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
东北古代民族。中文文献中又有虑真、朱先、珠尔真、朱理真、诸申、朱里扯特、主儿扯惕、拙儿察歹等不同写法。一般认为其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有渊源关系。五代时,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从此该名取代靺鞨,辽代因避兴宗耶律宗真讳改称女直。其后多有沿用者。
辽代女真臣服于辽。契丹人依据统治方式的不同,分其为熟女真和生女真。熟女真以曷苏馆女真为主。居住在今辽宁及吉林南部。其人户编入辽之户籍,按户抽丁,称为系籍女真或系辽籍女真,首领接受辽官号与信印。生女真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中下游及长白山等地,不属辽直接管辖,人户不入辽户籍,只纳贡赋,称为不系籍女真或不系辽籍女真。契丹人还按其分布地区,把女真分为南女真、北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国女真、长白山女真、滨海女真、乙典女真、衍女真等。各部互不统属。宋人则把辽统治下的女真划分为熟女真、回跋、生女真、东海女真、黄头女真。辽代女真语言基本一致,习俗相近,地域相邻,基本从事同一经济类型,兼营渔猎和农业,但比重不同,反映了各部守墓武官像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生女真中的完颜部逐渐强大,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私有财产,阶级分化明显。该部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建立国家,国号为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灭辽,取代其在东北的统治。在此过程中,完颜部实现了女真的第一次军事统一,将女真人完全编入猛安谋克,计口授田,保聚土地,从事耕战,并创制了女真字,与汉字同为金朝通用文字。金代统治时期,女真社会有显著的发展,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金亡于蒙古。迁入中原各地的女真人同汉人杂居,逐渐融合于汉族。元代统治时期,留居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又分裂为许多部落。元朝在东北设辽阳行省,下设开元路、合兰府水达达路、奚关等总管府,再下分设万户府,管辖女真人。元代女真人较普遍地有了农业,但留居东北边疆者仍多逐水草为居,以捕鱼或射猎为业,比金时女真的社会经济水平有所落后。元末明初,女真各部开始了大迁徙,原居住于牡丹江下游的各部南下到图们江、绥芬河等地。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女真东濒日本海,西接兀良哈,南邻朝鲜,北至奴儿干、北海(今鄂霍茨克海)。
明代女真是族种的泛称。明人通常将女真划分为三大部分:建州女真。为元代斡朵里、胡里改等部女真;海西女真,为居住在海西(今松花江东)直到黑龙江的各部女真;野人女真,是居住在海西女真以北、以东及建州女真东北的各族体的泛称。正统年间以后,建州女真主要部分从图们江流域迁到浑河上游苏子河流域,东北起图们江、西南至加彩文官俑鸭绿江下游,均为其活动地区。海西女真由海西江南下到开原以北的广大区域,形成扈伦四部(即清文献中的叶赫、哈达、乌拉、辉发部)。明代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与汉人、朝鲜人互市,获取农具、耕牛,掳掠汉人、朝鲜人为奴隶,役使其耕作,农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其社会组织已由哈拉(即氏族)的血缘组织为主发展为嘎珊(即村寨)的地缘组织为主,并普遍出现设防的统治中心,称为和通或和屯(即城),军事氏族贵族已有役使奴隶耕作的拖克索(即庄园),女真人内部的阶级分化也迅速发展。野人女真落后于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明为借女真之力牵制蒙古,对女真采取招抚政策,广设羁縻工所,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和千、百户长,以及同知、镇抚等,给敕印,分赏赐,使各统其部,分而治之,隶属于奴儿干都司。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为明廷内官,于永乐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间,屡受朝命出使奴儿干。明加彩文官坐俑政府并在开原立安乐州,辽阳立自在州,安置女真之归化人。明朝政府命女真各卫所凭敕书来京师进行敕贡贸易,厚往薄来;并在开原、抚顺等地开设马市,接待女真人以其马匹及其他土特产来交换农具、耕牛、粮食、布匹等物。嘉靖二十年(1541)以后,女真各部群长争雄,抢夺敕书,先后出现强酋王台、王杲、王兀堂等,体现了女真族群统一的历史趋势。
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自明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经过三十多年的战争征服了建州女真各部、扈伦四部和黑龙江呼尔哈、东海女真各部,基本上统一女真,建立国家,国号仍为金,史称后金。天启六年(1526,后金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卒。其子皇太极继位,于明崇祯八年(1635,后金天聪九年),宣布废除女真称号,规定只称满洲,标志着满族共同体的形成。次年改国名为清。从此满族代替女真为族名,女真其余各部亦各以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族名通行,女真一名在清代渐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