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干部要牢记自己首先是一个中国人

周恩来为外事干部制订了十六字守则:“站稳立场,掌握政策,钻研业务,遵守纪律。”

这“站稳立场”,便是“外事干部要牢记自己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要懂中国历史,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要执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不学西太后、袁世凯、蒋介石跪着办外交,我们反对失掉民族自尊心。” “四要”、“不学”、“反对”,表现了周恩来鲜明的外交思想、外交路线、外交政策和外交风格。

“首先是一个中国人”,“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自主”,在周恩来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如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1954 年日内瓦会议、对苏美等的外交斗争中,针锋相对,寸步不让,都表现得特别鲜明。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中国人民的尊严,在世界上树立起新中国的伟大形象。

在重大的外交活动中,即使看来细小的问题,只要涉及国家主权、人民的尊严,周恩来都特别敏感,丝毫不让。尼克松访华,座机进入中国,必须换我们的领航人员,进入首都北京。周恩来应勃列日涅夫邀请访苏,对苏方人员的挑衅,当即提出抗议,并提前回国。一次有位记者问:总理的外语水平很高,为什么不用外语讲话?周恩来说:我是中国人。

而对第三世界国家,他却强调绝不许有沙文主义表现。对待亚非国家, 一定本着“以大事小”的原则。对待来访的贵宾,一定“主从客便”;去亚非国家访问,一定“客从主便”。对客人要体贴关怀,无微不至。他要求驻外使节,要善于学习别的民族的长处,学习所在国的语言和风格习俗。

1954 年夏,周恩来访问印度,事前就交代在机场的讲话,要先译印地文, 后译英文。万隆会议,周恩来与阿拉伯人谈话,便要求用阿拉伯语翻译。对到阿拉伯国家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周恩来要求他们尊重当地风俗,学吃牛羊肉。有一次周恩来率团访问阿拉伯某国,就同主人一起吃当地饭菜,主人非常高兴。而有的同志吃不来,便回使馆吃饼干。周恩来批评说:“应当尊重人家的款待。”大家很受教育。

1964 年访问加纳前夕,恩克鲁玛总统遇刺,国内局势混乱。还去不去访问?周恩来说:“愈是在人家困难的时候,愈是要去。”访问埃塞俄比亚, 对方却在首都以外的地方接待周恩来,明显失礼。周恩来却说:“没有关系, 外国对他们有压力,我们应该体谅他们。”为了支持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国家,为了与别国人民的友谊,竟不计小节,甚至不顾个人安危。

“以大事小”、“主从客便”、“客从主便”、“体谅他们”,关怀入微,国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以诚相待,这正是周恩来外交思想、路线、风格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