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客

为了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商朝时期就在中央政府设置了“宾”的官职,负责掌管诸侯朝觐,接待“宾客”。古代典籍《竹书纪年》中还有“氐羌来宾”的记载,所以赵云田教授认为,“宾也应该负责接待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是商朝中央政府中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的官员”,这表明中国的边疆民族管理机构在商朝已经萌芽。

西周建立后,鉴于疆土的扩大和事务的增加,设置了一系列的机构、官职管理边疆民族事务,主要包括小行人、象胥、掌客、职方氏、怀方氏等等。根据《周礼》的记载,小行人负责接待来自四方邦国的宾客、使者;象胥懂得夷、狄等边疆民族的语言,周天子接见边疆民族首领、使者负责翻译,并在他们参加朝觐以及出入、送迎过程说明礼仪规范,充当“傧相”的角色;掌客主管边疆民族“宾客”的贡品、方物,他们在朝贡期间的表现以及起居、饮食的等级、数额等事宜也由掌客负责;职方氏主要掌握当时“天下”的图籍、国土状况,保存和分析王畿和边疆各民族地区的人民、财政、物产等信息,在周天子和有关部门需要时提供相关的情报和数据,分析其中的利害得失;怀方氏负责“怀柔远人”,包括安抚“远方之民”,掌管他们的方物、贡品以及接送、起居、饮食等事务,与掌客有些接近又有不同。

西周时期的这些机构、官职分工较为明确,较商朝时期更为系统化、专门化,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配合,共同管理着边疆民族事务。东周时代,周天子的影响不断衰减,各诸侯国的力量日益强大,各国也设立了专门机构处理本国的边疆民族问题。当时,许多诸侯国都设置“行人”负责外事活动,设了“封人”主管边疆事务,例如战国时期的齐国设有负责接待“宾客”的“大行”,下设“谒者”和“主客”两个属官,他们接待的“宾客”中就包括周边少数民族的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