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深渊,欢乐的英雄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欢乐是人间最美、最幸福的享受,也是最短暂、最难得的时刻。就像那闪烁在夜空中的焰火,最辉煌时刻也正是将要燃尽的时候,接下来却是漫长的黑夜,如同人世间那种种挥之不去的苦难。

有谁能使那欢乐成为永恒?有谁能使亿万人尽情陶醉在欢乐之中?有的,他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他的《英雄交响曲》展现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他的《欢乐颂》自问世 100 多年来,将欢乐的巨大精神享受,无偿地赐予了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有谁会想到,他自己却是一位在痛苦的深渊中讴歌欢乐的英雄?

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生前从未享受过荣华富贵。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

候,那双对于未来充满了渴望的双眸仍然凝视着苍穹。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是一只陌生的手替他合上了眼睛。所有的财产,连同那 252 件音乐手稿和书

籍,仅拍卖了 1575 弗各冷(当时维也纳的货币名称)。他的一生都与那悲苦的命运相伴并与它搏斗。

贝多芬 4 岁时,就被他那经常酗酒的父亲整天“看押”在风琴前。虽说这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但父亲的粗暴和酗酒成性给他的童年留下了阴影, 也使他养成了倔强的性格。母亲在他 13 岁时就离开了人世,而父亲又沉于酒精之中不能自拔,他便成了一家之主。沉重的生活负担、拮据的经济状况, 没能使这个天才夭折。当他 16 岁求教于莫扎特受到冷遇时,尽管面前是他崇敬的大师,他仍憎恨这不公平的待遇,于是开始即兴创作演奏,一曲震惊四座。当时莫扎特的几个朋友不约而同地说:“注意这个孩子,日后他将给世界带来极大的震惊。”

从童年到青年,贝多芬的生活中压力重重。可是,他的一生中最怀念的就是这段时光。美丽舒缓的莱茵河,绿茵如织的田野,笼罩在白雾之中。波恩那壮美、雄浑的古老建筑,与那远远的村落、耸立的古堡,使贝多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此后,他阔别家乡几十年,仍深深地眷恋着这片土地:“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地美、那样地明亮,和我离开她时毫无两样。”

1792 年,贝多芬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3 年后,他举行了首次钢琴演奏会。在他才华初现时,他向往平等、博爱、自由的精神也体现得愈发鲜明。对于朋友,他总是那样地真诚。在他成功时的第一个念头是:“譬如我看见一个朋友陷于窘境,倘若我的钱袋不够帮他时,我只消坐在书桌前面,顷刻之间便解决了他的困难⋯⋯”可就是在成功到来的时候,痛苦开始叩响他的门扉。

从 1796 年开始,他感到耳鸣得非常厉害,不久他的听力即严重下降。作为一个音乐家,失聪也许意味着音乐生涯的结束。可当我们把贝多芬的作品目录与发表的时期相对照时,就会发现他的一系列重要创作都是在耳聋以后进行的,比如,1799 年的《悲怆奏鸣曲》,1800 年的《七重奏》、《第一交响曲》。这时贝多芬心中的痛苦不仅仅是肉体上,更强烈的是在他的精神上。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 而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可是,当我们聆听他的音乐作品时,并不都是像《悲怆奏鸣曲》中所感到的那种悲剧式的愁苦和忧郁的情绪。我们在《七重奏》中体会到了一种欢悦的情绪,在《第一交响曲》中我们就像是在明澈的水中畅游。在贝多芬的灵魂深处,有一束永不熄灭的光芒。这光芒是源于他对故乡的挚爱?还是源于远古的理性光辉?贝多芬在他的信中写道:“普鲁塔克(公元 1 世纪时希腊的伦理学家与史学家)教我学习隐忍。我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我的体力和智力突飞猛进⋯⋯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不过才开始。我窥见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接近它一些。”是的,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可以窥见青春在如歌的行板中微笑。

1801 年,爱情走进了他的生活,他与琪丽哀太相爱了。他将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这位美丽的姑娘身上,可是命运之神再一次背向这个音乐天才。也许是由于残疾、生活窘迫,使他无法娶他所爱的人。他俩相恋了两年后,琪

