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高起点

对义工联今天的“火”势,早在发起之初,何学文就胸有成竹。1990 年, 他就对记者说过,几年后,义工联一定会有大发展!那时,义工联刚在市民政局注册,只有 40 多人。

40 多人,作为第一批志愿者,在全国和深圳,都还只是一点火星。

何学文现任团市委副书记。在义工联的登记表上,他是 001 号。对于他, 这是荣誉,也是历史。他是义工联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作为全国第一个志愿者团体,义工联的诞生与深圳是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密切相关。

在城市建设创造了“深圳速度”的同时,激烈竞争的心理压力、异乡打工的飘泊寂寞,婚恋及家庭生活的动荡不定,人际关系的变迁和疏离也给特区的建设者们造成了种种不适应,而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时间又不可能建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团市委于 1989 年初设立了青少年权益保护部。

权益部的牌子不小,但只有三个人,要想对一个城市的维权工作有所作为实在不易。他们首先想到了开办热线电话和青年信箱,为那些心有苦闷的人们送去精神抚慰。要开热线电话和青年信箱,需要咨询员,需要回信人。这些人从哪里找?情急之际,他们想到了向社会招募。就这样,19 个义务咨询员和回信人成了最初的火种。

到今天,星星之火,终于燎原!

义工联能有今天,人们都说是因为有一个高起点。那么她的高起点是什么呢?

在一些内地人看来,深圳紧邻香港,义工联在运作方式和手段上得益于就近向香港的义工学习。

事实上,义工联的发起者们当初对香港的义工是怎么回事知之甚少,双方在最初几年也没有什么联系。直到义工联已成气候,名闻遐迩,双方才有所交流。义工联真正的高起点在于,她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把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工作体系作为义务服务的出发点,而不是仅仅从共青团如何开展活动来考虑。这样的出发点,决定了义工联从一开始就采取社会化的方式, 而不是继续走以往走惯了的搞活动的老路。

充分尊重和发挥义工的主体性是义工联社会化运作方式的基础,也是义工联有别于某些仍然脱不了活动窠臼的志愿者组织的显著特征。义工联的每一个义工,从最初的 19 人,到注册时的 40 多人,到现在的 15000 多人,都是自愿申请加入的。他们有的受朋友、同学、家人影响,相携而入;有的是受过义工的帮助,因同感身受而入;更多的是在电视和报纸上看过有关义工的报道受感动而入。他们所以加入义工联,是由于他们理解了义工联“助人自助”的理念,因此一点也没有盲从。

没有盲从,义工们便能够持之以恒;

没有盲从,义工联是不会今天一哄而上、轰轰烈烈,明天却冷冷清清, 风流云散。

义工们将义工联作为家一样依恋,是因为义工联确实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里,大家都是行正品端、积极向上的兄弟姐妹,大家都能感受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快乐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