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伊拉克突袭伊朗

1980 年 9 月 22 日拂晓,伊拉克出动大批飞机突然袭击了伊朗首都德黑

兰以及大不里土、阿瓦士、克尔曼沙赫提斯孚尔等 15 个城市和空军基地。次

日凌晨 3 时,伊拉克地面部队 5 个师约 5 万人,1000 辆坦克,在北起席林堡

南至阿巴丹的 480 余千米的战线上,兵分三路向伊朗境内推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席林堡、纳夫特纳赫、苏马尔、梅赫兰、霍拉姆沙赫尔西区等 5 个边境城镇,深入伊朗领土纵深 10~30 千米,在南部战场有些地段则深入 90 千米,攻占了伊朗近 2 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并包围了阿巴丹,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在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下,伊朗措手不及,仓促应战,原驻西部边境地区的 4 个师因无力抵抗对方强大的进攻,被迫退守萨伊普勒礼哈卜、提斯罕尔、阿瓦士、阿巴丹等重镇。与此同时,伊朗也出动飞机大规模轰炸伊拉克重要军事基地和石油设施。至 10 月初,伊朗又从后方增调了 3 个师和大批革命卫队进入前线,迟滞伊拉克的进攻。此时,伊拉克亦由全线进攻改为重点进攻

阿巴丹等区域。

12 月底,伊拉克在北线马里万地区开辟了新战场,使整个战线延长至 620 千米。两伊战争在边境地区全面展开。

1981 年初,伊朗调整了兵力部署,逐渐扭转了战场形势。自 1981 年 9

月底至 1982 年 6 月底,伊朗先后组织了“阿巴丹战役”、“布斯坦战役”、“胡齐斯但战役”和“那路撒冷圣城战役”,给伊拉克以沉重打击,迫使伊拉克从中部战场后撤。随后伊朗又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 使伊拉克在战场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此时,由于伊朗战斗的怒火正旺, 伊拉克想尽快熄灭海湾战火已是欲罢不能了。

1982 年 6 月 10 日至 20 日,伊拉克提出停火建议,并宣布在 10 天之内从伊朗境内全部撤军。6 月 29 日,伊拉克军队已基本撤离伊朗,使两国边境恢复到战前状态。

这时,如果伊朗能接受伊拉克的停火建议,两伊战争就此便告结束。然而伊朗开出很高的价码,提出:第一,伊拉克必须承认是侵略者;第二,萨达姆总统下台;第三,伊拉克要赔偿 1500 亿美元的战争损失。以上条件如果不能全部满足,战争将继续打下去。很明显伊拉克是无法接受的,这等于拒绝了伊拉克的停火建议。而伊拉克单方面停火、撤军也有其自己的目的,其一,如果停火建议能被伊朗接受,那就可以从已陷入的泥潭里解脱出来;其二,是为了麻痹伊朗;其三,是争取世界舆论。伊拉克认为,只要伊朗拒绝停火,便可以发动更大规模的攻势。

当伊拉克的停火建议遭到拒绝以后,伊朗军队的反攻越来越猛。伊朗将一批批的革命卫队士兵和少年志愿者投入进攻作战。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只有 9 岁,年龄最大的则有 50 多岁,他们被称为“真主的勇士”或“圣战斗士”。这些霍梅尼的信徒,以十分的狂热,不顾一切地涌向伊拉克的布雷区、防御工事,为坦克扫清道路。伊朗依赖兵力多的优势,连续发动了多次进攻战役, 占领了伊拉克某些地域。此时战争已转入伊拉克境内,并且直接威胁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安全。伊拉克深感人力、物力、财力之不足,难以将战争继续下去。加之在两伊战争初期,伊拉克南部的法奥输油管终点站被伊朗炸毁, 使石油输出发生严重困难,只能靠基尔库克油田经土耳其至地中海的输油管输出石油,因此负债累累。在这种情况下,伊拉克决意置世界舆论与国际公约于不顾诉诸化学武器。

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是蓄谋已久的。伊拉克政府一直将化学武器视为“穷国的原子弹”,并将其作为战略威慑手段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大量生产、储备。早在 1976 年,伊拉克就在鲁特巴以东 16 千米的阿卡沙特建造了秘密地下化

学毒剂工厂。该厂靠近一个磷酸盐矿,可从其中获得重要原料。毒剂厂于 1978 年投产,原为制造农药杀虫剂,计划生产阿米通、对氧磷、对硫酸等剧毒化合物,也可以制造神经性毒剂,设计年产化学药剂达 2000 吨。

80 年代初,伊拉克又从英国、美国大量进口了既可以生产有机磷杀虫剂,又可用来制造神经性毒剂的化学中间体。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透露,伊拉克既有生产芥子气的化学基础,又有生产芥子气的原料。石油产品是生产芥子气的丰富原料来源,伊拉克的炼油厂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改装生产芥子气工厂。萨马拉城郊外 145 千米处的地方就有一生产芥子气工厂,生产

装置分布于 25 平方千米的区域,生产能力达每年 1000 吨。据美情报机构透

露:伊拉克共有 5 个生产、装配和储存神经性毒剂的地方,其设施在很深的

地下,在整个两伊战争期间,它们一直在生产芥子气和塔崩,1985 年开始生产梭曼,此外,伊拉克还从苏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购进大量的化学防护器材。再有,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中东遗留大量的化学武器,其中 15~ 23 千克的芥子气炸弹共 24

076 枚、芥子气炮弹 25 万枚、光气炸弹 4000 枚和芥子气布洒器 459 具。这批化学武器的一部分从埃及运到了当时的伊拉克王国。

在日趋严峻的形势面前,萨达姆终于亮出了他那张苦心经营的“王牌”。于是两伊化学战的序幕拉开了。