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爱心育新绿

——记谷城县科技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步入湖北省谷城境内,人们无不为遍地的绿色吸引。黛绿的群山名胜像道道屏障,绵延起伏,伸向远方。宽阔的道路两旁树网交错,绿树重枝,藤蔓掩映,微风吹过,水珠在绿叶间流动,生机盎然,与青山碧水共绘美景。

人们说,这绿色,是青年志愿者爱心的浓缩。

谷城县位于鄂西北山区,境内沟壑纵横,土地瘠薄。由于受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全县的林业生产长期停留在原始的自然生长阶段, 经济效益低下,森林退化严重。

1992 年,当县委、县政府提出“绿化荒山,开辟财源”的经济发展战略时,志愿者们忙乎起来了。他们以摒弃陈规陋习,树立科学观念为主题,不断变换宣传招数:在广播上办讲座,在电视上开沙龙,在报纸上辟专栏。一时间,人们包围在绿色致富的舆论氛围中:林业专家走进了电视,护林模范上了报纸,致富的典型成了明星。渴望致富的人们成了植绿致富的“追星族”。志愿者宣传小分队更是活跃,他们带着沉重的设备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放录像、办展览,宣讲政策法规,传授科学知识,消除人们的疑虑。他们用扁担、板车把科技送到农家院落里,用不懈的努力,把消荒育林、脱贫致富的观念烙在人们心田中。

“七里迎风沟,满山枯石头,八里不见树,十年九不收”,这曾是地处谷城南部边区的一条狭长的山冲内的迎风沟村的真实写照。多少年来,村里的几十户人家致富无门,只能指望依靠着穷山薄地艰难度日。

正当村民为脱贫致富一愁莫展时,县农技推广中心的一伙年轻人一头扎进了山沟里,踏上了为山村人民探索致富之路的征程。

几百个标兵,近 4 次的实验,科学完整地反映了迎风沟的土壤、气温、空气湿度等自然状况。经过分析论证,志愿者们欣喜地发现,这里具备了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于是,一个诱人的蓝图,在志愿者们脑海里勾划出来了。

有了发展蓝图,小伙子们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他们和村民一道,选种子、育茶苗、垦荒地、挖茶垄,摸爬滚打 3 个春秋。3000 亩优质茶园终于挂在昔日的荒山秃岭上。

茶园开发初具规模,制茶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每到制茶时节,志愿者们忍受着高温的炙烤,在制茶锅里炒、搓、压。为了向村民传授先进的制茶工艺,他们一个个地传,手把手地教,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几天下来, 双手烤得一层层蜕皮。志愿者忘我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村民们,争着将自己学会的技术传授给邻里乡亲。一传十,十传百,先进的茶叶制作技术在村里迅速得到推广。

志愿者们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收获。昔日贫穷的迎风沟,变成了今日聚宝盆。近几年,茶园的经济效益陡然提高,人均收入连年翻番。1996 年,茶叶收入人均竟达 5000 余元。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看着迎风沟的成功,冷眼观望的人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开进了荒山野岭,家家育林,户户种树,育林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志愿者们抓住时机, 因势利导,引导人们走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化道路。农、林、水和职教中

心的志愿者迅速集结起来,组成了 30 个科技服务队,遍布山乡,传科技经,

送致富宝。谢湾镇东湾村 100 余亩杜仲基地,因缺乏科学管理,经济效益低下,几乎被人们遗弃。县职业高中的志愿者深入基地,查找病因,对症下药。对杜仲的选种、育苗、栽培、管理进行了详细技术指导,系统地培训了 30 余名管护人员。科技就像灵丹妙药,很快就使基地起死回生。一年下来,这块“废地”硬是赚回了十几万。巨大的经济效益,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杜仲种植技术在全村迅速普及。经过几年的发展,杜仲种植已成为这个村里的支柱产业。

伴随着志愿者的足迹,学科技、用科技在全县蔚然成风,一大批的农民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一户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几年来,青年志愿者引导人们开发荒山 10 万亩,兴建绿色致富基地 150

余处,创直接经济效益 300 多万元。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实践着志愿者精神, 把殷殷爱心镌刻在大地上,渗透在绿色中,写进人们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