不少:有人在划定的海区周围通上强大的电流;有人在养殖场的边缘发射声波;还有人在海底铺上多孔的铁管,压进空气,造成一道由数不清的气泡组成的“气泡帘”。这些办法的实质都一样,就是造一个无形的“笼子”,叫鱼儿乖乖地待在里面,不能越界出境。

有人试验一种更有趣的办法,既不用坝,又不用网,甚至也不造成无形的笼子,他们在海里建造设置能满足鱼的生长阶段需要的各种人造渔礁,采用音响驯养法喂食、集鱼,并有消除敌害、保护鱼群的方法。当然,环境条件要选择特定鱼种所要求的适宜的水温和食饵的海域,对鱼类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它们自愿在这样的建筑物里留下来,不想再到远处去觅食游逛。

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又养又放的办法,就是利用某些鱼类有回归出生地的本领,把鱼虾养大到一定程度,然后流放到大海里,让它们自己到海洋里去觅食。等它们长大以后,再让他们自己回到“老家”,来个一网打尽。这种又养又放的办法,当然要比完全用人工养殖的方法经济得多。

许多国家的海洋生物学家,正在进行着一系列海洋生物的“放牧”试验。有人把鳟鱼养在海水网箱里,每次喂食的时候播放一种音乐,使它们形

成条件反射,然后把它们放归大海。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取食,鱼儿长大了, 这时候,人们再播放原来的音乐,果然把大部分鳟鱼都“召唤”回来了。

繁殖洄游范围大的鱼群时,所要管理的海域变得更加广阔。尤其是繁殖沙丁鱼、鲐鱼、秋刀鱼、竹荚鱼等高产鱼种时,鱼的食物只好完全依靠天然供给。此外,在产卵保护、消除敌害、适时捕捞等方面,乃至对鱼的全部生活过程,都需要人在广阔的海面上进行必要的管理,到了这种“海洋放牧” 阶段,似乎只能借助海豚这样的高级动物的力量,此外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其具体方法是,把海豚分成几群进行驯养,使其能分别承担起各自所适合的专门任务,如引导鱼苗进入有食物的地方,保护鱼群不受外敌的侵害,把成鱼群赶人捕捞网,把成熟雌鱼引向产卵场使其平安产卵,并保护鱼卵不遭损害等。这样,海豚就扮演了中间管理者的角色,而管理人员的任务是从海面快艇上适时向海豚发出适当的指令,以使海洋放牧系统根据人的意愿顺利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从实现这一设想所应具备的技术水平来看,在硬件方面已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在海豚的驯养等软件技术方面,还有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海洋农牧化技术是一项高技术,也是一个新技术群。现代化的海洋农牧场,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海水养殖和增殖渔业新生产方式的组合体, 它不仅要对“放牧”对象进行品种培育、改良,而且要实施渔场管理和人工改造。除了生物技术外,还包括增加海水温度、水质监测、鱼群控制、人工鱼礁等工程技术。

将来又会怎么样呢?

现在人工养殖只是在十几米深的浅海区进行,而且还只利用了其中的极小一部分,未来的海洋人工养殖规模之大,将使你难以想象。海底“农场”、“牧场”要向广大的海域扩展。到那时候,人们“耕海”“放牧”的夙愿完全实现了,海洋每年将向人们提供几十亿、几百亿吨水产品,足够供应十倍、几十倍于现代世界人口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