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事!猫会怕老鼠?

你听说过猫怕老鼠的故事吗?1958 年 12 月 3 日,在美国纽约的一个会议上,美军化学兵放映了一部有关“猫和老鼠”的影片,讲的就是猫怕老鼠的怪事。电影开始,在一个实验箱里放着一只凶猛的猫,可是当向箱里通入一种烟,凶猛的猫很快变得软弱无力。然后将一只老鼠也放入箱中的猫面前时,猫不但不跃上去捕捉,反而产生各种惧怕行为,左避右闪,十分惊慌, 吓得全身发抖或转身逃窜。捕鼠能手怎么变成了惧鼠的懦夫呢?原来,这是美国为证实一种毒剂的效能,特意进行的一次实验。这种毒剂就是我们所说的失能性毒剂毕兹。当时美军将发现这种毒剂的报导首次公诸于世,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其实失能剂早已有之,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我们常常读到用蒙汗药把人麻醉的故事,而且也是暂时性的失能,这种蒙汗药就是古代的失能剂。而关于研制现代意义失能剂的想法则是由英国人提出来的。早在 1915 年,英国的一个专利申请书中就曾写到:“为了使敌军士兵失去有效的抵抗,没有必要使他们受到永久的伤害。毒气或窒息性气体已被用于战场。但是,使用这种通常有着永久伤害效应的毒剂,显然是不符合人道原则的。现在,本发明建议使用这样一种粉末或蒸气,在它的作用下受害者可精神暂时失能,或身体暂时瘫痪,从而使其暂时失去抵抗力⋯⋯”

然而,这一设想并没有引起军事当局的兴趣。因为当时他们寄希望于毒剂的是要能杀死更多的人。最能代表这种指导思想的是英国军事当局的观点。英国军事评论家霍尔丹(J.B,S.Haldane)曾描述了这样一次对话。

1915 年,当一位化学家向军事当局建议在战争中使用芥子气时,一位将军问道:“它能杀死人吗?”

“不能。”化学家回答说,“但是,它能使大量敌人暂时失去战斗力。” “那我们不要,”这位将军说,“我们需要的是那种置人于死地的东西。”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及战后化学毒剂的研究和发展也正是按照

这种思想进行的。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在寻找毒性越来越高的毒剂。在一个相

当长的时期内,失能剂还只是科学幻想作品的题材。

到了 1952 年,美国一个叫彼尔(J.Biel)的化学家在研究治疗痉挛药时, 发现了二苯羟乙酸酯类的物质有明显的致幻作用。这一信息被美国化学兵得到,很侠就开始研究失能剂。美军这项研究主要靠地方大学与各企业的研究单位。1957 年阿布德(L.G.Abood)系统研究了二苯羟乙酸哌啶酯及其类似物,也发现了这类化合物有不同程度的丧失行为定向力的效应。他接着研究了一系列化合物的生理效应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不久其它类型的失能剂也陆续被发现。每年有上百种化合物可供筛选。美军埃奇伍德兵工厂为此专门成立了毒剂筛选研究室。美军对研究失能性战剂表现出极大的重视和热情,这既有军事上的原因,也有政治上和技术上的原因。而政治上的原因更为突出。由于二次大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的高涨,加之化学、生物武器的研制受到舆论的强烈谴责和部分科学家的抵制,形成了一股政治压力。在这种背景下, 一种只会暂时失去战斗力而不引起死亡或永久性伤害的毒剂的发现,使美国政府很感兴趣。于是在 1958 年至 1959 年开展了一场大规模宣传运动,竭力宣扬这是一种“人道武器”,将会出现“没有死亡的战争”。“猫怕老鼠” 的表演则把这一宣传推向了高峰。人们的想象被这些宣传搞得膨胀起来。于是,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欧洲的一些出版物中,也开始充斥着关于“没有死亡的战争”的言论。

与此同时,美国化学兵当局也积极行动起来,组织了一个所谓“蓝天作业”,投入大量经费,与许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及公司企业建立起广泛的协作关系,以加速失能剂的研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参与这一工作的著名院校和公司包括加利福尼亚大学化学系、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芝加哥大学药理系、特拉华大学、衣阿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华盛顿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弗吉尼亚大学、马萨诸塞大学、壳牌发展公司等。

60 年代初,美国生产出第一种失能剂毕兹(BZ),并装备了部队。就这样,毒剂的一个新品种——失能剂被正式纳入化学武器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