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五小时义务工作制一名大学生的来信

“⋯⋯在全国高校校园文明评估和‘211’工程”部门预审的时间里,我感到很充实,觉得自己过得很快活。因为在学校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周围变了许多许多。我们的宿舍粉刷一新;玻璃擦得干干净净;原来放得乱七八糟的自行车现在都整整齐齐;我们的卫生包干区在同学们自己辛勤劳动下变得干净多了;公共场所吸烟的人也少了;乱丢果皮纸屑的同学少了;⋯⋯总之,一片赏心悦目的感受,我觉得这才像一个同济人自己的校园。

然而,随着评估和检查的结束,在我们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我们又不无遗憾地发现我们的校园曾经一度消失的事情又出现了。插队的人多了,乱丢烟头、乱丢纸屑的人又出现了,自行车摆放又混乱了⋯⋯我感到困感,难道我们这两个月来的劳动真的是为了应付那一次检查吗?

我曾是共青志愿服务大队的一员,在慰问孤老中,在夜间巡逻中,在粉刷墙壁中,我感到了一种干实事的力量,看到了奉献的价值所在,难道我们不应该提倡通过人人自己动手,来建设我们美好的校园吗?”

这是 1995 年 12 月 8 日,署名为“一名同济人”的大四学生给校团委写的肺腑之言。这封信引起了团委老师的思考和重视,团委在《同济大学生》报上将这封信全文刊登,并召集各院系团干部、团员学生座谈,讨论这封信的内容,讨论这位同学的忧患意识,大家的语言几乎集中在以下几个话题: 这个校园是学校的,还是我们大家的?在诸多抽象道理不为人所动时,我们需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这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们一般是乐于做点好事,为社会奉献爱心的,但怎么去引导?引导同学怎么去做?做什么?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正是基于对此类问题的思考,以培养同济学生主人翁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为出发点,同济大学团委向全校同学发出号召:“义务奉献出您五个小时的休闲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