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里亚河

在遥远的乌克兰,有一条静静的维里亚河。它在这片被称为原苏联粮仓的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流淌着,承载着多少动人的故事流向远方。在维里亚河畔有一个维里亚村。1904 年,这里出生了一个男孩,他用自己的一生写下了一个故事。多少年过去了,他的故事在那伟大的国度里尽人皆知。在我们中国,他的故事整整影响了几代人。

60 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看完一场电影回来后,追在妈妈身后,没完没了地复述着电影中那个骑马打仗的英雄——保尔,还提出了一大堆搞不明白的问题。

“保尔现在还活着吗?” “他现在住在哪?” “他修的那条铁路通咱们北京火车站吗?”

妈妈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递给我:“好好读读这本书,你就什么都知道了。”

我将书捧在手里,浅黄色的封面上有一幅深褐色的照片,里面一位面庞清瘦的青年,身配勋章,两眼炯炯有神,下面是一行繁体字《奥斯特洛夫斯基传》。从这本书里我才知道,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条叫做维里亚的河, 它哺育了一个了不起的人——尼古拉·阿列克赛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在中国五六十年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雷锋、王杰、欧阳海⋯⋯那也是一个仰慕英雄、追求崇高的年代,工人学大庆,农民学大寨,全国学习

解放军。当时的孩子们把英雄当作圣灵一样地崇拜,我当然也不例外。可是, 当我挺费劲地啃着这本半通不通的繁体字书时,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了我的面前。

这是维里亚村一个酒厂工人的家庭里的小男孩,他是 4 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淘气的一个。不安分的天性,好奇、好动的性格,来源于他爷爷和父亲的士兵血统。早年,爷爷在沙皇的军队里当炮兵,后来父亲又当上了炮兵的瞄准手。他们在与入侵俄罗斯的英、法、土耳其军队的战斗中,表现得非常英勇,退役后回到了家乡。童年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是聆听着父亲讲述的战斗故事长大的,“战斗”游戏与讲战斗故事成了他儿时游戏的主要内容。家里看这个小淘气应该受到一些管教,就在他 4 岁时送他进入当地的小学,成了一名编外生。学校生活使他接受了不少知识,没用多少时间他就可以流畅地读书了。这期间,他开始寻找各种各样的读物,尤其是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故事。两年以后,奥斯特洛夫斯基成为正式的小学生。他阅读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从《大尉的女儿》到《斯巴达克》、《牛虻》。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他越发感到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例如,地主任意克扣姐姐们的工钱,哥哥无端遭工厂主的毒打。这个不安分的孩子头儿,决心给这些坏蛋一点教训。

8 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组织了他战斗生涯中的第一场“战争”。十几个孩子在他的带领下,晚上用石头袭击了地主的账房,将所有玻璃窗打了个粉碎。只可惜队伍中出现了“叛徒”,第二天,全村的人都叫他“玻璃匠”。姐姐们和所有参加行动的孩子的家庭都受到了地主的处罚。过了几个月,地主贮藏过冬土豆的地窑半夜火起,损失惨重。这回地主没能查出是谁干的, 可是全村的人心里都明白,一定是“玻璃匠”们干的。

童心是相通的,当我看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伟大”战绩时,佩服得不得了。为什么电影中的少年保尔没有这么干?他虽然教训了那两个坏小子, 将一个打到了河里,可还是没有“玻璃匠”干得过瘾。

在当时,真正的战争正在逼近维里亚河畔。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苏维埃的影响波及到这里。在动荡岁月中长大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成了苏联共产党的少年地下工作者。1919 年,他 15 岁时加入了红军骑兵第一军团,在基辅地区与白军匪帮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战斗十分残酷。但是每当战斗间隙,在那熊熊的篝火旁,骑兵团的战士们就会听到激扬、流畅的手风琴乐曲,那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演奏。他把维里亚河美丽的风光和两岸人民的爱国激情,全部融入到昂扬的乐曲中。