丽哀太还是嫁给了一位伯爵。这巨大的打击几乎使他陷入绝望,精神上的强烈刺激使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几乎什么也听不到了,甚至产生了将会不久于世的念头。在他当时写下的遗嘱中有这样一段话:“连一向支持我的卓绝的勇气也消失了。噢神,给我一天真正的欢乐吧,就是一天也好!我没有听到欢乐深远的声音已经多久?什么时候,我的上帝,什么时候我再能和它相遇?”但是贝多芬没有自杀,是他坚强的道德情操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信念,使他又度过了 25 年。也正是在这段宝贵的时光里,他谱写出音乐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月光曲》就像是一轮明月,对着辽阔的大海唱着一首凄婉的歌。

从《第二交响曲》中那昂扬的快板里,我们听到了贝多芬不屈的意志的律动。在生命的沸腾中掀起了乐曲的高潮,欢乐的强大力量又一次将忧郁的阴影一扫而空。

贝多芬不仅仅沉醉在他的音乐王国中。他用敏锐的目光,注视着这个世界上发生的重大变化。当时法国在动荡中,他希望拿破仑能够建立起一个真正的共和国。他期望着自由与民族独立,人民得到普选的权力。他用音乐来讴歌民主与自由,写下了《英雄交响曲:波拿巴》。但当他得知这个法国当权者竟背离民主当上皇帝时,贝多芬愤怒了:“可惜我在战争里不像在音乐里那么内行!否则我将战胜他!”他从乐谱上划去了波拿巴的名字,“我只为民主与自由歌唱!”从此《英雄交响曲》成了一首民主与自由的颂歌。此时的贝多芬开始了对于命运的深刻思索,他的《命运交响曲》成为他对于自身痛苦命运的写照,也更明确地突出了与命运抗争的主题,正如他那句世人皆知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罗曼·罗兰对于贝多芬的一生评价道:“在此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即使在贝多芬几乎完全听不到钢琴声时,他也没有退却。他用一根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里,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通过钢琴的震动感, 用以作曲听音。

一部伟大的音乐史诗出现了!1824 年 5 月 7 日,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欢乐之神从天而降,当这个欢乐的歌唱主题出现时,乐队突然终止,让合唱队歌咏的欢乐之神的灵光透入每个听众的心坎。紧接着,宏伟的乐音犹如浩浩荡荡的军队,又像是众神汇聚天穹,齐声疾呼着扑向欢乐。这犹如神助的《欢乐颂》,引起了听众近乎狂热的反响,许多人泪如雨下。贝多芬受到 5 次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

在当时,即使是皇家成员也只有 3 次掌声的礼遇。然而,贝多芬已经听不到这如雷鸣般的欢呼。当一位女歌手拉着他的手转过身来时,他看到了如林的手臂在向他挥舞,他看到了一张张欣喜若狂的面庞。他感动得晕了过去。

第二天早上他醒来时,虽然病痛依旧,虽然孤独无依,可是他赢了。他“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他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罗曼·罗兰)。

1827 年 3 月 26 日,闪电划破了天空,3 月的维也纳竟雷声轰鸣,在雷声中贝多芬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两万多维也纳人自动走上街头,送殡的场面格外庄严、肃穆。8 位当时著名的指挥家穿着盖棺衣,走在人群的前面,年轻的舒伯特举着火炬紧随其后。跟在灵柩后面的人群好像没有尽头,在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悲伤肃穆的气氛中缓缓移动。贝多芬死了,他却用自己的生命、灵魂高唱“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贝多芬)。

贝多芬这个名字不仅仅代表了艺术上的伟大,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意志与信仰的不尽财富。他时时如一道划破暗夜的闪电,呼唤起人们心底的狂风,驱走那满天的乌云,将一轮火红的朝阳托举出地平线。他在身后留给人类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一个勇于向命运挑战并且战而必胜的决心。贝多芬——一个毕生陷在贫穷、残疾、孤独与痛苦深渊中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出欢乐来给予世界!他得到了超人的光荣。他获得了心灵中的凯旋!他却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语告诉了我们这个奇迹的原由——“用痛苦换来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