清晨到来时,战斗又开始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策马冲向敌人,一颗炮弹落在了身旁,气浪把他从马上掀了下来,脊骨受伤,失去了知觉。他醒来以后马上追上队伍。接着在一次全线反击的战斗中,他又身负重伤,弹片打入了他的头和腹部,右眼失明了。他不得不离开了军队,那年他仅仅 16 岁。

在接下来的 5 年时光里,正是苏维埃艰苦创业的年代。奥斯特洛夫斯基不顾自己的伤残,在严寒中抢修铁路。伤寒病还未痊愈,就在冷水中抢运木材。医生发现他患了脊椎硬化症,开出残疾证明书,让他休养。但他从未向人们提过此事,而是更加拼命地工作、工作,这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到1928 年时,他只能靠双拐行走了,不得不住院疗养。在住院期间,奥斯特洛

夫斯基读了大量的书籍,有时一天读书长达 20 个小时,这对于他那原本已十分病弱的身体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终于病情进一步恶化,除了头和双手,全

身都瘫痪了,那时他年仅 23 岁。

与此同时,一个计划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脑海里形成了:“我整天躺着。打算写一本历史性一抒情性一英雄主义色彩的中篇小说。不是开玩笑,真的要写⋯⋯”

这是一条艰险备至的道路。当一个人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时,勇于面对还不是十分困难的;但当他面对自身条件的束缚时,是否有勇气坚持下去, 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有一天我和几位名牌大学的学生聊天,他们谈到在大学生中国学业成绩下降或失恋而轻生的同窗时,觉得十分惋惜。我问他们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只是觉得这些同学心眼小、想不开。有的同学说:这也许是他们最勇敢的选择。在此我不想多加评论,请看一看奥斯特洛夫斯基对于自己生死的抉择。

他在休养期间,靠拐杖行走已经非常困难。当他夜晚参加了一个远在 4 公里之外的党组织活动后,没能坐上车,只好步行回来。病痛与疲劳使他心力憔悴,一瞬间他想到了死。面对茫茫的大海,衣袋里有一支装满子弹的手枪,只要扣动扳机,马上就可以摆脱一切痛苦。但他没有这样做。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任何一个傻瓜都能随时随地把自己一下打倒,这是一条最懦弱、最轻易的出路,日子难过就自杀。你可曾试过战胜这生活吗?任何人纵使到了生活实在忍受不住的时候,也还是应该坚持活下去,使生命化为有用!”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文学化了的语言。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只有我们这种人,只有像我这样地狂爱着生命, 为建设一个全新的、更好的世界而斗争和工作的人,只有看到了、并且认清了生命的全部本质的我们这种人,才死不得。纵使只有一个机会存在,我们也不能放过。”听听这个来自维里亚河畔的青年的心声,那些打算轻生的人们、那些不懂得生命价值的人们,你们不觉得羞愧吗?

奥斯特洛夫斯基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了创作。那时他的眼睛几乎失明,有时他口述小说的章节,让妻子帮助记录。邻居的姑娘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下班后也义务来帮助他记录。为了不影响写作进度,他请人制作了一块带有横格的硬纸框。当夜深人静时,他在黑暗中开始写作,清晨妻子再将那散落在地上写好的稿纸收集起来。他每天工作时间长达 18 至 20 小时。

经过近两年的奋斗,小说的第一卷终于脱稿了,到 1933 年这部书全部完

成。奥斯特洛夫斯基从 1927 年冬季开始构思,历经 6 个寒暑,他用钢铁般的意志给我们讲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部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先后被译成 50 多种文字,再版 390 多次,改编成话剧、电影,在许多国家演出。奥斯特洛夫斯基成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 被授予列宁勋章。在巨大的荣誉面前,他没有停步,又开始写第二部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当小说第一部完成后的 10 天,1936 年 12 月 22 日, 奥斯特洛夫斯基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但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用其一生的心血,谛造了一个永生的钢铁战士——保尔·柯察金。他永远活在为人民自由而战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